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怡,余小萍,張 嫻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 200025)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臨床上常見行為相關性疾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其發病率和病死率呈迅速上升趨勢,是中國居民死因構成中上升最快的疾病[1]。冠心病作為一種最常見的不可治愈的慢性疾病,控制疾病的急性發作,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至關重要。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有研究表明,部分冠心病患者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對自己健康的無知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2]。對冠心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非常重要,是預防冠心病和健康促進的一種重要手段。目前健康教育已成為一種治療方法,并貫穿于冠心病治療的全過程[3]。
1.1 健康教育需求分析 健康教育的目的不是一般的知識灌輸,而是一種幫助患者建立良好健康行為模式的重要手段。王潤等[4]對100例冠心病患者調查顯示,患者具有一定的冠心病治療知識,但缺乏更深層次的健康教育知識,獲得途徑最多的是廣播電視。迫切需求的內容分別為急性發作時的處理、所服用藥物的種類及方法、合理飲食及注意事項。最希望的教育方式是醫護講解與演示健康教育的效果評價。不同年齡組患者對健康教育的內容和形式的需求也不同,白梅等[5]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青年組對疾病的相關知識關注度最高;中年組更希望獲得用藥知識方面的指導;老年組則表現出對用藥知識、體力活動及飲食指導等多方面的需求。從教育形式上,因患者受教育水平的高低而不同,低文化層次的患者希望病友間交流經驗、醫護講解與演示,高文化層次的患者則更喜歡發放教育材料和病友間交流經驗的形式[7-8]。因此對冠心病患者進行規范化、個體化的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國內一項研究認為,根據不同個體提供可行的健康指導,有利于冠心病住院患者身體恢復,縮短住院天數,提高周轉率[9]。這提示健康教育的實施者應根據患者不同的需求和接受程度,因人而異,針對患者各種需求提供所需的疾病知識和信息,進行全面有效的健康教育,引導患者養成健康的行為習慣,維持最佳健康狀態,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
1.2 健康教育的對象 冠心病健康教育的對象應涉及整個社會人群的健康和生活的各個層面。①根據教育中的角色分為患者、家屬、護工和醫護人員等。Friedman[10]研究認為,如果個體在得到家庭人員尤其是配偶的支持時,會感到特別滿足。Berman[11]也認為,要利用患者家庭和社區的力量促進患者疾病康復。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家屬的知識掌握度,進而提高患者的遵醫行為水平[12]。②根據不同生理特點分為女性、男性、中青年、兒童和老年人。研究表明,冠心病起源于兒童期,冠心病的防治應從兒童期開始,因此做好這項工作社會意義重大。Bike等[13]進行了對學齡期兒童冠心病危險因素的干預研究,結果發現,父母的教育水平與兒童的健康指數和健康行為密切相關,因此在對兒童實施健康教育的同時,爭取家長的參與并給予適當的教育將會增強健康教育的效果。另外,研究發現女性與男性冠心病患者存在眾多差異,女性對疾病癥狀往往不敏感,出現癥狀時又常常拖延治療,為此美國心臟協會發起了全國性的關注女性心臟保護的運動,試圖通過健康教育增強女性對冠心病危險因素和生活方式改變的關注[14]。還有研究發現,中青年與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應對方式及社會支持存在差異,應該有針對性地對不同人群進行健康教育[15]。③根據危險因素不同分為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壓和合并高脂血癥等。根據不同社會學特點,一些特殊人群如社會地位較低者、少數民族應當給予特殊關注[16]。
1.3 健康教育的實施者 健康教育的實施者包括:醫師、護士以及其他的健康教育者。有調查顯示,患者的健康教育知識主要來源于醫師,來自醫師的知識最可靠,患者信任度較高[17]。護士是執行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Campbell等[18]進行的隨機對照研究顯示,進行適當培訓的護士與全科醫師相比,在冠心病2級預防中作用更大,國內多家醫院開展的“生命網”工程也體現了護士在冠心病2級預防中的重要作用。醫院內除了醫師和護士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外,營養師、康復師、社會志愿者和醫技工作人員等,同樣扮演著健康教育者的角色。國內冠心病患者的教育主要是由醫師和護士來完成,國外則是由心臟病專家、心理學家、營養學家、物理治療師和心臟病防治專科護士等多學科人員組成的教育隊伍共同來完成[19]。
1.4 健康教育的內容 2004年全美膽固醇教育計劃強調了治療性生活方式改變仍然是臨床治療的最基本步驟,是藥物發揮有益作用的基礎[20]。美國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病協會于2006年5月更新了冠心病2級預防指南,把嚴格和全面控制10大危險因素作為重點,包括了戒煙、控制血壓、調節血脂、增加體力鍛煉、控制體重、糖尿病處理和合理使用藥物等。
