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凱琳
(武漢大學 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湖北 武漢 430072)
(1)外資銀行在華規模。截至2010年底,45個國家和地區的185家銀行,在華設立代表處216家。其中,14個國家和地區的銀行在華設立37家外商獨資銀行(下設223家分行)、2家合資銀行(下設6家分行,1家附屬機構)、1家外商獨資財務公司。另外還有25個國家和地區的74家外國銀行在華設立90家分行。
截至2010年底,44家外國銀行分行、35家外資法人銀行被批準經營人民幣業務,56家外資銀行被批準從事金融衍生產品交易業務。截至2010年底,在華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資產總額達到1.74萬億元,同比增長29.13%;各項存款余額1.06萬億元,增長43.99%;各貸款余額9,137億元,增長26.26%;總共實現稅后利潤77.85億元;整體流動性比率為61.49%;不良貸款率為0.53%;資本充足率為18.98%,核心資本充足率為18.56%。
(2)外資銀行在華主要經營策略。①積極參股中資銀行。外資銀行參股中資銀行,利用了中資銀行的網絡遍布、熟悉本地市場、客戶關系豐富及人力資源等優勢來推進其在中國的業務,提高市場份額,相對于自建網絡,成本要低的多。同時,能夠更容易地規避金融當局管制,減少國家之間經濟貿易摩擦和政治關系突變等不穩定因素帶來的風險。②業務集中在高端客戶市場。外資銀行的公司客戶主要是三資企業、跨國公司及部分大型外向型國有企業、上市公司,同時,強力吸引在華外籍人員、港澳臺華人等優質零售客戶。根據上海市中、外資銀行的單位銀行結算賬戶分布情況來看。中資銀行客戶數量巨大,小型客戶行內占比達91.73%;大型、特大型客戶行內占比僅為3.28%。外資銀行客戶數量較少,小型客戶行內占比達64.79%;大型、特大型單位行內占比達16.84%。2因為外資銀行有開展財富管理的豐富經驗和手段,且能為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其優勢明顯優于各大中資銀行。③涉足村鎮銀行業務。目前,匯豐銀行、渣打銀行和花旗銀行等大型外資銀行均已設立村鎮分行機構。我國現有3萬多家以獨立法人形式存在的農村信用社,但其總份額還不到整個銀行業的15%,僅靠農村信用社顯然難以滿足占全國70%人口的9億農民的金融需求。外資銀行針對多層級的需求采用與大城市不同的策略,通過其在農村的發展熟悉市場積累經驗,為未來條件具備時擴大市場份額打下良好的基礎。
(1)促使股權結構多元化,治理機制日趨完善。中資銀行內存在控制度不嚴、經營不規范、不良貸款數量巨大的主要原因就是股權結構單一、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引入外資銀行股東,將使股權結構轉向多元化,股東的監督作用得到增強;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法人治理結構,完善經營管理機制,提高風險管理能力,避免出現內部人控制,規范公司的市場行為,能很大程度得提高銀行經營效率。
(2)有利于引入國際資本投資。外資銀行的進入可以幫助中國從國際金融市場籌措資金和吸引外資。主要表現在:第一,外資銀行在我國的經營業務包括對母國客戶提供有關來華投資咨詢等服務,這間接地促進了外國資本向華流入。第二,外資銀行分支機構為我國境內“三資”企業提供了廣泛的金融服務,我國的投資環境得到直接的改善,并增加了新的融資渠道。第三,外資銀行能夠起到帶動跨國公司向東道國投資的間接作用。
(3)有利于推動我國金融產品的創新。通過借鑒外資公司已經成熟的產品和服務模式,中資銀行能夠提高傳統業務以外的高附加值業務能力;中資機構在合作過程中,通過學習借鑒,不斷提高自身管理與業務能力,從而產生明顯的“學習效應”與“示范效應”。
(4)增強外部競爭,迫使中資銀行加快內部改革。由于金融業的長期壟斷、抑制競爭,發展中國家金融體系普遍較為脆弱性。隨著我國金融開放的深入,一些具有高效的公司治理結構、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雄厚的資金實力和較高的贏利水平以及強大的業務創新能力的外資銀行不斷進入增加了市場經營主體的數量,對中資銀行形成較大的外在壓力,中資銀行為了保持原有地位,不得不加快內部改革,提高運營效率,降低經營風險。
(1)我國銀行業面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挑戰。我國銀行業面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雙重挑戰。從管理體制看,外資銀行是以利潤為中心的商業性經營,營業方式遵循國際慣例,基本上不受政府干預。但目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政策性貸款比例達到25%以上,并且短期內無法徹底擺脫政府干預。從運行機制看,國外銀行大多采取混業經營的管理方式,即集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以及證券、保險于一身的混合運營模式。目前由于銀行業發展水平和經營狀況參差不齊,難以出臺混業經營政策。
