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德
(湟中縣大才鄉經濟發展中心,青海 湟中 811600)
農業科技創新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農業科技創新是指將農業科技發明應用到農業經濟活動中所引起的農業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包括新品種或生產方法的研究開發、實驗、推廣和生產應用等一系列前后相繼、互相關聯的科技發展過程;狹義的農業科技創新僅指新的農業科技成果的創新和發明。本文側重從廣義的角度來表述農業科技創新。
(1)農業科技創新有利于提升農業勞動者的素質。農業勞動者是農業生產力中的主體,是農業生產力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農業科技創新能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①農業科技創新促使農業勞動的性質和內容發生了變化,也對農業勞動者的文化素養、科技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②農業科技創新及其推廣運用是以一批有科學文化知識、懂先進農業技術的高素質的勞動力為前提的。
(2)農業科技創新有利于改善農業生產手段。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能夠促使勞動生產手段的不斷改進。科技創新促使農田水利化、農業機械化、農業信息化程度等不斷提升。農田水利化的程度、新機具的研發、農機作業領域和應用范圍的擴大、農機標準化作業程度的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領域的拓展等,都離不開農業科技的創新;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的發展將起到越來越來重要的作用,要實現農業信息化就必須依靠科技進步。所有這些都促使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3)農業科技創新可有利于革新農業勞動資料。農業勞動資料是農業生產力的載體,也是農業科技發展水平的顯示器。農業科技創新作用于農業勞動資料的主要機理在于:①農業科技創新提高了農產品的種類、產量和品質。②農業科技創新不僅能夠為農業生產提供新能源、新肥源、新藥源,還能合理配置水、肥、飼料、農藥等常規物資,從而有利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③農業科技創新能夠提高農業勞動資料的功能。隨著農業科技不斷創新,農業勞動資料的性質、結構、功能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推動由簡單勞動向復雜勞動的轉化,使農業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轉化,提高了整個農業生產的效率。
(4)進一步促進農業生產管理水平的提高。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為農業的生產和發展提供了科學的符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并用科學技術武裝了勞動者、管理者。現代農業科技的進步在農業中的應用,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社會化、專業化和商品化的發展,這就要求有與其相應的現代化的生產管理。如電子計算機聯網技術,一方面使農民和農業企業及時獲得市場信息,同時也實現了組織和資源的優化配置,并有效地減少農業的風險。
(1)農民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有效需求不足。近年來,農民收入的增加主要是從第二、三產業中獲取,而不是靠農產品的數量的增加和質量的提高獲得的。農民對農業科技雖有一定的需求,但并不迫切,而且受支付能力的限制,需求強度也不大,所需的技術產品,主要是物化技術產品,多集中在種苗、化肥、農藥飼料、實用農機具,對非物化的技術產品則需求不足。主要原因在于:①農業比較利益低,能很好地激勵農民對新技術的需求和投資;②大部分農民文化素質低,對新技術缺乏認識,接納能力差;③一家一戶的小規模分散經營,客觀上排斥了某些現代化技術的采用。
(2)農業科研成果創新較少。首先,由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農業科學技術創新手段的落后和財力資源投入的嚴重不足,農業科學技術創新的發展速度較低。其次,由于我國科研體制的弊端,科研人員的行為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為研究而研究,為成果而成果”的現象,致使一部分科研成果的實用性較差,盡管表面上科研成果倍出,但真正實用的技術和成果少,無法帶來應有的經濟效益。
(3)農業科研成果推廣運用滯后。農業科技與創新關鍵在于推廣運用。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是推進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撐。當前,我國農業科研成果推廣運用滯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①農業科技創新效益顯現周期較長,農民采用科技成果的機會成本相對較高,農民采用技術革新的積極性不足;②知識的不足造成農民自身采納農業科技成果的條件和能力有限,極大地限制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
(1)科教興農,注重農業技術創新人才培養。首先,努力營造良好的農業技術人才成長環境和氛圍。各級農業行政管理部門、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和企業,要增加農業科技人才培養的經費投入,實施人才目標治理,造就一批緊跟世界農業科技潮流、銳意進取的科技領軍人才。其次,要大力加強農業科技推廣人才隊伍建設,搞好基層農技人員培訓,促進知識更新和結構改善。增強農技人員為農服務本領,形成一支扎根基層、素質較高、數量穩定的基層農技推廣人才隊伍。再次,努力提高農民素質。通過科技人才技術示范、指導,努力培養一大批種養能手、農機作業能手、農村經紀人和專業合作組織領辦人等農業急需的新型農民。
(2)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和支持力度。農業科學技術創新手段的落后和財力資源投入的嚴重不足,直接制約著農業科學技術創新的發展速度,并影響著其成效。當前應建立和完善以政府為主導的多元化農業科技投入體系,增加農業科技投入;逐步建立起國家、集體、企業、個體和單位自籌相結合的多元投資結構,還要努力爭取利用外資,千方百計提高科技創新投入的總體水平。
(3)提升政府公共服務能力。農業現代化的過程是經濟市場化和政治民主化的過程,基層政府的任務主要是營造環境,而不是包辦代替,要以農民為主體,改變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層層行政推動的做法。同時,要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方式,為農業生產提供農資、農技、農產品加工、市場流通、教育培訓、保險信貸以及產銷信息等服務。再次,政府指導農業現代化要和轉變職能相結合,盡力做農戶、企業和市場做不了和做不好的事。
農業發展已進入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新階段,但由于受各方面不利因素的制約,農業科技創新過程中還存在許多矛盾和問題,嚴重影響了農業科技創新活動的順利推進。各級應在對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性和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尋找新形勢下農業科技創新的思路,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
[1]高布權.論農業科技創新的內涵及其在農業現代化中的功效[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8,(5):522-526.
[2]宋橋生,婁光新,李寶喜,等.基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農業科 技創新模式[J].湖北農業科學,2011,(19):4077-4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