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峰,趙 楠
(1.中國人民大學 a.經濟學院;b.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北京100872)
試論中小企業自主創新模式
劉志峰a,趙 楠b
(1.中國人民大學 a.經濟學院;b.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北京100872)
企業自主創新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也是企業生命力持續構建的內在動力。在熊彼特創新理論的指導下,結合中國中小企業的具體狀況,尤其是企業創新資金、人才和物質手段等,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結論:現階段中國應提倡節約資源的合作創新模式,在約束條件下,技術聯盟和產學研合作創新模式是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的最佳選擇;而在條件充分時,企業則應采取自我創新模式。
中小企業;自主創新;合作創新;產學研合作
企業自主創新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也是企業生命力持續構建的內在動力。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中國企業如何從“依靠型”創新轉變為“自主型”創新企業,如何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成為當下學界關注討論的焦點?;诖耍疚脑谛鼙颂貏撔吕碚摰闹笇拢瑢ζ髽I“自主創新”的內涵進行了理論梳理,并結合中小企業的具體狀況分析了企業自主創新的必要條件,同時也對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的模式進行了深入探討。
1.創新的內涵。1912年,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創新理論”,他用靜態方法從“循環流轉”入手,再用動態的、發展的方法分析了經濟發展和企業技術創新活動,進而對資本主義經濟運行進行了全面分析。
熊彼特稱創新為“新的組合”,“是企業家對生產要素的新組合”,“這個概念包括下列五種情況:(1)采用一種新的產品……(2)采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3)開辟一個新市場……(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種新的供應來源……(5)實現任何一種工業的新的組織……”[1]73-74其中,學者將前兩種歸為一類,即技術創新。熊彼特認為創新是來自內部的、創造性的對經濟生活的一種變動,如同生物界的突變一樣,可以稱為“產業突變”。創新總是先由個別人進行的,但創新活動所得到的利潤會鼓勵其他人模仿,進而形成創新浪潮。這時,整個社會的生產率將得到提高,社會也由此得到進步。
2.企業自主創新的內涵。關于企業自主創新的理解,學術界分歧很大,關鍵在于對“自主”的理解上。我們認為,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自主”是針對“引進”而言,“自主創新”與“技術引進”相對立,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國內”和“國外”的地域界限。中國提倡“自主創新”并不僅僅是“自己創新”、“自我創新”,而是具有比這個概念更廣泛的內涵。
關于企業自主創新可以有兩種創新模式:自我創新和合作創新。前一種模式又可以分為以下兩種:一是漸進的自我創新,即通過原有技術的融合或引入研究中的技術來建立新的技術平臺;二是根本的自我創新,即通過自己的研究發明全新的技術,由此開發出全新的或新一代的產品。由于將“自主”理解為狹義的“自我”,所以一些學者產生了“合作創新還是自主創新”[2]的疑問。而筆者認為合作創新應是現階段企業自主創新的最佳選擇。
3.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內涵。“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就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通過有效運用企業內外的各種創新資源,通過建立新的技術平臺或改變核心技術并取得自主知識產權,使企業能不斷增強其核心競爭力,從而獲得持續競爭優勢,在技術創新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各種能力的有機綜合。”[3]
