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剛
(五蓮縣國家稅務局,山東 五蓮 262300)
關于建設稅收信用體系的思考與建議
劉瑞剛
(五蓮縣國家稅務局,山東 五蓮 262300)
信用缺失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健康、穩定、持續發展的“瓶頸”。稅收領域的信用問題也比較突出。因此,構建稅收信用體系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法律是信用市場平穩運行的保障,是保護信用主體合法權益的屏障。建立失信者懲戒機制,加大失信成本。加大稅務機關自身的誠信建設,規范稅收執法行為。
稅收信用體系;信用缺失;稅收征管
信用缺失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健康、穩定、持續發展的“瓶頸”。稅收領域的信用問題也比較突出,納稅人偷稅、騙稅、拖欠稅款,甚至公然抗稅等問題嚴重,稅務機關隨意執法、執法不嚴、違法不究、執法犯法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因此,構建稅收信用體系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一)稅收信用有利于推進依法治稅
從信用的角度重新審視稅收立法和稅收執法,可以使政府在制定稅收政策時,更多地考慮到公平、合理和正義的問題,從而促進稅制優化。作為一種道德規范,稅收信用以其強大的勸導力和感召力,增強人們對稅收法律的認同感和遵從意識,潛移默化地約束著征納雙方的行為,直接影響稅收法律的實施效果。
(二)稅收信用有利于降低稅收成本 與法律相比,信用是一種成本較低的維護交易秩序的機制。稅收信用機制的建立,有助于稅收征納行為建立在誠實守信的基礎上,保證涉稅信息的真實性和對稱性,減少稅務糾紛,提高稅收征管效率。稅收信用還意味著涉稅行為主體對稅收制度的忠誠和對義務履行的承諾,不折不扣地執行制度或遵從法律,使制度或法律實施的有效性得以提高,從而大幅降低制度執行費用或法律遵從成本。
(三)稅收信用有利于規范政府行為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與納稅人之間既是法律確定的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也是經濟利益上的信用關系。用稅信用的確立,將以非正式規則的形式約束政府部門的支出行為,促使其做到誠信用稅、稅盡其用。同時,政府應將財政支出的方向、效果向社會公開,從而征得納稅人和社會各界最廣泛的信賴和支持。
(一)加快國家專門信用立法工作,大力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法律是信用市場平穩運行的保障,是保護信用主體合法權益的屏障。雖然誠信是市場經濟的道德基石,但社會信用體系不可能單純地建立在誠實守信的道德規范之上,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在對市場主體之間的信用關系管理的整套法律、法規、準則和制度的制定上。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在信用體系建設過程中,都高度重視信用立法。如美國建立了諸如《聯邦公平信用報告法》、《公平債務征收實施法》、《平等信用機會法》等一系列法律,有效地保證了信用制度的實施。而我國目前信用法制建設幾近空白。雖然《民法通則》、《合同法》都有誠實守信的法則,但是在整個法律、法規體系中,還沒有全面、系統地體現對信用的要求。因此,要積極研究探索,大膽借鑒應用,盡快制定保障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法律法規,奠定建立稅收信用體系的堅實基礎。
(二)以信息化為依托,建立納稅信用等級制度
在稅收征管中要建立激勵機制使遵從的納稅人收益,不遵從的納稅人受損。這個機制以納稅人的納稅信用等級制度為核心,其目標是使納稅人遵守稅收法律規章,誠實守信履行稅收義務。實行信用等級評議制度,對納稅人納稅的信用進行評議。建立全國統一的納稅信用等級評議制度,把納稅人依法按期申報情況、稅款入庫情況、欠稅情況、稽查補稅情況、違法違章情況等,作為主要指標,按照規定的范圍、標準、程序和方法,進行納稅信用等級評定,并將評定結果錄入納稅人納稅信用信息檔案,進入社會資信平臺,隨時查詢到納稅人履行納稅義務情況,評定標準要統一,評定可劃分為A、B、C、D、E五級。將納稅人劃分納稅信用達標和納稅信用不達標兩類,納稅信用達標的納稅人為A、B、C三級,D和E級為信用未達標納稅人。實行納稅人納稅信用等級的動態管理,定期評定(復查),并在新聞媒體予以公示。對納稅人有偷、逃、騙稅等重大違法違紀行為的,稅務機關可隨時取消其納稅信用等級達標資格,并視情節輕重,在1-3年內不予進行納稅信用等級達標資格評定。
