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1990年始,全國婦聯和國家統計局每10年聯合開展一次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最新的調查結果是2011年10月21日發布的“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調查總體顯示,大多數中國女性熱愛家庭,滿意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但婦女狀況與男性相比還有許多差距,女性的性別意識相對落后,女性狀況還有待繼續改善。
女性眼中的幸福
80%多的女性認為,婚姻家庭幸福是她們最主要的幸福。而2009年6月,《小康》雜志聯合新浪網進行的“你的婚姻幸福嗎?”和“你認為維系婚姻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兩項調查結果顯示,略超過半數的人認為“婚姻使自己感到幸福”,“性格”、“孩子”與“家庭”是維系婚姻最重要的3個因素。而“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則顯示,在婚姻家庭方面,85.2%的女性對自己的家庭地位表示比較滿意和很滿意。妻子參與家庭生產/經營、買房/蓋房和投資/貸款決策的比例分別為72.6%、74.4%和74.7%。數據顯示,包括與配偶聯名在內,女性有房產的比例為37.9%,男性為67.1%。72.7%的已婚者認為,與丈夫相比,妻子承擔的家務勞動更多。在被訪者中,3歲以下孩子基本由家庭承擔照顧責任,其中,母親承擔日間主要照顧責任的比例為63.2%。城鎮25~34歲有6歲以下孩子的母親在業率為72%,比同年齡組沒有年幼子女的女性低10.9個百分點。
從這些數據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女性容易滿足并習慣忍耐,顧全大局并思想傳統。盡管從外部環境來說,女性在管理層面的人數只占男性的一半;在比較高層領域的提拔比男性難,女性在就業方面仍受到歧視;女性的收入較男性要少近三成。在婚姻家庭內部,3歲以下的孩子大部分由女性照顧;6歲以下孩子的媽媽存在嚴重的雙重勞動負擔;女性每天較男性多干近1小時的家務勞動;還有占24.7%的女性遭受過各種形式、程度不同的家庭暴力。在這并不有利于女性生存與發展的內外環境下,我們的女性仍然把家庭的幸福當作人生中最重要的幸福來源,我們的女性仍然熱愛生活,擁抱現實,可見中國女性的賢惠、忍耐、付出、犧牲,還有成男人之美。
八成以上女性認為婚姻家庭是她們幸福的主要來源,這樣的數字似乎在告訴我們:大多數人希望走入婚姻,建立家庭,擁有孩子,她們認為擁有一個相互依賴的伴侶,有一個相依為命的人,有一個能給他們帶來快樂的孩子,是非常幸福的事情。但希望和美好的一面并非是婚姻家庭生活的全部。雖然有稍稍超過一半的人認為婚姻使他們幸福,但也有近兩成的人對婚姻家庭并不滿意。婚姻家庭生活不僅是地位、責任、義務,還有更多內容決定婚姻家庭是否幸福。婚姻生活與家庭生活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組合,雖然我們在選擇配偶的時候已經十分理性與務實,但生活中的繁復與瑣碎還是在考驗人們的耐心。
雖然調查中有80%多的人認為,女性的能力并不比男性低,而且有近90%的女性認為自己可以和男人干得一樣好,還有80%多的女性希望自己一生有所作為,甚至有84%以上的女性認為即使自己家里有足夠的錢,她們仍然希望繼續工作。但同時“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結果顯示,認同“男人應該以社會為主,女人應該以家庭為主”的男女比例分別為61.6%和54.8%。一方面是女性對自我的肯定,一方面是女性自覺地為家庭及男人犧牲,這看起來矛盾的事實,正說明著中國女性的特點,說明著性別意識的落后,也說明著目前中國婚姻家庭多元化的復雜趨勢。
女性的婚后困局
女性婚后的生活是怎樣一種狀態呢?調查顯示,“女主內,男主外”的傳統思想有所“回潮”,認同“男人應該以社會為主,女人應該以家庭為主”的男女比例分別比2000年提高了7.7和4.4個百分點。這是一個令人吃驚的數據,這一思想的回潮帶來的必然是女性在社會上的發展受到影響,女性在家庭中的權力會有下降。既然中國有一半還多的人認為“男人應該以社會為主,女人應該以家庭為主”,那么在養育孩子和家務勞動的時間分配上一定會有偏傾,而調查數據也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首先,在生育年齡階段有近10.9%的女性放棄工作,而兼顧工作的年輕母親不僅承受著雙重勞動的負擔,而且因為以孩子及家庭為主而影響工作。在女性最美好的年華,在工作需要打基礎的起跑線上,女性首先處于劣勢地位。許多女性在35歲之后就基本不再受到單位提拔,50歲就面臨退休,這種種現實狀況都不利于女性的發展和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
在教育體制不完善、升學競爭如此殘酷的今日,一個女人要精心照顧孩子到18歲,如果家中的男人又是大男子主義者,這個女人在這18年中將承擔繁重的家務勞動。雖然調查顯示88.6%的人同意“男人也應該主動承擔家務勞動”,但86.7%的人承認“男女平等不會自然而然實現,需要積極推動”。在“說與做”還有很大距離的時間里,女性每天比男性多干40分鐘家務,周末兩天中每天多干1小時家務,這必然使很多45歲之前的女人身心疲憊。一個職業女性,一個母親,她1周的5天中,晚上9點前幾乎不可能休息,這必然影響女性的生活質量。等到孩子上了大學,女性也到了單位提倡退休的年齡。女性的人生竟然是這樣的被動與身不由己!而造成這一切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和孩子,這必然使一部分女性考慮:要不要孩子?要不要家庭?應該選擇什么樣的丈夫?丈夫能否分擔家務勞動,必然成為未來影響家庭穩定的主要因素。因為女性的自主意識每年在增長,既然有54.8%的女性認為“男性以社會為主,女性應該以家庭為主”,就證明有近45%的人不一定贊成這種思想,這一群體中只要有一半的女性把自己的事業看得重于男人、家庭及孩子,她們就可能進行“家庭革命”,因此未來結婚與離婚的比率一定會發生變化。
近10年來,有關戀愛、婚姻、家庭的調查讓我們看到一種矛盾:一方面是女性的自主意識在逐年提高,一方面是傳統思想始終占領家庭領域。“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中有85.2%的女性對自己的家庭地位表示比較滿意和很滿意。但是這個數據能真正代表女性在家庭中的權力嗎?什么叫共同決定家中重大事務,是最后舉手同意?還是這個事務由女性提出、堅持并主張?這些重大事務是本來就是夫妻雙方共同努力與追求的,還是它是與婦女的發展有關的事務?買房、蓋房、投資、貸款,這些并不能證明權力的分配。如果女性能決定有關女性發展的事務,比如求學、城市調動、購買貴重物品、資助娘家等,這才能證明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如果她能和丈夫一起決定買房子,但她卻不能決定自己晚上幾點回家,就說明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與權力還未能真正體現。家庭是一種復雜的組合,共享的事務容易達成,但讓誰優先發展才是權力的證明。
整體來看,“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給人的感覺是:中國家庭仍然維持“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模式,女性在社會上面臨性別歧視,女性的收入是男性的七成,女性在家庭中存在家庭暴力威脅的可能性,妻子承擔的家務勞動更多,女性為家庭犧牲更多……這一切都不利于女性的發展,中國女性爭取自身權益的道路依然曲折而漫長。
(摘自《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