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包括以下幾種能力:支配創新所需生產手段的能力、創新資金能力、創新領導能力、創新人才能力等。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是中國“十二五”規劃的一個重要方面。要達到這一目標,本文認為,合作創新應是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徑之一。
中小企業要進行自主創新、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而這些條件的建立則構成了中小企業實現自主創新的關鍵因素。
1.支配創新所需要的物質手段。熊彼特認為,支配生產手段對于“執行新組合”是必要的,“財富的所有主,即使它是最大的組合,也必須求助于信用,如果他想要實現一個新組合的話……提供這種信用顯然是我們稱為‘資本家’的那一類人的職能?!保?]77在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在信用比較發達的情況下,這應是企業獲取創新物質手段的來源。
目前,中國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還不夠發達。由此,中小企業創新所需要的物質手段來源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企業自身積累;二是國家政策提供;三是技術聯盟共享。從目前的狀況來看,中小企業創新所需要的物質手段來源主要是第一種;國家針對創新的物質資源主要用于專門的科研機構和高校研究中心;技術合作聯盟由于商業上的談判難度較大,還沒有成為主要趨勢。其中,企業自身積累主要來自于企業利潤,由于一部分中小企業面臨的生存壓力較大,因而利益驅使下他們更愿意采用“引進技術”方式,而不重視自主創新。
從上述三個來源分析,國家政策提供不是長遠之策。從長期來看,中小企業自身積累應是創新物質手段的主要來源,企業積累瓶頸可以通過技術聯盟的方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梢哉f,通過技術聯盟合作共享資源,是一種操作性存在困難,但它卻是有效的途徑。
2.實現創新所需要的資金支持。創新物質手段所需的資金成為進一步的問題。熊彼特指出,“它本身是成功的創新的結果,在那里我們以后將看到企業家的利潤”。“這種獲得貨幣的方法,是利用銀行來創造購買力……不是一個把已經存在于某人之手中的購買力加以轉移的問題,而總是從無有之鄉創造出新的購買力的問題”[1]80-81。
熊彼特的觀點無疑是深邃的。創新資金融資渠道很多,但是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只有兩種來源是長遠的,即企業利潤和銀行信用,一方面,國家對企業的財政支持不是一種持續手段,而應該用貨幣政策鼓勵創新,尤其應給予論證合格的創新項目鼓勵性信用支持;另一方面,企業作為自主創新主體,應該注重創新,并將利潤的一部分作為創新基金,以使創新的實現成為可能。
3.具備執行創新職能的主體——企業家。熊彼特將企業定義為“新組合的實現”,將企業家定義為“職能是實現新組合的人們”,并進一步指出企業家是那些有眼光、有能力、敢于冒險實現創新的人,他們除了受追求最大利潤這一動機支配外,還受到一種文化的、精神的力量(如“事業心”、“榮譽感”、“成功的欲望”等)的支配。
基于對自主創新的理解,本文主要考察以下三種模式:中小企業自我創新即狹義的“自主創新”、企業技術聯盟合作創新和產學研合作創新。分析發現,在約束條件下,合作創新模式是中小企業的最佳選擇;而在條件充分時,中小企業則應采取自我創新模式。
1.中小企業自我創新模式。根據熊彼特的創新理論,企業創新需要幾個必要條件:一是企業生產滿足市場需要,而市場需要難以預測和估計;二是人們對新事物有一個適應過程,開始往往采取抵制的態度;三是創新要面臨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壓力(如譴責)。而中小企業自我創新的條件除了上述三個必要條件之外,還應該包括以下方面:一方面,中小企業自我創新的外部環境,包括市場狀況、國家創新體系、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另一方面,中小企業內部條件,包括企業自身的贏利狀況、資金和人才等。
中小企業自我創新模式應著力于發現新市場,并采用一種新的組織形式進行創新。其一,開發新市場是企業市場營銷部門的主要任務之一,包括對市場時機的把握、渠道的取舍、媒體的選擇、廣告宣傳重點的確立等。其二,組織形式創新是中小企業的重要改革方向,組織創新的關鍵在于使報酬水平與專業知識之間的聯系更為密切,創建更扁平、更為橫向的組織結構,減少傳統的控制方式。具有創新能力的中小企業總是通過組織的力量來培養領導者和創新人才,它們是所謂的“產品斗士”的培養地。
2.國內企業技術聯盟合作創新。合作創新是兩個或多個實體利用各自創新資源,在一定契約約束下共同參與并實現技術創新的過程[4]。合作創新的目的是共同開發或交換技術,通過取長補短、優勢疊加來聚集資源。
