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師:
你好。在一篇文章中,你對一位剛入行的新老師說,要把教書當成事業,而不僅僅是職業。類似“勸教”的話,我聽過多次。你是個富有激情的老師,和你相比,任教十多年來,我一直處于“職業化”的層次,因此也一事無成。不僅如此,我還常為自己是教師而感到羞愧。在家庭里,弟弟是普通公務員,一個月各種收入,是我的兩三倍;在外面,我總掩飾,不想讓人家看出我的職業。還有,如今學生厭學現象越來越重,教學和考試壓力越來越大,我真想離開教育行業……
F老師
2012年10月13日
F老師:
讀了你的信,我心情沉甸甸,似乎看到一個痛苦的身影,掙扎在我的面前。這影子像極了曾經的自己。
多年前,我也陷落在同樣的糾結中無法自拔,因為不如意的物質待遇和不公的社會待遇,因為不堪重負的教學壓力等等。但是,如今我漸漸走出這陰影,盡管仍遠遠未達到你所稱贊的“富有教育激情”的境地。
一個多月前,在辦公室里,我聽到幾位年輕的同事在議論剛過去的“教師節”和“最美教師”。大家認為社會一味鼓吹教師要講奉獻,這要求高得脫離實際,很空洞,也讓人無法承受,因為“真正把教書當成事業的能有幾人”“教師不外是世間千百種職業之一,普普通通”“一個教師,只要把本職工作做好了,完成教學任務,就問心無愧,就是奉獻”。我同意他們的觀點。長久以來,全社會一方面把教師職業抬高到天山去,反復加以“神話”,另一方面卻“口惠而實不至”,其結果往往會加劇教師的反感。我插話說:“至于教師把教書當成事業還是職業來對待,要因人而異,不可能強求人人都視教育為事業。不過,如果一個人在從事某種職業時——無論是當教師,還是當普通銀行職員,既做好本職,又收獲到快樂,于人于己都是最好不過的。”接著,我給幾位年輕人講述我遇到的一件事:
不久之前,我在廈門某車站售票口,問:“有到東山島的車票嗎?”里面傳來的尖銳聲音嚇我一跳:“去縣城嗎?幾點的?”我陪著小心回答?!按舐朁c!幾個人?有沒有帶小孩?保險嗎?為什么不早說?”口氣透著極大的厭煩。透過玻璃窗,我驚異地見到一張涂滿“污垢”的臉,心底的火氣頓時煙消云散,代之以深切的同情:可憐人兒啊,她每天上班如此吼叫不停,乘客難受,她自己一定更難受,她下班回家,萬一還帶著這樣的臉相和口氣,丈夫和孩子會愛她嗎?
有了這次經歷,以后每來這小車站買票,我都留個心眼兒,隨時準備迎接幾聲猛烈的吼叫。
同事們聽了我的話,哈哈大笑,猜測女售票員大概患有更年期綜合癥。我不知道。我只是說出我的結論:“所以同一種職業,同樣的待遇,有人可以做得有滋有味,自在舒坦,有的人卻怨氣沖天,像做勞役一般?!?/p>
同理,F老師,你問我,如何對待自己的職業?我的觀點是:如果我確實厭倦教書,覺得當教師等于一種煎熬,度日如年,“連自己也瞧不上眼”,我會想方設法擺脫它,哪怕從事其他行業也不見得輕松和富有,但至少減輕了一層精神折磨;如果我不想或無力離開教育,我會首先讓自己安下心來,努力克制自己,然后進一步改變自己的心態。
如何改變心態?從這女售貨員的身上,我獲得反面的啟示:愛自己的工作,某種角度看,就是愛自己。作為教師,如果每天邁向校園時,步子有千斤重,情緒抑郁悲愁,懷著“受害者”的心態,不難想象,當他走進教室,看到一群活潑亂跳的年輕人,他會快樂起來嗎?而當他遇到不順的事情時,他又將做出何種反應?一個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置身于“低氣壓”情緒的控制之中,首先傷害的是他本人的身心。教師的工作有一個特點——時間長,從早自習到上課、備課、改作業、應付檢查、輔導教育學生、和家長溝通,以及層出不窮的進修學習等等,可以說,大部分老師寬泛的工作時間每天不低于10小時。長時間浸泡在與職業相關的瑣碎事務中,一顆不快樂的心所釋放出的毒素,何其之大!其次,教師這種陰郁的生命狀態,極可能危害一大群學生。教育不是像工人搬運貨物一般,簡單地傳輸知識,教師在講臺上下的一言一行,都將打入許多學生的記憶中,影響所及,也許一生一世。如果我態度消極,誤人子弟,實在是于心不安。所以,我常提醒自己,要把工作和生活協調起來,即在工作中尋找積極的意義,充實我的生活,又把生活中的幸福感,融入工作中,促進我的工作??傊?,把愛職業和愛自己,融合一體,從而為自己找到安身立命的好“去處”。
