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杰
(吉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長春130012)
對中國黨際協商民主地位的思考
劉俊杰
(吉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長春130012)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黨際協商民主是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圍繞國家重大方針政策和重要事務進行平等協商的民主形式。對這一民主形式在中國民主政治中的地位的思考,直接反映了對其的重視程度。要弄清這一問題,需要理清三種關系:黨際協商民主與協商民主的關系、黨際協商民主與人民政協協商民主的關系、中國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的關系。
中國共產黨;民主黨派;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人民政協;協商民主;選舉民主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黨際協商民主是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圍繞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和重要事務進行平等協商的民主形式。這一民主形式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為制度載體,以民主集中制為基本運行原則。在六十多年的實踐中,中國黨際協商民主在鞏固建設新生人民政權,完成社會主義改造以及建設社會主義等方面發揮了其他民主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對中國黨際協商民主在中國民主政治中的地位作一探討十分必要。
黨際協商民主毫無疑問是中國協商民主的組成部分。但要完全理清兩者之間的關系,還需進一步弄清中國協商民主的類型。關于中國協商民主的類型,目前國內學術界的認識仍存在分歧,但概括地講,大致包括以下幾種:
一是國家政治層面的協商民主。這一類型的協商民主主要發生在國家政治生活層面,包括執政黨內部協商、執政黨與參政黨的黨際協商、人民代表大會中的協商、人民政協中的協商、政府各部門之間的協商,等等。之所以將執政黨內部協商民主、執政黨與參政黨的黨際協商民主也歸入這一民主類型,是因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的唯一執政黨,是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之間的協商具有國家基本政治制度保證,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二是基層民主層面的協商民主。這一類型的協商民主主要發生在基層自治領域,具體來說,包括以下三種類型:決策性協商民主,其主要通過有關法律規定的會議制度如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居民會議、居民代表會議以及企事業單位的職工代表大會等有效形式來實現。咨詢性協商民主,其主要用于征求大家意見或者集中大家的智慧,以發展公共事務、作出科學決策、增進公共利益。協調性協商民主,這一民主類型既不用于公共決策,也不用于民意表達,而是用于利益矛盾的協調,其更多地體現的是公民及其組織之間利益矛盾的協調與解決,通過召集利益沖突各方進行必要的溝通、協商、妥協,以最大限度地達成共識,實現共贏。
三是社會層面的協商民主。這一類型的協商民主主要發生在政府治理領域。早在1987年黨的十三大就提出了要建立社會協商對話制度,指出,“各級領導機關的工作,只有建立在傾聽群眾意見的基礎上,才能切合實際,避免失誤。領導機關的活動和面臨的困難,也只有為群眾所了解,才能被群眾所理解。群眾的要求和呼聲,必須有渠道經常地順暢地反映上來,建議有地方提,委屈有地方說。這部分群眾同那部分群眾之間,具體利益和具體意見不盡相同,也需要有互相溝通的機會和渠道。因此,必須使社會協商對話形成制度”[1]。從十三大報告可以看出,社會協商對話包括兩個層面的內涵:領導機關與群眾的協商對話和群眾與群眾之間的協商對話。不過現在提及的社會層面的協商民主或者說社會協商民主與之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前者反映的是中國共產黨對群眾路線政策的強調和發展;后者反映的是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社會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創新。從現在來看,中國社會層面的協商民主實踐主要包括兩種形式:一種是政府與社會或者公民的協商,另一種是公民或者公民組織之間的協商。前一種形式由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組織,通常就公共決策聽取社會各方面的意見,主要有公開聽證、協商對話、決策咨詢等形式。此外,政府機關還往往借助電子郵件、電子公告等現代通訊技術建立溝通網絡、社情民意反應機制等等。后一種形式在中國的發展應該說才剛剛起步,例如由工會組織的公司職工與管理者圍繞工資待遇等問題進行的協商。
四是公共參與層面的協商民主。這一類型的協商民主主要發生在公共參與層面。協商民主理論興起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西方自由競爭民主逐漸疏離民眾這一現實,西方自由競爭民主將選舉等同于民主,人民行使民主權利的機會只體現在幾年一次的選舉上,除此之外,公眾很少參與公共事務。而協商民主鼓勵公民積極的政治參與,主張對涉及公民利益的公共事務,皆可通過協商方式實現利益的協調和共識的達成。中國協商民主也是如此,公共參與是其主要內容。當前,網絡論壇在公共參與層面的協商民主中比較具有代表性。此外,國內的人大立法會議、政協專題討論會也通常邀請公民代表列席旁聽,并允許自由發言,建言獻策。這些也是公共參與層面協商民主的重要形式。
通過以上概括,可以清晰地看出,黨際協商民主屬于中國國家政治層面的協商民主范疇,而國家政治層面的協商民主又是中國協商民主的重要類型之一。