(三)建立失信懲罰機制,加大失信成本,促進誠實守信
建立失信者懲戒機制,加大失信成本。一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對企業信用的日常管理。在已開展的納稅信用等級評定的基礎上,作好信用等級評定工作的后續管理。對企業或者個人在納稅信用上有不良記錄時,在稅收征管系統中自動劃轉為“納稅信不過企業”或者直接降低信用等級。同時將這些企業納入重點監控對象,并在發票領購等環節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二是建立失信納稅人公告制度。利用新聞媒體、網絡等工具公布失信納稅人“黑名單”,或建立相應的數據庫供公眾隨時查詢,或以合法的形式向合法的用戶傳播其交易對象的不良信用記錄,接受全社會監督。三是進一步推進稅收信用的社會治理。在已經與工商、海關等政府職能部門建立信息互通機制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范圍,在信用等級評定及管理上進行聯合操作,對最后的評定結果所有政府部門都承認。在法律允許的處罰有效期間,要讓所有的政府監管部門參與對失信者的經濟類、行政類懲罰,使稅收信用管理與相關的社會管理緊密結合起來。四是建立稅收信用破產懲罰與商業信用掛鉤機制。在處理“稅收失信”時,應當多管齊下,除建立稅收信用破產懲罰機制外,還要與商業信用掛鉤,進行全方位的信用破產懲罰,使失信懲罰機制的作用范圍在社會上全面滲透。
(四)加大稅務機關自身的誠信建設,規范稅收執法行為
稅務機關的誠信建設是指通過規范稅收行為,樹立稅務機關在納稅人及社會各界中的誠信形象,構建誠信稅務機關,打造稅務機關誠信品牌,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是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實行政務公開、加強為納稅人服務、加強執法監督、嚴格推行執法過錯責任追究、著重加強檢查監督,以此造就“誠信執法、依法征稅”的良好氛圍。
(五)完善納稅信用評價機制,獎優懲劣,加大失信成本
在我國,失信成本偏低是造成稅收信用缺失的重要原因。因此,一方面要加大獎懲力度。對企業或個人無不良信用評定記錄時,可在發票領購、納稅申報、減少稅收檢查、涉稅事項審批等方面得到優先服務,否則稅務機關可將這些納稅人列入重點監控對象,加大稽查和監督力度,在納稅方面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另一方面可以法律法規的形式明確有不良納稅信用記錄者在勞動就業、社會保障、貸款、社會公共福利、行政許可等方面的限制,讓失信的納稅人承受不守信用付出的巨大代價。
(六)加強稅款使用信用建設,嚴格依法用稅,取信于民
納稅人交納稅款不僅是稅收強制性作用的結果,也是納稅人出于對國家信任所帶來的效應。沒有這種信任作為堅實的基礎,任何一種純強制性的稅收法律都難以在實踐中貫徹實施。因此,政府要在工作中鞏固納稅人的這種信任。一是加大稅收的社會意義的宣傳。在進行各類稅收宣傳時,不僅要強調稅收“取之于民”,還要突出稅收“用之于民”的方面,從稅款使用效益角度,使納稅人明白稅收對社會發展帶來的宏觀和微觀效益,從而取得納稅人的信任、理解與支持。二是增加稅款使用的透明度。要加強稅款使用信息的披露工作,努力推進以各級政府為主體和電子政務為基礎的政務信息公共披露體系,提高用稅透明度。同時提高公共產品質量,豐富公共服務內容,讓納稅人真正感覺到“物有所值”。三是大力懲處貪污腐敗行為,保證稅款安全。貪污腐敗造成的損失歸根到底由納稅人負擔,故保證稅款合理使用與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就保證了納稅人的合法利益。一種讓稅款在無形中消失的做法,難以使納稅人樹立自覺、誠信納稅的觀念。
F810.2
A
1003-4145[2012]專輯-0108-02
2012-05-10
劉瑞剛,男,山東五蓮縣國家稅務局工作人員。
(責任編輯:欒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