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紹科
(貴州省畢節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貴州 畢節 551700)
畢節地區地處黔西北烏蒙山屋脊地段,位于東經104°44′~106°01′,北緯 26°41′~27°52′,海拔 457~2900m,年均溫13.09℃,無霜期272d,年降雨量 1129.04mm,年日照1181.2 h,≥10℃有效積溫3584℃,土壤主要為小黃泥土、黃砂泥土、紫砂泥土、大土泥土等,總面積26853km2,其中,耕地面積39.4490萬hm2(水田4.9983萬hm2,旱地34.4507萬hm2),人均耕地面積0.06hm2。該區正處在黔中山原丘陵向滇東高原過渡的斜坡地帶,境內山高坡陡,河流深切,地形破碎,谷地狹窄,生態類型多樣,植物種類繁多。這一地域特征就決定了畢節地區的農業經濟是一個山區立體生態型農業經濟,農業產業化結構改革與發展方向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優勢資源為依托,以三大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為中心,以企業公司為龍頭,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名牌產品為重點,最大限度地轉化自然資源,合理利用再生資源,促進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努力實現生產布局合理、經濟結構優化、服務體系健全、運行機制適應、可持續發展的現代生態農業經濟體系。從而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推動整個社會經濟發展。
(1)農田生態工程。按照推廣農田優化模式,適應市場變化需求,積極調整結構,穩定糧田面積,強化用養輪作,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品(如在高海拔溫涼地區夏季的反季節蔬菜),增加物質投入,努力提高單產,擴大復種面積,推廣高產高效種植模式,適當增加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保持生態、經濟系統的動態平衡。具體來看,其一,調整作物布局。實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逐步形成作物種植區域化、專業化、商品化;在經濟作物的集中產區和城鎮郊區適當調減糧食面積,增加蔬菜、瓜果生產面積;逐步將不宜種糧或經濟作物的土地,退耕還林、還牧、還漁,對坡度在25°以上的耕地堅決停止耕作。其二,調整作物結構。在穩定糧產前提下,擴大適銷對路的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逐步改變單一、僵化的種植模式,提高耕地復種指數,提高經濟作物和飼料糧面積在種植業面積中的比重,使種植業與養殖業、加工業銜接配套,協調發展。其三,調整品種結構。推廣優良品種,提高種植業作物單產和品質,提高經濟效益。農田生態工程的重點是實施中低產田土改良工程、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
(2)山地林果生態工程。這是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治理水土流失的重點工程,以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長期利益與近期利益的結合。實施林果生態工程,其一要完善山林承包責任制,加強技術服務,提高林農生產積極性。其二要調整林業布局,根據適地適樹的原則,大力發展以集體林場為主的商品林生產基地。其三是在林果生態系統中,除抓好林果的品種改良和標準化栽培外,還要搞好畜禽養殖配套,形成林果立體種養生態系統,以增加效益,改善環境,提高品質。林果生態工程的重點是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自然保護區建設等四大建設項目。
(3)養殖生態工程。要突破原有的單一養殖傳統模式,將畜、禽、漁等養殖有機地結合起來,實行多物種搭配,連接種植業,配套沼氣,巧用食物鏈,循環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經濟效益。并且,通過調整優化草山草坡草場畜牧業產業結構,發展培育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創立名牌,經過商品化、專業化和現代經轉變,逐步建設區域性重要畜產品生產基地。根據“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副則副、宜工則工”的原則,適合山區型養殖生態工程的發展模式主要有“種養加”、“共生型”、“立體型”、“庭院型”、“節能型”、“微生物再生模式”等幾種類型。
(1)發展環境較好。近年來,為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目的,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部門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經營從財稅、信貸、投資、外貿、科技政策上給予了扶持,下發了各種文件,制定了多種優惠政策。畢節地委行署高度重視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于2008年1月15日出臺了《關于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若干政策的意見》,提出了“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做大做強”的思路。之后又出臺了關于《畢節地區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暫行辦法》等,進一步提高畢節地區對外開放水平,加大提高引資力度,對培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促進畢節地區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政策保障,為全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較好的宏觀發展環境。同時,畢節試驗區經過20年的努力,隨著科技體制改革的深化,科技資源將得到更好的配置,全區已初步建立起一支有一定基礎的農業科技推廣隊伍和服務機構。
