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晶
(武警北京指揮學院,北京 100012)
言論自由是我國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作為憲法規定和保障的公民最重要的權利之一,言論自由被認為是現代民主中不可或缺的概念。特別是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網絡徹底改變了世界,言論自由更是借助這個無處不在的平臺得以在更廣泛的領域得到實現。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虛擬而無處不在的網絡空間在使言論自由權得到無限彰顯的同時,匿名而不負責任的網絡又使虛假、欺騙大行其道,這使得弱勢群體在依靠網絡維權的同時受到新的傷害。因此,我們必須將如何更好地保護網絡空間的言論自由這一議題提上議事日程。
網絡空間言論自由是傳統的言論自由在互聯網上的延伸,通過人人都能在網絡中主張和發表意見使言論自由得以真正實現?;诰W絡本身固有的特性,網絡空間言論自由的行使較之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等表達渠道具有鮮明的特點:
1.網絡言論的匿名性?!霸诰W上沒有人知道你是條狗”這句網民津津樂道又口口相傳的“名言”,精確地描繪出了互聯網的特點:隱身和匿名。在“馬甲”的庇護下,網民在充分張揚個性、展示真我本色的同時,在現實生活中被刻意隱藏的陰暗面也暴露無遺。在網絡這樣一個最少或最不易受到管制的自由世界里,放縱成為一件刺激而貌似安全的事情。
2.網絡言論的互動性。在網絡世界,快速傳播的各種信息雙向流動,人們可以通過論壇、電子郵件、QQ和微博等工具即時對信息做出回應。網絡信息的互動者完全可以忽略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這一特點是報刊、廣播和電視等傳統信息傳播方式所無法達到的。報刊、廣播和電視等傳統渠道傳播信息是單向的,信息接受者被稱為“受眾”。絕大多數情況下“受眾”只能被動地接受信息而很難將自己的反應通過這些傳統媒體反饋回去,因此,基本上無法形成真正的互動。
3.網絡言論的廣泛性。虛擬而無處不在的網絡使言論自由在行使的主體、手段和地域等方面更為廣泛。首先,行使言論自由的主體廣泛。在網絡世界里,任何一個掌握了簡單網絡知識的人都可以通過網絡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無須長篇大論、字斟句酌。其次,主體行使言論自由的手段豐富。網上提供的信息交流方式是多種多樣的,BBS、QQ、MSN、微博等都可以成為你與他人及時交流、溝通的工具。第三,主體行使言論自由的地域范圍更廣泛。在網絡的世界里已沒有國界的區分,只有整個信息系統的全人類共享。
4.網絡言論的不可控性。由于網絡的匿名性,直接帶來的后果就是網絡言論的不可輕易掌控性。由于網民數量過于龐大,同時在線人數無以計數,即使是網絡上信息的瞬間發布,都會受到海量的關注,并被極速傳遞,使得網絡言論常常產生集束效應,很小的意見被迅速且無窮放大,從而形成強大的民意。政府傳統的輿論監管機構在網絡面前常常失去方向,束手無策。同時監管機構的過度管制又會使民意反彈,導致更大的網絡聚集。面對洶涌的網絡輿情,監管機構往往無法采取傳統的壓制手段平息輿論,只能靠切實解決問題來取信于民。這就使得任何一個想要在網絡空間表達意見的人享有了更多的自由,且能最終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
網絡給人們充分行使言論自由提供了一個十分便利的空間,其匿名性、互動性、廣泛性和不可輕易掌控性,推動人們進入享有這項基本權利的更高層次。
1.開辟了民意表達的新渠道。
在互聯網中傳遞信息的低門檻和信息接收者的巨大數量,打破了傳統大眾新聞媒體對話語權的壟斷,降低了政府對輿論的控制力,消解了特權階層對民意表達的選擇性。話語權向平民的轉移,使得信息的發布不再容易被政府和管理層操控。信息發布者與接受者之間的森嚴關系徹底解體,信息自由傳播和自由表達真正得以實現。
普通群眾通過網絡表達自己的訴求,能迅速得到關注。特別是弱勢群體傳達的自身合法權益受特權階層剝削的訴求,更容易引起廣大網民的共鳴,也更容易突破所屬部門和地區當局的壓制,從而形成民意的聚集,并進而引起政府有關部門或領導人的關注,從而達到表達民意的目的。
社會各階層人群通過網絡更加快捷地了解和關注國家動態和社會熱點,如云南孟連事件、貴州甕安事件、躲貓貓事件、俯臥撐事件等受到網民的極大關注,引發了公眾對政府相關領導和部門公信的質疑,促進了法治的進程。
2.催生了輿論監督的新力量。