1.4.1 飲食指導 ①控制熱能攝入,維持理想體重。選用多糖類碳水化合物,國外一項研究顯示肥胖已經成為冠心病發生發展的首要危險因素[21]。②限制脂肪及膽固醇的攝入,盡可能選用植物油。研究表明,膽固醇增高每年可導致400萬患者早死[22]。③蛋白質宜選用黃豆及豆制品。因豆類含植物固醇較多,有利于膽酸排出,被重吸收量減少,膽固醇合成隨之減少。④低鹽低糖飲食,供給足量的維生素、纖維素和礦物質。低鹽、低糖分別對高血壓和高血糖有利。因纖維素、谷固醇、果膠等不但可以降低膽固醇,還可以防止便秘,減少心血管意外事件的發生。
1.4.2 運動康復指導 傳統觀念認為,冠心病急性發作期應以臥床休息為主,面對心血管疾病的嚴峻挑戰,20世紀80~90年代,以運動為核心的心臟康復療法得以迅速發展,心臟康復運動越來越受到重視,已成為冠心病的一種重要的治療手段[23]。Marchionni等[24]將患者分為>75歲、66~75歲和45~65歲3組,結果證實,心肌梗死后心臟康復對每組患者都有效。冠心病患者的運動應遵循以下原則:①個體化原則:由專業人員根據患者的年齡、體質、病情及評估結果,選擇個體化的運動處方;②運動類型:根據個人喜好選擇等長運動訓練和有氧運動訓練等;③運動方式:散步、慢跑和打太極拳等,從低強度運動訓練開始,避免劇烈運動,以患者不感到疲勞、不誘發冠心病癥狀為度。
1.4.3 心理干預 冠心病是一種身心疾病,有研究表明,焦慮與抑郁情緒障礙已成為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25]。這些心理障礙直接影響著疾病的發生、發展和預后,因此對冠心病患者實施心理干預具有重要意義。有研究表明,心理干預結合藥物治療與單純藥物治療均能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抑郁焦慮情緒,但是前者改善更為顯著,臨床總體效果優于單純藥物治療組[26]。
1.4.4 治療指導 冠心病病程長,病情反復,需要長期治療。①服藥管理:根據患者的病情,給予規范的藥物治療,向患者或家屬解釋所用藥物的用法、劑量和不良反應,加強患者藥物治療的依從性,提高患者對長期規范服用藥物控制重要性的認識。②介入治療指導:包括術前宣教、術后護理要點和并發癥的預防等。研究證明對介入治療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管理有利于患者主動參與診療和護理,促進術后功能康復,更有利于患者對遠期治療效果的自我監測,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積極意義[27]。
1.4.5 相關危險因素指導 1948年美國開展冠心病流行病學研究以后,提出了危險因素這一概念,如飽餐、寒冷、勞累、暴怒、吸煙、用力過度、便秘和飲酒等都可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死[19]。盡管關于如何控制危險因素的研究非常多,可許多患者沒有得到有效的關于控制危險因素的健康教育,美國的研究表明,大部分女性沒有接受過心血管危險因素的教育,不知道存在哪些危險因素,只有不到40%的患者知道控制血壓、體重和膽固醇的相關知識[28]。有效控制患者危險因素的措施主要就是幫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Alm-Roijer等[29]研究認為,冠心病患者對相關知識的掌握可以增加患者對生活方式改變及藥物治療的依從性。
1.5 健康教育的實施方式 近年來,冠心病患者的教育已經發展為院內外一體化的健康教育,出現了不同名稱,同一類型的模式,如“心臟保護網”、“全程健康教育”和“冠心病健康教育俱樂部”等[30-32]。
1.5.1 住院期間健康教育的實施 有研究表明,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從住院至出院運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即分別予以有計劃的集中式教育與康復訓練,集體與個別指導相結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32]。李瑤青[33]采用護理程序對冠心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較好的提高了患者的健康知識水平,糾正了患者不良的健康行為。
1.5.2 院外健康教育的實施 “生命網”是近年歐美國家及亞太地區多個國家普遍建立和運用的一套心血管疾病的2級預防模式,是為心腦血管疾病(包括合并癥)患者提供的臨床健康服務系統。李海燕等[34]通過開展“生命網”,在幫助冠心病患者改善預后和加強冠心病的預防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成效。隨著社區護理的深入開展,冠心病患者在疾病的急性期后轉入到社區進行進一步的康復,因此,社區承擔著幫助患者適應生活所需要的所有知識的宣教任務。社區護理干預可以提高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癥患者的遵醫率,從而提高療效[35]。許多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正在嘗試開展慢性病患者的規范化管理,如建立健康檔案、慢性病患者定期隨訪、免費測血壓和健康教育等,這是對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進行健康管理的一種方式,對于預防和改善冠心病的發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6 健康教育的效果評價
1.6.1 生物學指標 生理指標作為常見的評價指標,能較客觀地反映健康教育的實際效果。常用指標如血糖、血脂、血壓、體重和腰圍的變化值或達標率等。而健康教育對這些指標控制效果說法不一。