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在對中國協商民主主要形式的認識上,學術界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是人民政協協商民主。例如,周國富指出,“人民政協協商民主是我國協商民主的主渠道和最高形式。”[2]其理由是在中國協商民主的諸多形式中,無論哪一種形式,都不具備人民政協的優勢。這一方面是因為人民政協具有悠久的歷史,另一方面是因為人民政協作為一個由諸多界別參加的非國家機關,具有民意的廣泛代表性和實施協商民主的特殊優越性,具有監督國家憲法、法律和法規的實施、重大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工作的合法權威性,而且因為人民政協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使得人民政協的協商過程能夠公開、公正。但他們同時強調,人民政協是協商民主的主渠道和主要形式,從整體來看,政協確實能夠在協商民主中發揮重大而獨特的作用,但不是說協商民主是人民政協實行的唯一民主形式。正如人民代表大會的民主實現形式主要是按照少數服從多數原則進行投票表決和選舉,但也要進行民主協商一樣。人民政協的民主實現形式主要是協商民主,但也要就一些重大決定進行投票表決和選舉。另一種認為是中國共產黨黨內協商民主。例如,蔡永飛指出,“中國共產黨黨內民主中的協商民主是中國特色協商民主的典型形式和主要載體?!保?]其理由主要是中國共產黨實行民主集中制的集體決策制度,黨的決策都是黨內協商民主的結果。也就是說,中國共產黨黨內協商民主之所以是中國協商民主的主要形式,是因為中國共產黨的決策是黨內民主協商的結果。換句話說,中國共產黨黨內協商民主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協商后達成的決策重要。
以上兩種觀點如果正確,那么黨際協商民主與此之間又存在什么關系呢?對此,筆者有如下兩方面的思考:
其一,本文認為人民政協協商民主是中國協商民主的主要形式。關于原因,上文已經指出。既然如此,那么黨際協商民主與人民政協協商民主之間又存在什么關系呢?筆者認為,一是兩者都是中國協商民主的主要形式。這是因為兩者都屬于中國國家政治層面的協商民主,都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為制度保證。中國黨際協商民主、人民政協協商民主是協商民主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中的運用和體現。只不過前者的重要性是從協商主體角度來講的,后者的重要性是從協商組織角度來講的。二是兩種協商民主形式有著緊密的聯系。人民政協部分包含著黨際協商民主實踐,而黨際協商民主實踐也部分的在人民政協中展開。理解這句話,需要弄清中國黨際協商民主的方式和人民政協協商民主的主體。中國黨際協商民主包含兩種基本方式:一種是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的協商,一種是中國共產黨在人民政協同各民主黨派的協商。人民政協協商民主的主體很廣泛,它不僅包括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而且還包括其他諸多界別。從中國黨際協商民主的方式和人民政協協商民主的主體可以看出,中國黨際協商民主實踐部分是在人民政協展開的,人民政協是黨際協商民主運行的一個重要組織;人民政協協商民主也部分的包含著黨際協商民主,但遠不止于黨際協商民主,它還包含著其他協商主體間的協商。
其二,本文不贊同中國共產黨黨內協商民主是中國協商民主主要形式的觀點。具體理由如下:一是人民政協協商民主、黨際協商民主在中國已有長期實踐,并且有著較為完善的制度保證。上文提到,人民政協協商民主與黨際協商民主是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為制度保證的,而這一制度確立于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經過六十多年的鞏固和發展,目前這一制度已經成為中國一項較為完善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政黨制度。也就是說,人民政協協商民主與黨際協商民主具有較為完善的制度保證。不僅如此,黨和國家還十分重視人民政協協商民主與黨際協商民主的規范化、程序化建設,可以說,這兩種民主形式目前已經在相當程度上實現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成為中國較為成熟的兩項民主制度。與之相比較,中國共產黨黨內協商民主盡管也有著相當長的實踐,不過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落后,甚至可以說還未正式起步。既然如此,我們就很難說中國共產黨黨內協商民主是中國協商民主的主要形式。二是這一觀點所依據的理由并不充分。上文提到,有學者認為共產黨黨內協商民主是中國協商民主的主要形式,主要是因為共產黨的決策是黨內民主協商的結果。由此可見,他們判斷黨內協商民主重要性的依據主要是基于協商后達成的決策。而我們知道,決策的達成僅靠協商共識是很難實現的,它主要是按照多數原則通過票決、投票的方式得以實現。也就是說,中國共產黨的決策主要是基于選舉民主,黨內選舉民主才是中國共產黨決策所依托的主要民主形式,而黨內協商民主只是有助于提高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水平。這是問題的一方面;問題的另一方面在于,假使中國共產黨的決策是基于協商民主而制定的,那么這種協商民主也不應僅僅局限于黨內協商民主,它還應包括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之間的黨際協商民主等。因此,不能由此說中國共產黨黨內協商民主是中國協商民主的主要形式。需要指出,這里并不是說中國共產黨黨內協商民主不重要。實際上,中國共產黨黨內協商民主十分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講,沒有中國共產黨黨內協商民主就沒有中國共產黨黨內民主。但我們也應該看到,中國共產黨黨內協商民主只是中國共產黨黨內民主的一部分,共產黨黨內民主還包括黨內選舉民主。而黨際民主則不然,在中國黨際民主中,是沒有選舉民主存在的,黨際協商民主是中國黨際民主的唯一實現形式,這是由中國的特殊國情和政黨制度決定的。實際上,這也在一定意義上說明了黨際協商民主是中國協商民主主要形式的原因,即協商民主是中國黨際民主的唯一實現形式,往遠一點說,人民政協協商民主在中國協商民主中的地位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協商民主是人民政協民主的主要實現形式。
以上分析表明,中國黨際協商民主與人民政協協商民主都是中國特色協商民主的主要形式。只不過,前者是從協商主體角度來講的,后者是從協商組織角度來講的。