企業技術聯盟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企業聯合致力于某一技術或產品的研發行為,是為適應技術快速發展和市場競爭需要而產生的優勢互補或加強性組織。20世紀80年代以來,激烈的技術競爭迫使企業走向聯盟,如蘋果公司與美國聯機公司聯盟,將蘋果公司的“麥金托什”計算機優勢和聯機公司的軟件結合在一起,以推動雙方產品的銷售;三星電子公司與DNS公司合作開發半導體生產設備等。聯盟的目的是為了技術創新,而技術聯盟也把企業的技術競爭推向更高層次,使單一企業之間的技術競爭演變成企業聯盟之間、單一企業與企業聯盟之間的競爭。目前,技術聯盟在發達國家的發展已經相當廣泛,在中國也有一定的發展。
中小企業技術聯盟具有明顯優勢:其一,節省創新資金,降低風險。在技術聯盟中,中小企業既可以與合作伙伴分攤R&D費用,共享R&D創新成果,同時還可以利用合作伙伴的人力資源、實驗儀器和設備,間接降低R&D費用[5]。與此同時,共享創新物質資源,也可以使中小企業提高創新的成功率,從而降低失敗帶來的風險。其二,提高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包括技術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即企業擁有的專門知識、獨特的產品與技術,以及管理的策略與手段。在技術聯盟內部,可以通過轉讓獲得專利許可和技術設備,通過技術產品營銷服務獲得新產品和新技術信息;為合作伙伴生產產品,掌握新產品的生產技術;通過合作開發獲得技術管理知識,等等。
3.產學研合作創新。產學研合作創新指的是社會經濟結構中的產業(主要是企業)、大學和科研院所以共同的發展目標為基礎,按照一定的機制或規則進行結合,形成某種聯盟進行合作研發,從而建立熊彼特所言及的新的生產函數,創造某種未知的需求和價值,最終形成某個產業或產業中的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過程。
在產學研合作創新的組織方式下,知識產權的獲得成為新的問題,合作創新中的知識產權歸誰所有?產學研合作創新有什么優勢?
研究發現,根據合作的緊密程度可以將產學研合作創新分為政府推動模式、合同模式與共建模式等。政府推動產學研合作創新的優勢在于:一方面,鼓勵和引導大學和科研院所面向企業(包括中小企業)發揮學科的核心優勢,從事更多的跨學科研究,發展新興學科和高新技術,為傳統產業找尋新的出路;另一方面,吸引中小企業向科研中心投資,從而加強產業界與科研中心的聯系。在政府推動模式中,自主知識產權的獲得方主要是大學和科研院所,自主知識產權的內容也主要以基礎學科、基礎理論為主,多屬于基礎研究方面的內容[6]。此時,自主知識產權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是有限的。
合同模式是產學研合作創新中的一個半緊密型的組織方式,是產學研合作初期的組織方式。在這種合作態勢下,由于自主知識產權的獲得具有較強的短期效益性,因而既不利于產學研合作創新過程的持續性,也不利于自主知識產權獲得的持續性,又容易造成資源、人力、知識等的浪費。
在共建實體的合作創新方式下,中小企業、大學和科研院所雖然在資金、人才、研發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但各方均會本著長期聯系與信任參與合作開發,并建立新的經濟組織實體,進而形成市場+科研+市場的一體化開發模式。該模式的具體表現形式有研究開發中心、中試基地。這種組織方式集基礎研究、應用開發、中間試驗、批量生產和銷售服務為一體,其所獲得的自主知識產權具有“共生性、共享性”的特點,它既可以使產學研各方都能從中獲益,也可以保持各自核心競爭力的持續性,從而為新的自主知識產權的獲得打下堅實的基礎。
通過以上分析,并結合中小企業的現狀,尤其是企業創新資金、人才和物質手段等,可以得出以下判斷:現階段中國應提倡節約資源的合作創新模式?;谝呀缍▏鴥绕髽I技術聯盟和產學研合作創新都是自主創新的范疇,合作創新模式應是中小企業的最佳選擇。
[1][美]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2]宋曉梅,等.合作創新還是自主創新?[J].科學管理研究,2005,(5).
[3]嚴基河.現代企業研究開發與技術創新[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7.
[4]郭曉川.合作技術創新[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
[5]鐘書華.企業技術聯盟導論[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
[6]楊武.技術創新產權[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F27
A
1007-4937(2012)01-0087-03
2011-10-12
劉志峰(1966-),男,河北唐山人,博士研究生,從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研究;趙楠(1985-),女,河南濮陽人,博士研究生,從事當代中國經濟發展與改革研究。
〔責任編輯:陳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