(黑龍江省農業經濟研究所,哈爾濱150080)
“十一五”時期,黑龍江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持續穩定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已由2005年的3 775元提高到2010年的6 074元,增幅達到73.5%,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民收入增量最高、增速最快的五年。這也是黑龍江省糧食產量穩步增長,土地規模經營面積逐漸擴大,綠色食品產業、畜牧業和勞務輸出經濟快速發展等多項舉措促進的結果。但同時我們也看到,黑龍江省農民增收還處于相對滯后的狀態,這種狀態將會大大擠壓農民增收的空間,從而對黑龍江省“十二五”時期的農民收入增長形成持續的壓力。基于此,本文對黑龍江省14個農村固定觀察點和1 000個農戶收入情況進行了調查,重點考察了2011年黑龍江省農民收入結構、增收特點和增收的制約因素等,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的對策和建議。
2011年,黑龍江省農民家庭經營純收入、工資性純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均獲得了穩步增長。
1.家庭經營收入分析。2011年觀察點村農民人均純收入7 368.4元,其中,來自家庭經營性收入5 078.7元,占68.93%,比上年的72.66%下降3.73個百分點,家庭經營收入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為51.4。
在農民的家庭經營收入中,農業收入4 209.4元,比上年增加352.6元,增長9.1%。其中,種植業收入3 368.7元,比上年增加307元,增長10.0%,對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貢獻率為23.7%。在種植業中,人均糧食收入2 612.2元,比上年增加263.7元,增長11.2%;糧食生產是種植業收入的主要來源,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為20.4%。林業收入48.3元,比上年增加17.8元,增長58.4%;畜牧業收入901.0元,比上年增加139.0元,增長17.7%;漁業收入3.2元,增加0.6元,增長23.0%;家庭經營二、三產業收入869.3元,比上年增長36.0%,其中,交通運輸郵電業、餐飲服務業、多種經營業收入增幅較大,分別比上年增長92.4%、74.4%和49.4%。
2.工資性收入分析。2011年,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1 373.2元,比上年增加 436元,增長46.5%,工資性收入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為33.7%,比上年(15.4%)提高18.3個百分點。其中,本地務工收入287.5元,比上年增長97.3元,增長51.2%,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為7.5%;外出務工收入1 085.8元,比上年增加338.7元,比上年增長45.2%,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為26.2%。
3.財產性收入分析。2011年,農民人均財產性收入 372.5元,比上年增加 81.5元,增長28.0%,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為6.3%。其中,增長較快的土地、林地轉包與房屋出租等租賃收入為307.9元,比上年增長25.3%,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為4.8%;利息、股息、紅利收入為64.6元,比上年增長43.2%,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為1.5%。
4.轉移性收入分析。2011年,農民人均轉移性收入544.3元,比上年增加111.6元,增長26.0%,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為8.6%,比上年(5.98%)提高2.62個百分點。從結構來看,農民人均從國家得到的轉移收入(各種救濟、救災、撫恤金,退耕還林還草款,糧食直接補貼、良種補貼、生產資料綜合補貼、農機購置補貼、家電下鄉補貼、汽車下鄉補貼)為496.5元,比上年增加123.3元,增長了33.3%,貢獻率為9.7%,是農民轉移性收入構成中貢獻率最高的一項。
1.糧食增產促進農民增收。2011年,黑龍江省糧食總產量達到1 114億斤,比去年增加111.4億斤,實現了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發展目標。糧食增產增收的主要原因是省內實施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和現代化大農業建設、投入增加、糧食市場價格走高、國家實施了促進糧食主產區的各項政策等。因自然因素、區位條件、國家政策、科技水平等因素限制,黑龍江省農業生產一直以糧食種植為主,種糧收入是農民收入的主要渠道,糧食種植收入的穩定及增長對確保農民獲得基本生活收入意義重大,具有收入穩定器的作用。
2.工資性收入快速增長。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顯著,既得益于國內經濟形勢迅速恢復,用工需求旺盛,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步伐加快;也得益于省內大中城市一大批橋、路、電、水、街道、小區建設、綠化、市容市貌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吸納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同時也得益于黑龍江省現代化大農業建設,尤其是土地的規模化經營,不僅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也使相當數量的農村勞動力能夠脫離土地進城務工。