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相結合,是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民主政治理論指導下,立足于中國現當代特殊的歷史條件和政治生態,不斷推進中國民主化進程的結果。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都取得了長足發展。從選舉民主來講,中國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了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有機結合的體制,使選舉成為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重要制度渠道。從協商民主來講,中國確立和發展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以及各界人士可以與共產黨就國家重大問題和重要事務展開政治協商。此外,近年來,包括聽證會、對話會、懇談會等在內的多種協商民主形式在全國各地廣泛興起,產生了良好的效果,使協商民主從政治層面向社會層面逐步擴展。那么,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之間又存在什么關系呢?對此,筆者認為:
其一,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是相互交融、相互補充的。這里以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協為例,“我們的民主政治,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來講,實行的主要是選舉民主;從人民政協來講,實行的主要是協商民主”[4],并且人民代表大會與人民政協都是中國民主政治的重要組織形式和政治形式,基于同一視角,則更有利于闡釋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的關系。人民代表大會主要通過選舉、投票行使權力,而人民政協主要是在選舉、投票之前進行充分協商。當然,這并不是說人大就不協商,政協就無選舉。這一點上文已經提到。只不過,較之協商民主,人民代表大會更多地呈現的是選舉民主;而較之選舉民主,人民政協更多地呈現的是協商民主。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是相互交融的。同時,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又是相互補充的。同樣以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協為例,這種補充主要表現在:首先,政協委員主要按界別為單位產生,而人大代表主要按區域為單位產生。這是一種很好的互補,能夠全面地表述民意。其次,人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的法律和決策是以國家的強制力為后盾的,政府在人大決策后必須執行。因此,人大選舉民主是剛性民主。而人民政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性質的組織,不是國家權力機關。其協商共識是一種柔性權力和約束,不具有約束力,因此人民政協協商民主是柔性民主。兩者剛柔相濟、相互補充,更能發揮社會主義民主的特點與優勢。再次,人大是國家權力機關,人民政協是統一戰線組織。人民政協圍繞公共事務和重大決策展開協商,以最大限度地達成共識,協商共識作為人大決策的重要參考。這是一種很好的互補。通過發揮人民政協協商民主功能,人大票決的科學性會大大提高,這對于進一步發揮人大作為權力機關的作用大有裨益。
其二,選舉民主在兩種民主形式中居于主要地位。這是因為,從理論上講,選舉民主屬于“政道”民主,它涉及權力來源問題;協商民主屬于“治道”民主,它不涉及權力來源問題,而只關注權力的運行。權力來源問題是根本問題,只有解決了權力來源于人民的問題,才能從根本上保證人民的參與權。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選舉民主在兩種民主形式中居于主導地位。從中國實際來看,也是如此。仍以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協為例,人大代表基于人民直接或間接的選舉產生,因此其能夠代表人民參與行使國家權力;相反,由于政協委員不是由人民選舉產生,而是由有關黨派、界別協商、推薦產生,加之有一部分是特邀的,因此其不能參與行使國家權力。由于人大代表是由人民直接或間接的選舉產生,因此,由其組成的人民代表大會具有正當的權力來源,成為國家的權力機關,從而能夠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與之相對,由于政協委員不是由選舉產生,因此,由其組成的人民政協不具有正當的權力來源,不能成為國家權力機關,行使國家權力。
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兩種重要形式。其中,選舉民主居于主要地位。但這并不是說協商民主不重要,實際上,兩者相互交融、相互補充,都是中國民主政治不可分割的部分。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認為,黨際協商民主是中國協商民主的主要形式,而協商民主又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兩種重要形式之一。據此,可以將黨際協商民主在中國民主政治中的地位作如下簡要概括:黨際協商民主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中協商民主形式的主要體現。
[1]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44.
[2]周國富.論人民政協協商民主[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0,(6).
[3]蔡永飛.簡析人民政協協商民主在我國協商民主中的地位和作用[J].天津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3).
[4]李君如.協商民主是重要的民主形式[N].人民日報,2006-04-07.
D665
A
1007-4937(2012)01-0052-04
2011-11-04
教育部紀念建黨90周年專項課題資助項目“十六大以來中共對執政能力建設的實踐探索與理論創新研究”(10JDJNJD126)
劉俊杰(1982-),男,河南固始人,博士研究生,從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研究。
〔責任編輯:王雅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