(2)對中資銀行的業務特別是中間業務形成沖擊。加入WTO后,進出口貿易的快速發展使銀行的國際貿易結算和信用證業務大量增加。在中間業務方面,外資銀行擁有先進的管理經驗、優質的服務水平、便捷的結算手段、完備的業務品種以及與跨國公司之間的長期密切的合作關系。外資銀行辦理的進出口結算業務已經占我國銀行業市場份額的40%,發展國際結算業務是應對外資銀行競爭應采取的重要手段之一。
(3)加劇國內銀行業的金融風險。一是我國國內銀行業積累了大量的不良資產,隨著外資銀行在我國市場份額的逐步增加,外資銀行將逐步分流中資銀行的資金來源,從而影響中資銀行的流動性,引發財務風險。二是外資銀行的國際性強,金融交易技術復雜,但我國金融監管水平較低、監管力度不強、監管部門尚欠協調,將在一定程度上增大金融體系的風險。三是外資銀行可能把其在全球市場上的金融風險轉移到國內。目前中國銀行業流動性風險較高,需要加強防范。
(4)中外銀行的人才競爭激烈。為了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外資銀行會設法“挖走”中資銀行中的優秀員工和業務骨干,利用高工資、出國培訓等條件來吸引國內商業銀行的高素質人才加盟,使本來數量就偏少的國內商業銀行優秀金融人才流失,國內商業銀行競爭力被削弱。
(5)外資銀行進入增加金融監管難度。外資銀行一旦大規模進入,銀行業將呈現混業經營發展趨勢,這對我國的監管體制及水平是一個較大的挑戰。首先,外資銀行在業務經營過程中,不同程度存在著諸如運營資金不到位、利用境內資金在國外套利、少繳或漏繳存款準備金、轉移利潤來逃避稅收等違法違規行為。其次,外資銀行將帶來許多新型金融產品和金融工具,使得我國金融體系的不穩定性和系統性風險進一步增加,謹慎性監管成本將大幅提高。4
第一,適當放松對銀行業的管制,以市場化主體為建設目標。第二,不要過度強調高存貸款市場集中度,應努力拓展其他業務領域,利用本土優勢,提供有效便捷的金融服務,創造新的贏利點。第三,建立完善的金融保險機制,充實資本,提高資本充足率,突破內生性約束。第四,引進外資銀行的先進管理技術,提升中資銀行的核心競爭力。第五,加強對外資銀行的監管,實施國民待遇而非超國民待遇,促進中外資銀行之間的公平競爭,適當保護中國銀行業。
(1)全面提升我國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首先,要加強風險控制,提高資產質量。提高銀行自身盈利能力,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努力拓展中間業務等。第二,要以盈利為核心,樹立現代營銷觀念。實施全面的預算管理,正確判斷和評估風險,開發和推廣創新金融產品,不斷完善金融服務體系。第三,全面增強流動性,實施經營管理變革。穩步推進資產證券化,實現負債資產在結構、期限上的協調匹配,降低非盈利性資金的占用比率。
(2)強化管理創新和人才隊伍建設。中資銀行一是要抓好時機,利用成熟的本土化管理資源,對管理模式進行全面創新改革。二要實施全面的質量管理,建立有效的技術監管體系和質量保證體系。三是要建立現代企業文化,豐富銀行企業文化的內涵,形成發展的凝聚力和外張力。四是加強金融隊伍建設,提高人才素質。注重培養復合型的國際金融人才,儲備一流專業的人才;建立完善的激勵、培訓機制,努力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3)加強與外資銀行的交流合作。一是開展技術合作。中資銀行熟悉本地市場狀況,而外資銀行則具備較強的業務創新能力,強強聯手后,在信用卡、證券化、電子商貿等新興業務領域加強合作,既降低了產品開發的成本,又分散了風險。二是舉辦合資企業或相互持股。中資銀行不僅可以獲得補充資本金,而且可以相互學習提高內部管理水平,擴大對外影響力,為國際化經營和境外資本運作做好鋪墊。三是結成戰略聯盟。中資與外資聯合起來建立統一的行業標準和規范,實現各方面的資源共享,降低成本,達成共贏。
[1]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銀監會2010年年報》,2011.
[2]丁磊:2006年后外資銀行在華經營策略變化及我國對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7.
[3]梁振邦:外資銀行進入對中資銀行的影響研究[J].金融實務,2005(2).
[4]葉欣,馮宗憲:外資銀行進入對本國銀行體系穩定性的影響,[J].世界經濟,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