1.6.2 生存質量 生存質量(quality of life,QOL)作為一種新的健康指標,能全面評價患者生理、心理和社會生活方面的情況,評價的主體是被測量者。冠心病患者QOL的評定工具包括普適性工具和特異性工具,前者常用的有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F-36)、疾病影響簡表(SIP)、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量表(WHOQOL-100)和諾丁漢健康簡表(NHP),后者常用的有西雅圖心絞痛問卷(SAQ)、明尼蘇達心力衰竭生活質量調查表(LiHFe)和心絞痛生命質量表(APQOL)。
1.6.3 知信行水平 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促使患者自覺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為。以知信行理論為基礎,常采用自行設計的冠心病知識問卷和行為調查問卷等來評價患者教育前后的變化,并將其作為健康教育效果的評價指標。但是,知識以及生活行為方式的改變會隨著時間的延長而減弱。
1.6.4 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比也被引入到冠心病的健康教育效果評價中。在 Raftery等[36]進行的冠心病2級預防干預研究中,把干預組和對照組的醫療費用、保健服務費用、每人年花費以及質量調整生命年(將不同生活質量的生存年數換算成生活質量相當于完全健康人的生存年數)作為主要的結果評價指標。
冠心病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①健康教育沒有得到醫務人員的足夠重視,患者從醫務人員中得到的健康知識較少,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有研究發現,接近一半的護士認為缺乏教育時間,而近1/3的患者認為護士沒有時間進行健康教育[37]。②現行健康教育的手段比較單一,一般以口頭宣教為主,健康宣教手冊知識陳舊,可操作性不強,語言過于專業化,提供的資源非常有限。③缺乏經信效度檢測的冠心病健康教育知行性評價表量。④健康教育僅局限在一段時間內,一般以醫院的健康教育為主。健康教育是一個連續的干預過程,出院后若患者得不到持續的指導,將影響健康教育效果,并導致較難評價行為改變[38]。冠心病的2級預防對提高生活質量,改善預后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⑤健康教育效果評價時間短,隨訪最長時間為1年,缺乏對計劃實施后中遠期效果和效益的評價。
健康教育已成為冠心病治療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如何有效地開展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使患者能達到“知、信、行”的統一,從而提高自我管理效能,并自覺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已成為社會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作為健康教育的主力軍,護理人員應努力提高自身素質,運用多學科知識,并不斷完善健康教育方法[39]。
[1]Moran A,Zhao D,Gu D,et al.The future impact of population growth and aging 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China:projections from th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olicy Model-China[J].BMC Public Health,2008,8:394.
[2]傅江湲,李薇,陳哲.冠心病病人健康教育兩種方法的對比性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2A):56-57.
[3]張鴻修,黃體鋼.實用冠心病學[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05:117.
[4]王潤,周宇彤.冠心病住院患者健康知識現狀及需求的調查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3):302-304.
[5]白梅,李嘉,秦艷榮.不同年齡組冠心病患者對健康教育內容及形式需求的調查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8,24(8B): 57-58.
[6]張桂香,謝萍.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手術前后健康教育需求的研究[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3,20(6):41-42.
[7]肖燦華,郭愛敏.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家屬健康教育需求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7):543-545.
[8]劉穎.冠心病病人健康教育需求調查[J].護理研究,2005,19 (1B):115-116.
[9]毛宇紅.患者參與冠心病知識教育的效果觀察[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0,16(16):2040-2042.
[10]Friedman MM.Social support sources and psychologicalwell being in older women with heart disease[J].Res Nurs Health,1993,16 (6):405-413.
