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衛(wèi),蘇 英
(廣州城建職業(yè)學院,廣東 廣州 510925)
2011年我國旅游市場宣傳主題是中華文化游,宣傳口號是“游中華,品文化;中華文化,魅力之旅”。 2012年我國旅游宣傳主題“中國歡樂健康游”,同時提出了“旅游、歡樂、健康”、“歡樂旅游、盡享健康”和“歡樂中國游、健康伴你行”三個宣傳口號。以被稱為是“溝通中西文化的第一人”的著名的意大利籍傳教士利瑪竇利瑪竇(1552~1610)為例,從名人資源的角度來開發(fā)廣東的文化旅游資源,打造與眾不同的文化旅游產品,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深的人文底蘊在日益激烈乃至殘酷的旅游市場競爭中獨占鰲頭,需要的就是這樣具競爭力的優(yōu)勢產品。
2010年是利瑪竇逝世400周年,在中國生活了28年之久,廣交中國官員和社會名流,傳播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被當時的文人們尊稱為“泰西儒士”。他曾在我國的澳門、肇慶、韶關、南昌、南京、北京等多地停留:先是于1581年到達澳門學習中文,為進入中國內地傳教做準備;再在廣東肇慶、韶關、南雄及江西南昌等地活動;然后到達南京,與明朝地方官員、文人廣泛交往,之后離開南京,經天津到北京覲見萬歷皇帝。他所留下的遺跡和對于中西文化交流所做出的貢獻,都可以作為獨特文化旅游資源來開發(fā),從而讓游客們游的有意義和有價值。
筆者獲取中級導游證后,在廣州市高鐵之家旅行社有限公司掛職鍛煉期間,曾多次作為全陪帶團從廣州前往全省和全國各地,也曾作為地陪多次前往肇慶和韶關。在帶團過程中了解到,這些珍貴的人文資源并沒有被作為文化旅游產品進行開發(fā)以提高旅游服務質量。實現(xiàn)文化游與歡樂健康游相結合。筆者因工作的便利進行調研,多次與當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門相關人員、地接社和組團社的管理層和導游、計調溝通,分析其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當地地接社自身對于利瑪竇的了解不夠,當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門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旅游目的地的宣傳不足,自然無法引起旅游客源地的關注。以肇慶為例:當地地接社常規(guī)的旅游線路通常都推崇鼎湖山、七星巖等自然景觀,或再加上六祖遺跡的梅庵。游客們所了解的名人旅游資源更多的是六祖、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于世的包青天包拯、嶺南第一狀元莫宣卿等(嶺南第一狀元)而不是利瑪竇。自然旅游資源唱了重頭戲,文化旅游資源開發(fā)嚴重不足。以韶關為例,當地地接社常規(guī)線路則是丹霞山與南華寺,尤其2010年丹霞山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成功后,人們的注意力更是被吸引過去。二者共同的特點是旅游線路都主推知名度較高、開發(fā)時間較久的自然旅游資源,人文旅游資源深挖不夠。韶關的名人資源如主持開鑿梅關古道的唐朝賢相張九齡、唐代高僧六祖惠能、北宋名臣余靖等。
(2)因為年代久遠,所存遺址已經不多或者保護不足、宣傳不夠。如利瑪竇在肇慶修建了我國內陸第一座歐式天主教堂仙花寺;并在內開辟了我國的第一所西文圖書館;繪制了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圖《山海輿地圖》;與羅明堅合編了我國第一部中西文詞典《葡漢詞典》,奠定了現(xiàn)代拼音的基礎;將體現(xiàn)西方機械學原理的自鳴鐘技術帶到中國,被尊為中國鐘表業(yè)的“行業(yè)神“。肇慶因此邁開了重要的一步,成為中西方文明交流的第一站和我國現(xiàn)代數學的起源地。但可惜這些實物因為各種因素都基本都沒能保留下來。利瑪竇在韶關才開始有計劃地系統(tǒng)而深入的地傳播西方的數學,同時與瞿太素合作嘗試翻譯了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第一卷,為后來北上在中西數學文化融合的實踐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6年,肇慶當地政府在仙花寺遺址處重新豎立了碑文,但其韶關的居所卻連遺跡的位置都難以確定。
(3)廣東省內文化旅游風氣相對而言不夠濃厚。休閑旅游如溫泉游、海濱游、生態(tài)游、現(xiàn)代城市風情游等更為盛行,名人文化旅游資源的開拓缺乏足夠的土壤。
對此還是應該看到政府和旅游企業(yè)都已經開始重視并采取了一定措施:①2006年是中意文化交流年,肇慶舉行了“第一屆利瑪竇與中西文化交流學術研討會“進行研討,引起了各界重視;2011年02月初在意大利“中國文化年”新春系列活動中,中國代表團訪問利瑪竇的故鄉(xiāng)——奇維塔諾瓦受到熱烈歡迎;同時肇慶有關部門已規(guī)劃重建仙花寺;2011年12月26日,包括中西文化交流與利瑪竇研究所在內的西江歷史文化研究院在肇慶學院掛牌。②韶關學院于2010年舉行了“利瑪竇與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座談會,提出其在北京停留時間最長,韶關其次,且在韶關期間發(fā)生了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的重大轉折,但國內外對利瑪竇在韶關時期的研究和了解較少,遠遜于肇慶。深入挖掘利瑪竇在韶關停留期間的研究有利于擦亮韶關這一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名片,提升整體知名度,充實和豐富韶關創(chuàng)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內涵。③武廣高鐵開通后赴廣東游覽的游客又有新的增長,適時開辟有文化含量的旅游資源,打造特色旅游產品,增強市場競爭力的驅動力使旅游企業(yè)紛紛關注名人文化旅游資源的開拓。
總之,《2010-2015年中國文化旅游業(yè)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中指出:文化旅游泛指以鑒賞異國異地傳統(tǒng)文化、追尋文化名人遺蹤或參加當地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為目的的旅游。尋求文化享受已成為當前旅游者的一種風尚。我國文化旅游可分為以文物、史記、遺址、古建筑等為代表的四個層面。名人遺址以及與名人有關的傳說和故事一直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旅游是我國旅游業(yè)近來年的重頭戲,眾多省區(qū)市將文化旅游列入政府報告和規(guī)劃,部分省區(qū)市甚至將其直接列為區(qū)域戰(zhàn)略性支柱產業(yè)。如2011年辛亥革命恰逢100周年紀念,南京、武漢、廣州、中山等地競相爭取百年慶典落戶權。就省內而言,澳門、肇慶、韶關不妨聯(lián)合打造利瑪竇嶺南之行的文化旅游線路,甚至聯(lián)合江西南昌、江蘇南京、北京打造利瑪竇中華游線路,乃至聯(lián)合利瑪竇故鄉(xiāng),意大利的東部海濱城市奇維塔諾瓦所在的馬爾凱大區(qū),整合和共享文化旅游的優(yōu)勢資源。宣傳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遺產等旅游資源,招徠更多海外游客到中國旅游,感受博大中華文化,積極鼓勵國人參與國內旅游,傳承和保護中華文化,并提升旅游品質,推動旅游市場又好又快發(fā)展。
[1]曾崢.打造韶關國際文化旅游品牌的思考[J].韶關學院學報,2010,(10).
[2]丁潔瓊.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利瑪竇[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