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紅
(長沙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速度之快是舉世矚目的。 但由于高職院校大多數是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合并、升格或由社會力量投資新建而來,師資力量相對較弱,而發展速度又過快,在發展過程中存在如下一些問題.
(1)高職院校與企業校企合作的結合點處于淺層。校企合作辦學模式是經濟發展對高等職業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也是高職院校生存和發展的內在需要。校企合作的結合點主要有兩個:一是人才培養,二是技術研發和服務。就業數量不等于就業質量,而就業質量受教育質量制約,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與企業用人需求之間的共性需要是最佳結合點。目前,多數合作都流于形式,企業沒有真正參與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教學模式改革、實訓實習基地建設等人才培養全過程當中。從服務企業的角度來說,多數高職院校既缺乏主動服務的意識,也不具備高質量技術研發或工藝改造的能力。很多校企合作演變為廉價勞動力的使用,這種合作離真正意義上的校企合作目標相距甚遠。
(2)政策支持力度不夠。目前雖然地方政府高度重視校企合作,且開展了大規模的試點、試驗。但是缺乏權威、完整的“校企合作”的準則和指導手冊,及有效的激勵機制,沒有設立專的“校企合作”的協調機構,負責設計、監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加上學校體制改革滯后,彈性學制沒有建立和完善,使得很多項目在企業主管單位、勞動部門和教育部門之間不能充分協調,順利開展,制約了“校企合作”的前景。
(3)師資隊伍薄弱,開展校企合作結合的技術能力相對較差。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合并、升格而來的高職院校,大部分教學人員是以前的中等職業教師,普遍存在著專業知識、科研水平等方面跟不上時代發展要求的現象。隨著辦學層次的提升,很多教師已難以勝任高職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但是由于高職生員的大量擴招,他們又不得不堅守在高職教學科研的第一線,能夠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校企合作結合能力相對有限。由社會力量投資建立的高職院校,盡管在師資隊伍建設和人才引進措施上花了大力氣,但各高校人才資源爭奪競爭激烈,加上政府政策上的不利因素,人才引進難度較大,師資隊伍中青年教師比例較多,師資隊伍中的學歷結構、職稱結構、能力結構、實踐技能、科研水平也不合理。雖然有的高職院校也引進一些高學歷、高職稱和能力強的教師,但由于種種制約因素,要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校企合作開展工作也有一定的難度,很難發揮好作用。
(1)從社會需要、市場需要、群眾需要的出發點建立就業主導合作模式。就近幾年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來看,全國高考報名人數考逐漸在減少。“棄考”、“空巢”,輟學打工人群增加,有的地方甚至出現“讀書無用論”。除了多元化教育模式的因素外,一些深層次的原因可能負載著社會心理、體制機制等很多深層次的問題。所以高校不能一味依靠規模擴張來發展,打生源危機仗,而需要通過注重和提高教育質量,走內涵發展的道路,起到物盡所用,人盡其才,為社會做貢獻,縮小與國外一流大學的差距。加強校企合作,以就業為導向,充分利用地方的資源優勢為條件,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綜合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為重點,利用高等院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學資源,采用課堂教學和學生參加實際工作有機結合,培養適合不同用人單位需要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的教學模式,不失為解決問題的明智之舉,一方面可以解決社會就業問題,一方面可以解決老百姓的心里擔憂問題,同時也解決高校的發展出路問題,可以一石三鳥,一舉三得,所以高校和企業要牢牢樹立共發展,共促進,共學習的經營思想,讓企業的價值觀和高校的教學理念不謀而合,共同解決社會和資源浪費問題,走集約發展之路。
(2)校企合作要積極爭取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我國政府部門應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加強宏觀協調和指導,通過制定激勵政策推動校企合作向深層次發展。一方面,政府部門要出面牽線搭橋,將有實力的企業引進學校,在保證企業對學校的投資有合理回報的前提下,在校內建立穩定的實訓實習基地;學校要聘請企業專家、高級技師等為指導老師,并與企業簽訂頂崗實習協議,逐步形成校企合作模式。根據企業發展對技術、產品和人才的需求進行“訂單式培養”,實現招生、教學、實訓實習、就業協調發展。政府部門應鼓勵和保護企業參與校企合作,通過優惠政策促使缺乏條件的高職院校創造條件積極開展校企合作,積極引導企業在深層次上參與教學過程,以此來保證教學質量和辦學特色 。另一方面,政府要制定相應的財政扶持政策,優化投資環境,組織企業積極參與校企合作。政府要根據企業接收頂崗實習學生人數,適當減免企業經營稅收或者給予適當的稅收補貼;對校企合作科研項目,應給予相應的資金支持;積極鼓勵國有企業的高技能人才到高職院校兼職任教,可以免收兼職人員個人所得稅,切實保障兼職教師利益不受損害;制定企業接受高職院校學生生產性實習義務的制度,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安排學生頂崗實習,并與高職院校進行技術合作。
(3)加強素質教育,加強職業和就業指導。我們要加強學生職業素養教育,讓學生在學習專業技能的同時學習企業文化、企業的規矩、秩序和團隊精神,使學生學會做事的同時,更要學會做人,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真正讓學生在企業能留得住、干成事、做得好。
(4)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健康運行機制。一是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聯系機制。在職校建立有行業協會和企業負責人參加的校企合作工作委員會,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企業的需求,共同收集分析市場人才需求信息,共同確定技能人才培養標準,制定和完善學校的專業設置與課程開發計劃;共同研討建立健全學生實習實訓基地的辦法和措施;共同開展企業人力資源預測,制定“訂單式培訓”方案和企業在職職工培訓計劃。二是建立健全校企聯合組建職教集團機制。以行業和專業為紐帶,以實現資源共享為目的,按照自愿參加、資源共享、責權對等、穩步發展的原則,組建跨行業、跨系統、跨產業、跨區域的職業教育集團,共同培養社會和企業急需的技能人才。三是建立健全校企人才雙向交流機制。職校教師每年有兩個月時間到企業或生產服務一線實踐,學習企業的先進技術,了解企業現代化生產和管理程,增強教師的實踐知識和操作技能,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企業要主動接受職校教師到本單位參加生產實踐,鼓勵有條件的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到職校擔任兼職教師。
總之我們要充分認識加強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強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經濟社會發展對職業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更是統籌城鄉發展及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需要。只有深入生產實踐,與企業緊密結合,才能真正把握職業教育改革的重點關鍵,才能檢驗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