[11]Berkman LF.The role of social relations in health promotion[J].Psychosom Med,1995,57(3):245-254.
[12]張紅,趙慶華.家屬健康教育對冠心病患者遵醫行為的影響[J].廣東醫學,2007,28(12):2011-2013.
[13]Kocaoglu B,Moschonis G,Dimitriou M,etal.Parental educational level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in schoolchildren in large urban areasof Turkey:directions for public health policy[J].BMC Public Health,2005,5:13.
[14]Helfrich Jones ML,Granger BB,Short LM,et al.A new response to heart disease in women[J].Nurs Manage,2004,35(7):19-26.
[15]馬建琴,張瑞麗,張秀麗,等.中青年與老年冠心病患者應對方式及社會支持的比較研究[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9,15 (31):3217-3219.
[16]顏紅兵,柯元南.美國冠心病治療與診斷指南[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4:428-430.
[17]Liew H,Taylor DM,Tjipto A,et al.Investigation of the variables that impact upon the knowledge of cardiac risk factors[J].Emerg Med Australas,2006,18(3):252-258.
[18]Campbell NC,Thain J,Deans HG,et al.Secondary prevention clinics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randomised trial of effect on health[J].BMJ,1998,316(7142):1434-1437.
[19]隋煙寧.冠心病健康教育的研究進展[J].菏澤醫學專科學校學報,2009,21(4):72-76.
[20]Grundy SM,Cleeman JI,Merz CN,et al.Implications of recent clinical trials for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Adult Treatment PanelⅢ guidelines[J].Circulation,2004,110(2): 227-239.
[21]Nanchahal K,Morris JN,Sullivan LM,etal.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in men and the epidemic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J].Int J Obes(Lond),2005,29(3):317-323.
[22]WHO.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2 reducing risks promoting healthy life[R].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2:6-13.
[23]American Association Cardiovascular&Pulmonary Rehabilitation.Guidelines for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programs[M].3rd ed.Champaign:Human kinetics,1999:45.
[24]Marchionni N,Fattirolli F,Fumagalli S,et al.Improved exercise tolerance and quality of lifewith cardiac rehabilitation of older patient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results of a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J].Circulation,2003,107(17):2201-2206.
[25]Csaba BM.Anxiety as an independent cardiovascular risk[J].Neuropsy chopharmacol Hung,2006,8(1):5-11.
[26]洪榮梅,陳冬梅,梁蘭霞,等.心理干預對老年冠心病伴焦慮抑郁患者的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1C): 51-52.
[27]林素清,梁志翔,袁勇,等.健康教育路徑在冠心病介入治療病人的應用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0,29(2):178-180.
[28]Mosca L,Jones WK,King KB,et al.Awareness,perception,and knowledge ofheart disease risk and prevention amongwomen in the United States.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Women's HeartDisease and Stroke Campaign Task Force[J].Arch Fam Med,2000,9 (6):506-515.
[29]Alm-Roijer C,Stagmo M,Uden G,et al.Better knowledge improves adherence to lifestyle changes and med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J].Cardiovasc Nurs,2004,3(4): 321-330.
[30]喻愛吾.心絞痛病人院內外一體化健康教育與效果評價[J].當代護士(學術版),2004,10:73-75.
[31]趙菲,鄺碧娟,曾麗吟,等.冠心病二級預防中干預模式的應用研究[J].護理學雜志(綜合版),2004,19(15):7-10.
[32]楊省利,惠昭嵐,蔚虎文,等.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的全程健康教育模式與效果評價[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2,19(5): 76-77.
[33]李瑤青.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對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作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0,29(1):126-128.
[34]李海燕,沈燕,戴冬梅.“生命網"在冠心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9,15(7):634-635.
[35]陳潔清,黎觀梅,楊齊.社區護理對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癥患者遵醫行為的影響[J].護理學報,2006,13(10):57-58.
[36]Raftery JP,Yao GL,Murchie P,etal.Costeffectiveness of nurse led secondary prevention clinics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primary care:follow up of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BMJ,2005,330(7493):707.
[37]沙鳳珍,李豐珍.影響健康教育的因素及對策[J].護士進修雜志,2001,16(2):135-136.
[38]諶紹林,丁敏,朱健華.國內護士開展冠心病健康教育實驗性研究的文獻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9):793-795.
[39]陳京立,辛超英.在實施病人健康教育過程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6):478-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