在網絡時代之前,普通老百姓要檢舉揭發官員的貪腐行為,基本只有通過檢察院、紀委和上級領導這種既有的官方通道。如果這個官方通道失靈或成其庇護者,則舉報別人往往變成暴露自己。但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普通群眾完全可以借助互聯網信息傳播的巨大威力對腐敗者和辦案機構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進而促進案件進入司法或檢查程序。
由于當前實拍技術如手機拍照功能的徹底普及,使很多腐敗行為暴露在普通百姓的眾目睽睽之下。一個完全與當事人無關的旁觀者,只要將現場照片或聲音上傳至網絡,即可起到根本性的曝光作用。特別是網絡強大的搜索功能,使“人肉”成為打擊腐敗的強大工具。官員的腐敗行為,一旦被上傳至互聯網,就會出現一夜之間全國盡知的情形,腐敗就難有遁身之處。
3.構筑了知識傳播的新平臺。
網絡在傳播知識時具有兩個天然的優勢:一是低成本,二是開放性。低成本表現在網絡就似一個不收費的圖書館,可以提供幾乎所有的紙質書本報刊的內容供人下載或在線閱讀。開放性表現為各種學術主張、各種政治立場都可以在網絡上展示并傳播,供人各取所需。網絡以其天然的優勢,構筑了知識傳播的新平臺。
網絡空間的言論自由作為公民的言論自由權在網絡這個虛擬世界中的自然延伸,既有積極意義,又有負面影響,但總的來說其積極意義要遠大于其負面影響。因此,我們需要充分保護網絡言論自由,特別是對于一些如實曝光問題的負面新聞,更應正確對待,以此加強對公權力的監督,推動社會進步。
1.加強言論自由保護方面的立法。
首先,應制定專門的法律來保障公民的網絡言論自由。網絡言論自由的實現已成為政治清明、社會進步的標志。但當前,我國在保護和規范網絡言論自由立法方面還是一片空白,一些部門規章制度缺乏必要的權威性,有的甚至不切合實際。網絡言論自由是言論自由的一部分,作為公民最基本的權利之一,言論自由本質上屬于政治權利。根據我國《立法法》規定,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只能制定(嚴格意義上的)法律。關于網絡言論自由的法律由于涉及到限制和剝奪公民言論自由這樣的重大事項,這樣的規定只能由(嚴格意義上的)法律來做出。[1](p172)考慮到言論自由的價值因素,需由全國人大立法,更加重視公民言論自由的法律保護。
其次,對一些法律進行清理和重新界定,廢除不利于保護網絡言論自由的規定。網絡時代到來后我們需要對一些傳統的法律問題比如隱私權、著作權、名譽權、誹謗等從新的角度重新審視和界定。對于網民言論的限制應當采取審慎態度。例如,在網上發帖公然批評政府的行為,到底屬于公民的言論自由還是對政府的攻擊?如果是如實反映情況,即使對政府不利,也不能簡單地界定為故意給政府抹黑,或是誹謗政府,而應更多地看成是正常利益的訴求,是輿論監督的正常現象,不可一概否定。當然,如果是莫須有的杜撰假消息,挑起群體事件,則需依法懲處。
2.政府直接參與互聯網言論的交流和傳播。
網絡言論自由的保護并非只準網民發言,而排斥政府的參與,相反,政府更應該化身為普通網民,充分利用這一快捷、有效的傳播工具,解釋、宣傳自己的政策主張,回應公民對有關政策的疑問和評論。這既有利于今后對政策的補充、修改和完善,又有利于加強政府與人民群眾的聯系,讓人民群眾更加了解政府、信任政府,不讓人民群眾被別有用心的人所迷惑、利用,從而擴展和深化民主,促進言論自由的充分實現。[2](p316)
事實上,中央各部門及地方各級政府部門早已建立了新聞發言人制度和網絡評論員制度,以此應對網絡輿情。這些舉措有利于引導網絡言論,創造有利于創建和諧社會的網絡環境。較之關閉網站等強硬的行政手段,通過網絡評論員制度引導網絡言論,宣傳主流價值觀,顯得更為人性與柔性,顯示了網絡言論監管工作的進步和創新,更能夠真正實現保護公民的言論自由。
3.加強網絡基礎知識的普及和相關法律知識的宣傳,增強公民的自我保護能力。
對公眾進行必要的網絡基本知識的普及教育,只有掌握相關的網絡知識,公眾才能有效地維護自己在言論自由方面的合法權益。[3](p100)另外,通過向民眾普及與網絡相關的法律知識,提高他們的網絡法律意識,能讓公民依照法律法規更好地規范自己的網絡言論,同時,當自身權利受到侵害時也能找到法律依據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1]廖戀.淺議網絡言論自由[J].法制與經濟.2011,(4).
[2]張文考,黃玉芬.網絡言論自由的限度及其法律保護[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12).
[3]石仲廣.網絡時代言論自由的空間[J].法治論叢.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