(2)農產品資源豐富。畢節是一個地處亞熱帶的山區,境內嶺高峰竣溝谷縱橫、形成了“十里不同天,十丈不同土”組合復雜的立體環境,繁衍了萬千生物,為全區生物新品種選育或物種創新提供了豐富的基因生物環境。同時,由于畢節地區地勢垂直差異顯著,立體氣候特征明顯,農業、林、果、藥、茶、畜牧業品種資源均比較豐富,并擁有眾多的名、特、優產品,如馬鈴薯、有機茶、反季節蔬菜、烤煙、油菜、蕎麥、蕓豆、辣椒、大蒜、核桃、生漆、天麻、黑山羊、烏蒙烏骨雞等。其中,馬鈴薯種植面積達24萬hm2,占貴州省種植面積的2/3,而貴州省又是我國種植馬鈴薯最多的省份之一,種植面積和產量居全國第二,特別是畢節地區的威寧縣,因馬鈴薯產量高、品質好,被譽為中國南方馬鈴薯之鄉;植物中藥材共有1500多種,且品質好,如五倍子倍酸含量達70%,居全國第一;大方海馬宮茶葉、金沙清池茶葉在貴州省內外都有很高聲譽,海馬宮茶的種植和加工還被編入《中國茶葉栽培學》等,這些優勢資源開發潛力大,前景廣闊。
(3)交通運輸和通訊條件較好。目前,畢節地區已有貴昆鐵路、黃織鐵路穿境而過,326、321國道橫穿東西,交匯于畢節城區,有貴(陽)畢(節)高等級公路,鄉村公路四通八達,交通十分方便,隨著畢節機場的建設、隆百鐵路的修建等,畢節將成為西南地區重要的交通集散地,為畢節豐富的農產品走出山門,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再加上有線電視、互聯網已進村入戶,中國移動、聯通等通訊遍布全區,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所必須的運輸、銷售提供了有利條件。
農業產業化發展必須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確定主導產業,實行區域布局,依靠龍頭帶動,發展規模經營,實行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組織形式。針對畢節地區實際,農業產業化發展,必須著力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依靠科技,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通過科技培訓、科技教育、技術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應用,把農業產業化轉變到依靠科技進步的軌道上來。當前,表現在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是農業科技的競爭。因此,試驗區要加大科技投入,政府在農業科技和農業技術推廣中,應該找準自己的位置,對提供優質農產品給予扶持,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作用,促進農業科技隊伍多元化,推廣形式多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下大力氣把企業和農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逐步建立起一支以政府為主導,農業科技工作者、農民、企業等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宏大的農業科技隊伍,不斷給農業產業化注入新的活力。要加強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科技聯姻,走產學研相結合的路子,共同開展貯藏、保鮮、加工等技術攻關,共同研究開發新品種,并注重引進和培養科技人才,要大力實施標準化生產,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和質量監測體系,發展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技術,提高農產品優質率和科技含量。加快黔西北山區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的建設,把新品種、新技術引入產業化經營領域,樹立榜樣。
(2)建立優質基地,促進農產品規模經營。生產基地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礎,也是龍頭企業的“第一車間”。發展農產品生產基地要本著“適應市場,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相對集中”的原則,圍繞地委、行署確定農業產業化發展思路,對馬鈴薯、烤煙、中藥材等加大扶持力度,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不斷擴大基地規模,增加總量,同時要積極建好一批有特色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如織金竹蓀、水果(威寧蘋果、黃梨)、畢節大白蒜、納雍有機茶等,實行專業化生產。要堅持科技先行,大力引進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切實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效益。要著力培養一批規模大、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示范基地,大力發展專業戶、專業村、專業鄉,充分發揮典型示范作用,引導和帶動農戶發展生產,培養一批高水平的農業科技服務隊伍,加快提高農業科技水平,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3)培育品牌,搞活農產品流通。品牌就是市場,創建知名品牌就是要搶占市場份額。實施品牌戰略是提升黔西北山區農業產業化的重要舉措。首先,要強化品牌意識,積極申報辦理注冊商標、條形碼、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等,做到產品有名有牌,提高消費者對產品的信賴度。其次,要加大品牌宣傳力度,充分作好營銷策劃,利用報刊、電視、廣播等媒體以及在有利地勢設立固定廣告牌,讓更多人了解黔西北山區主要農產品,擴大影響力。要注重培育和創新名牌產品,發揮名牌效益。第三,要積極組織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大戶參加各種形式的展銷會、洽談會、交易會等,不斷提高農產品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1]胡輝,劉愛華.畢節地區種植業生產概況及今后發展方向[J].貴州農業科學,2002,(21):65-67.
[2]孔媛媛,王依明.論畢節地區經濟增長點及其主導產業選擇[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02,(5):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