3.家庭經營性收入仍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家庭經營收入是黑龍江省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種植業收入依然是決定農業收入、進而決定農民收入增長與否的關鍵,而糧食收入又是決定種植業收入的重要因素。這說明黑龍江省產業結構優化速度慢,還需要繼續調整優化農業內部結構,大力發展畜牧業、漁業和農牧產品深加工等產業。
4.轉移性收入所占比重不斷增加。強農惠農政策效果進一步凸顯,對提高黑龍江省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和促進增收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2011年,中央財政安排用于“三農”的支出9 884.5億元,比上年增加1 304.8億元,增長15.2%。其中,支持農業生產支出3 938.7億元,主要包括強化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 575.4億元、農業綜合開發資金230億元、農業扶貧開發資金306億元、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136.6億元和農業保險保費補貼94.06億元等;安排農業“四補貼”1 406億元,具體為糧食直補151億元、農資綜合補貼860億元、良種補貼220億元、農機購置補貼175億元;促進農村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支出3 963.6億元,其中,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160億元。
5.財產性收入快速增加,但貢獻率低。黑龍江省農民普遍對自有財產經營認識不足,財產性投資少,收入十分有限。挖掘財產性收入大有文章可做。
目前,黑龍江省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滯后的主要影響因素有:農業生產成本較高,經濟效益下降;農業結構不合理,產業化程度低;農業金融支持不強,市場流通體系不健全;農村保障程度低,戶籍制度制約農民增收;農業從業人員素質較低,受教育程度不高;農產品深加工能力不強,企業規模偏小。受上述因素影響導致全省農民收入增長的基礎還不牢固,持續增長的機制還沒有真正形成。
1.實現農民持續增收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在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12個省份中,黑龍江省處于最后一位。全省糧食單產水平低,玉米、水稻單產僅為700斤左右;全省畜牧業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2%。需要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從而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拉動農產品價格提升,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使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獲得更多收益。
2.農民增收潛力沒有得到充分挖掘。一是工資性收入有潛力。全省現有2億畝耕地,按勞均經營200畝計算,種植業只需要100萬勞動力,還有轉移300多萬勞動力的潛力。二是財產性收入有潛力。全省農民手中有大量資產、資本和資源沒有得到開發利用,只要加以正確引導,增強農民市場經營理念,農民財產性收入必將有新的增加。三是轉移性收入有潛力。目前全省有5 000多萬畝耕地沒有得到國家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如果得到補貼,農民將為此增收25億多元。
3.農民收入發展很不平衡。目前,全省地區之間、農戶之間收入不平衡狀態并沒有根本改變,而且呈進一步加劇態勢,農村還有相當一部分低收入群體。2009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6 000元以上的縣市達到34個,東寧縣已突破萬元大關,但還有12個貧困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在4 000元以下。據統計,全省人均年收入在1570元以下的低收入農村人口有213萬,占農村總人口的12.5%。省委十屆六次全會提出,到2020年全省農民收入在2008年的基礎上翻一番以上,基本消除貧困人口。解決這些貧困縣和低收入農戶收入問題,不僅關乎全省農民增收目標的實現,還將影響到農村社會的穩定。
4.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較大。2003—2010年,全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連續七年逐步縮小,由2003年的2.66∶1縮小到2010年的2.28∶1。雖然差距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較大。
1.爭取國家政策傾斜和項目扶持。長期以來,作為國家的重要商品糧基地,黑龍江為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但農業是弱質產業,依靠自身的發展很難促進經濟的發展,因此必須處理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發展黑龍江經濟的關系,要把握國家支持糧食主產區和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有利契機,爭取國家政策傾斜,以為農民增收提供保障。
2.加大農業產業化推進力度。一是以農畜產品精深加工為重點,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黑龍江省是糧食大省,又是畜牧業大省,但由于銷售的大都是初級農產品,附加值很低,因而產品類同單一,市場競爭力較差,農業效益低下。因此,在農產品的精深加工上,要做好玉米和大豆這兩篇文章,不僅要進一步提高現有產品的質量,而且要搞好綜合利用,盡快上一些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大的加工項目;在畜產品加工上,要搞好副產品的綜合利用,大力發展生物制品。國內外農業發展的經驗表明,農畜產品的精深加工一旦上了規模,必然能帶動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也會大幅度提高農業的綜合經濟效益。
