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維紅
(眉山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眉山 620010)
高職畢業生就業能力培養的策略及途徑
黎維紅
(眉山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眉山 620010)
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職的培養目標主要是針對不同的職業或職業崗位培養面向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只有通過客觀、科學的調研,確定影響高職畢業生就業的因素,用人單位確定和錄用高職畢業生的就業能力標準以及隨著就業環境與工作要求的不斷變化,用人單位對高職畢業生就業能力的要求調整和變化,才能幫助管理者、職業院校及學生個人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理性決策,促進高職學院畢業生就業的良性發展。
職業教育就業;能力培養
高職教育是培養面向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企業是接納高職學生最大的“蓄水池”,所以企業對高職學生就業能力的評判和就業需求情況對于我們研究和培養學生就業能力來說是一個極其關鍵的指標。為了研究分析用人單位對高職畢業生就業能力的要求,課題組先后到成都、重慶、上海、江蘇、北京、樂山、甘孜、涼山、阿壩以及廣東的廣州的佛山、順德、中山、東莞、珠海等地對2008—2010屆畢業生組織了一次高職畢業生市場需求和社會評價情況調查。
從調查顯示,用人單位認為目前大部分高職畢業生在言行上存在較大差距,企業往往在培訓方面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學生在追求較高報酬的同時,往往忽略了對等付出和多一點奉獻的思考,不安心工作,跳槽頻繁,不辭而別的現象越來越多。整體團隊合作精神和人際交往能力較差,角色轉換滯后,對崗位要求和各種人際關系的適應和協調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對學生發展影響較大,學生素質差異明顯,在調查的過程中,了解到在培養模式上采用校企合作,走工學結合之路的專業的學生工作能力和崗位適應性都較強。如我院的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進入單位后的工作、能力、處事等方面大部分都得到用人單位反映也很好,評價也很高,而其它專業的學生普遍相對而言卻有較大差距。學生的挫折教育與個性化發展教育不夠,部分學生對自己的期望過高,承受挫折的能力較弱,相當數量的學生吃苦耐勞精神較差。
(一)強化學生職業素養,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讓每個學生都能健康成長、成才,是保證畢業生順利就業的根本保證。學生就業能力強不強,關鍵是看他的綜合素質高不高。企業最為看重的高職畢業生“工作態度”、“思想道德水平”、“團隊合作精神”以及“溝通協調能力”往往成為其就業中的“短板”。這表明,高職畢業生的工作態度、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以及人際關系的處理等,即海克曼教授所指出的,“非認知技能的培育問題是當前高職教育的一個突出問題”。在培養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同時,高等職業教育要加強職業精神、協作精神和誠信教育,培養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既要注重改進和創新道德教育中的課堂理論教學,更要重視道德教育中的實踐體驗;既要形成教書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的職業道德教育氛圍,更要通過教師的人格魅力傳遞職業道德的精神力量,為高職學生今后的職業生活奠定堅實的道德基礎。
(二)圍繞職業能力要求構建課程體系
職業院校應主動適應勞動力和人才市場需求變化設置專業,培養市場急需的人才和緊缺人才,特別是地方經濟發展所需的人才。對一些相對飽和的專業及時調整,對市場有需求,但需求量不大的專業進行壓縮,新設置一些社會急需的專業,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適銷對路的人才,學生才有出路,學校才有生命力。
1.應加大畜牧獸醫、園林工程技術、酒店管理、機電一體化、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市場營銷專業的建設,加大招生宣傳力度,使之做強做大。
2.對優質就業率較低的專業如計算機類、財務管理、師
范類專業應適當控制規模,注重內涵建設,辦出特色。
3.結合眉山經濟發展特點,重點打造食品加工、農產品加工、化工以及第三產業相關專業群建設,從分發揮地方院校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三)圍繞職業能力要求加大課程的改革力度。
課程是實現高職教育目標的途徑,高職教育每個專業的課程如何設置,直接關系到所培養的學生離校后能否具備直接上崗和后續發展的能力,是本專業教育質量的關鍵所在。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從職業能力分析入手,以學生職業能力為主線,精選教學內容,注意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有機結合,構建課程結構,形成有本專業特色的課程體系。
1.淡化高職理論課程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以必需、夠用為度”,形成適應并服務于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設置模式,以人才市場職業能力需求為主線,以素質教育為核心,作為高職課程設置取舍的標準。