前不久,我讀到美國杰出的心理咨詢師露易絲·?!渡闹亟ā芬粫械膸锥卧?,愿意和你分享:
我愛我自己,因此,我用愛來照顧我的身體。我滿懷愛心地提供給它富有營養的食品和飲料,我滿懷愛心地修飾它、裝扮它,我的身體回饋給我的是健康和精力。
我愛我自己,因此,我做我真正喜歡的工作,一個可以發揮我的創造力和天賦的工作。我和那些愛我的和我愛的人一起工作,我為了他們而工作……
我愛我自己,因此,我用愛的方式思考和行動,我這樣對待所有的人,他們又成倍地返還給我。我在我的世界里只吸引可愛的人,因為他們是我的鏡像。
我愛我自己,因此,我寬恕并解放過去,以及過去所有的經歷,我自由了。
我愛我自己,因此,我完全生活在現在。我體驗每一個美好時刻,而且我知道我的將來充滿光明、喜悅和安全。因為我是宇宙中的一個可愛的孩子,所以這世界樂意照顧我,現在和永遠,都是這樣。
有時,陷入某種灰暗的情緒中,我就朗讀幾遍這些話,給自己以正向的暗示和鼓勵。你不妨也試試。
當然,我強調個人內心建設的重要性,并不否定外在物質的作用。的確,今天教師的工資水平與實際付出存在相當的差距。這需要全社會來關注和改善,也需要每一位教師的積極呼吁和爭取。但是,另一方面,我覺得,工資高了,除了提高物質生活水準之外,不一定就能帶來職業的幸福感和精神的滿足感。物質是幸福的基礎,但絕非全部。職業的幸福感,更需要通過其他途徑來實現。正如錢穆先生在《事業與職業》文中說的:“專知有職業,其實是人生一痛苦。必待有事業,才是快樂的人生。這并非說,職業只得收入一百元,而事業可有五百元。其間差別,乃至內心上,精神上。”
那么,什么是內心上、精神上的快樂呢?錢穆先生回答說:“論金錢,一位先生總是所得不多。但若有一位學生將來有了成就,在他心上,卻是無上愉快。他在精神上的那份快樂,也就是他無比的報酬了?!碑斎?,學生取得成就僅僅是教師職業快樂的源泉之一。教師職業的快樂,在我看來,更在于教育是一種推動社會進步的偉大力量。著名學者傅國涌說:“社會是人的社會,只有改變人、重造人,這個社會才有可能得到改變。一個健康社會的造成,有賴于一個個健康的人的出現,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造就人……所以,教育是社會建設或者中國未來的基礎?!倍處熣且杂H身的實踐,參與到“社會建設”之中。因此,我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做快樂而有意義的事情中去,而不理睬社會上那一套生存法則與價值標準。也只有這樣,當我從事教育時,我才能擁有方向感和獨特的成就感,才能不被外界所迷惑,才能一路行走得更堅定,更高遠。
我們不妨選擇改變心情,改變對職業的看法和態度,或許,我們的生命將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跡。而找到職業的真正意義,多少也就改變了我們對職業的看法。
F老師,基于上述認識,接著我們來審視考試壓力的問題,或許能清晰些。在當下的教育處境下,完全撇開應試是不現實的。但是,把應試奉為主宰一切的唯一標尺,包括衡量教師的能力、價值,則是片面的、荒唐的。所以,對待考試,我們應該有一個基本的立場,在幫助學生考好成績的同時,更要始終堅守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僅僅為了培養適應市場的職業人或者頭腦簡單、唯唯諾諾的順民。有了如此信念,我們就不會在日常教育教學中迷失方向,也不會為考試分數的高低而一次次糾結,甚至因此產生放棄教育的沖動。
信中的這些話,不知會否讓你覺得太烏托邦?寫到這里,我離開電腦桌,斟上一壺茶,慢慢品,一邊捫心自問:倘若時光倒流,我還愿意做教師嗎?我的回答:會的!因為我發現了教育的獨特魅力,并在其中找到個人的價值,以及生命的情調和尊嚴。
王木春
2012年10月18日
(作者單位:福建東山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