二是加速培育和發展龍頭企業。在條件允許和成熟的情況下,可發展規模大、產品產量大、市場占有率高、效益突出的龍頭企業。要嚴格限制起點低、產品無特色、沒有市場競爭能力的企業上馬;應積極鼓勵縣及縣以下創辦、改建中小型龍頭企業,特別應支持鄉鎮企業成為龍頭企業。
三是提高基地建設水平。要堅持相對集中、合理布局的原則,圍繞主導產業,重點建設好一批省級、市級和縣級生產基地,大力發展專業戶、專業村、專業鄉,使基地生產逐步由分散經營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由兼業經營為主向專業化、區域化轉變,提高基地建設水平。
四是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切實協調好生產和加工的利益關系。為了保護農民和龍頭企業雙方利益均不受傷害,雙方一定要通過契約形式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產銷合同,規定各方的權利、責任和利益分配關系,做到無論農副產品暢銷或滯銷,龍頭企業都要在保護農民利益基礎上進行收購,不得拒收或壓等壓價,農戶則要按合同要求保質保量交售。
3.加快種植業結構和品種結構調整。一是優化種植業結構。要在穩定總量的基礎上,將有限的財力、物力投入到改善糧食品質和品種結構上。黑龍江省的水稻在品質和價格上相對具有優勢,在水資源保證的情況下,應穩步發展;考慮到作物輪作需要,小麥應穩定在90萬公頃這一最低限度;大豆應以提高單產和品質為突破口,穩定發展,以重新確立黑龍江省大豆在國內外市場的優勢地位;玉米由于在國際、國內市場處于劣勢,應減少種植面積。
二是重點構筑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應該抓緊有利時機,因勢利導,加緊構筑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可以選擇一些糧食壓力較大、畜牧業相對發達的地區進行試點,不斷總結經驗,由點到面,逐步推進,力爭在較短時間內,把黑龍江省飼料作物發展到66.7萬公頃以上。
三是積極推進糧食生產的優質化。重點是加速優質豆、麥、稻、玉米和優質雜糧的開發和種植,大豆要向高蛋白、高油和專用品種發展;小麥要擴大高角質、高面筋含量品種,發展制點心、面包和高級掛面等專用品種;水稻要發展多品種綠色優質米;玉米要向食用、飼用、藥用、工業用等多樣化、專用品種發展。
4.突出地域特色,發展“綠色經濟”。一是科學規劃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布局。要根據黑龍江省不同區域的生態環境特點進行科學規劃,并在全省五大生態區域內,重點開發糧油、乳制品、畜禽、果蔬、酒及飲料、土特產品、豆制品、甜菜糖等綠色食品系列。
二是不斷提高綠色食品的科技含量。要把先進的科學技術有效注入綠色食品的生產和開發的全過程,在綠色食品的原料生產過程中,要切實加大農業先進適用技術和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力度;加工環節要進一步提高科技含量,努力用高新技術、高新工藝改造傳統產業,不斷開發新產品;包裝儲運環節也要不斷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以確保綠色食品生產、加工全過程的高質量。
三是實施品牌戰略,發展名牌和精品,努力開拓國內外市場。鼓勵和支持具有較強經濟實力和輻射力的龍頭企業,將中小企業的相關產品納入其品牌系列,擴大主導品牌的市場覆蓋率;對已經是省內外著名的品牌要積極爭取國際著名商標,著力培養和壯大一批營銷型龍頭企業,加大名牌產品的市場開拓力度;要加大名牌綠色食品和區域特色產品的宣傳力度,全力維護綠色食品品牌形象,打擊破壞品牌信譽的不法行為,保護企業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5.繼續加大農村剩余勞力的轉移力度。一是以農村文化創新促進勞動力資源的綜合開發。首先要搞好策劃,根據各地實際有重點、分層次地確定一些“品牌勞動力”項目;其次要建立一種對“品牌勞動力”的組織、培訓和推介的有效機制。
二是積極營造給予農民工國民待遇的新制度環境。要建立并完善針對進城務工農民的工傷保險制度、醫療和大病保障制度;根據進城務工農民的不同情況建立有差別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對進城落戶并將承包土地一次性出讓的農民工提供最低生活保障;進一步嚴格規范用工制度。
三是積極開拓國際勞務市場。具體做法是把訓練有素的菜農、花農、蜂農、菇農及其他有專長的種養殖專業戶,有組織地引導到國外去開荒、種地、養殖、興辦農業示范科技園、開展中國農藝展示及生態觀光旅游、從事采伐和商貿服務業等。
四是發揮典型、中介和能人的作用,引導農民輸出。
五是建立完善農村勞動力檔案信息系統。應該根據黑龍江省的實際和一定時期的信息需求的種類,及時公布勞務、就業信息。
六是創新富余勞動力轉移金融支持系統。可以考慮設立“黑龍江省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專項基金”,資金來源可以包括財政預算資金、保險資金、社會捐助、面向自然人與法人發行的認購資金等。
6.努力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要積極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一方面,通過量化集體資產產權,明晰農民股份,讓農民按股份分享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收益;另一方面,通過為農民辦理土地承包證、林權證、房產證等權屬證,加快土地、林地等資源使用權轉包、出租、轉讓和入股,推進資本市場化運作,增加農民資源性財產收益。同時也要鼓勵引導農民投資入股組建股份制企業,分享股份分紅收益;要著力提升農民的理財觀念和理財水平,把他們培養成為懂投資、懂理財的行家里手,引導他們投資保險、債券、基金、國債等理財產品,逐步實現從存款保值向投資生財轉變,進一步增加財產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