2.課程內容實行綜合化,高職的課程有些相近知識分開兩門課,浪費了學生在校學習的寶貴時間,把內容相近的科目綜合成一門課程,擠時間讓學生多學習專業課知識和進行實習訓練,對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提供時間保證。高職課程內容綜合化主要指專業課的綜合,即將專業理論課的知識滲透到專業技能訓練課中,將純理論的知識轉化為技術性知識。這樣既降低了理論知識的難度和坡度,又符合高職學生強勢智能學習的實際。
3.課程實施情景化、活動化,是指課程的實施要建立在一定的情景中,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通過“做中學”“動中學”來實施課程。傳統高職課程的實施沒有脫胎于普高教學模式,仍然是“黑板上開機器”、“教室里種稻田”、“教師講、學生聽”,教學猶如一潭死水。這既不切合高職教學要求,也未能體現多元智能理論教學思想,教學效率極為低下。隨著高職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高職課程實施情景化、活動化已是大勢所趨。
4.課程評價多樣化,課程評價多樣化是包括評價內容要多方考查、評價方法要多樣運用、評價主體要多元參與。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評價主體上要采用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相結合,重視自評的作用,加強各類評價主體之間的互動,使評價信息的來源更豐富、更客觀,從而使評價結果更全面、更真實。因此,高職課程評價主體上要有教師、師傅、同學、本人,甚至還要有家長和其他相關人員共同參與評價。這樣的評價也更有利于促進被評價者的自知自省智能及交往交流智能的發展。
(四)加強實踐性教學,強化動手操作能力培養
人的能力是在實踐中形成的,是實踐實現了由知識到能力的轉化。在實際工作中,要做到實習計劃層級化、實習組織多樣化、實習資料系列化、實習考核經常化、實習評價制度化,從而達到實踐教學的高效化。首先,教師必須更新思想觀念,重視技能訓練課的實踐性,使學生對每一項技能操作要領理解到位。訓練過程中,能用實物演示的,不用模型,能讓學生動手操作的,不單靠演示。能讓學生深入社會實踐的,應指導學生親自參加社會實踐。其次,要改革實驗教學內容,增加綜合性實驗。第三,推行觀察性實習實訓,積極開展實踐鍛煉活動。第四,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專業技能競賽,促進教學與實踐緊密結合。第五,搞好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增加實習環節,為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創造良好的實習環境。通過分階段實習實訓教學,使抽象性的知識變成實際操作技能。抓好教學實習的各個環節一是走出去,根據教學的特點,讓學生到現實中掌握第一手資料。二是請進來,把有關專家、企業家請來,現身說法傳授成功的經驗,使學生得到最實際的具有操作性的知識。三是實行校企合作,四是充分利用學校的模擬實驗。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同步進行,把先學習后模擬實習的做法改為邊學習邊實踐,邊操作,即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技能訓練同步進行。這樣可以確保實踐課的順利進行,也可取得較好的實踐成果。通過第二課堂,鍛煉各種能力,第二課堂是課內教學的延續和補充,是一種育人模式的新探索。學生入學后,分階段進行學習動機教育、人生觀、價值觀教育、,職業理想教育等。成立各種學習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的開展活動,培養學生的參與能力,組織各種活動的能力。建立各種學生組織,使之成為鍛煉學生能力的主陣地。學生組織圍繞學校中心工作開展各種活動參與學校管理,使學生在實踐中提高組織管理協調能力。
(五)加強引導和教育,形成正確的擇業心態
高職畢業生在擇業時經常會出現一些不良的擇業心理,突出表現在期望過高、定位不夠合理,高職畢業生在薪酬預期、就業地域、企業規模等通常都會出現高估的情況,這也是目前國內外所有的研究都獲得的一致的研究結論。高職院校應通過就業課程等多種途徑,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崗位的重要性和工作的目的、意義;在選擇職業崗位時將個人的興趣、愛好、專長與社會實際需要有機統一起來,努力尋求社會需要與個人追求的交匯點。積極與企業聯手,幫助學生找到合適的社會實踐平臺,積極推動高職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為他們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創造條件、提供舞臺,使他們對國情、民情、社情有清晰的了解,從而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縮小他們自主認知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
G642
A
1003-4145[2012]專輯-0257-02
2012-05-18
黎維紅(1968—),男,重慶石柱人,眉山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英語及職業教育管理;
本文系2010年眉山市社科聯《高職畢業生就業能力培養研究》立項課題
(責任編輯:宋緒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