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培養孩子們濃厚的學習興趣,達成《語文課程標準》對低年段教學提出的“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等教學目標,我努力打造趣味課堂,讓學生快樂學語文,輕松育習慣。
趣味識字——激發學生學習新動力
識字、寫字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從興趣入手,我常常和孩子們一起經營趣味識字課堂。
1. 自制字卡主動識字。為了讓學生與生字交朋友,運用多種形式學習生字、鞏固字形,我常常讓學生自制字卡自主識字:把學生分成2—4人一個小組,輪流制作課文生字卡,每次制作一課,在學習課文前作為預習作業提前兩天布置給學生。例如,A學生制作了第一課《柳樹醒了》的8個生字卡,便提供給小組成員一起學習,可以采用猜字謎或打字牌的形式進行趣味性學習,這是課前環節。當然還可以用于課堂互動學習、課后鞏固復習等環節,而且采取輪流制作的方式,既不增加孩子負擔也不浪費資源。孩子都有愛動手愛玩耍的天性,這種動手識字的方法很受歡迎。如能取得家長支持,做到親子互動,那么識字效果就更好了。試用一段時間以來,孩子們積極性很高,有的孩子連下課時間都在玩字牌游戲,還有的已經提前把后面幾課生字的字卡都做好了。看到孩子們樂此不疲的學習欲望,作為老師我信心倍增。
2. 猜字游戲輕松有趣。愛玩游戲是兒童的天性,猜謎語也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游戲形式,因此我常常把猜字謎用在識字教學中。這種方法特別適用于動作詞教學,或是一些方便用肢體語言(包括表情神態動作等方面)表達的字詞,也可采用語言表述的方法讓學生猜,一般用在鞏固生字防止“回生”環節中。方式有很多,可以是老師做學生猜,學生做老師猜,也可以同桌、小組互猜。
在第二冊“識字2”的生字教學中,在學生掌握字音的基礎上,為了鞏固字形了解字義,我這樣開始了猜字游戲:我雙手合十作了“許愿”的姿勢讓學生猜字,孩子們紛紛舉手,很快就猜出了“愿”字,還組詞“心愿”。字猜出來了,但我沒有就此罷休,而是因勢利導:因為心愿是從心里發出的,是我們心中的愿望,所以“愿”是——心字底的。那么,我們一起來許個愿吧(老師和學生一起許愿)。老師來采訪一下,你的心愿是什么?這時,課堂一下子熱鬧起來,孩子們爭先恐后想表達自己的心愿。“我的心愿是希望爺爺手術成功,希望爺爺的病快點好,因為他今天要做手術。”“我的心愿是希望爸爸媽媽身體健康,永遠年輕。”“我的心愿是希望自己學習取得更大的進步。”……在輕松的游戲過程中,孩子們不但記住了字形,還學以致用,表達了內心的情感,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在此找到了最佳結合點。
3. 偏旁教學富有童趣。在偏旁教學中,我習慣于使用貼近兒童生活實際、富有童趣的語言,常常令孩子們捧腹大笑而又記憶深刻。低年段的孩子特別愛看動畫片,言談中少不了“變形金剛”“合體”“變身”等電視語言。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喜好,我來了個換位思考: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把這些生動的語言靈活運用到偏旁教學中,把偏旁的演變形象地比喻為“變身”和“瘦身”(或“減肥”)——字形變化大的稱“變身”,只是字形變瘦的稱為“瘦身”。例如:“金字變身金字旁”,“手字變身提手旁”,“言字變身言字旁”“月字瘦身為月字旁”“工字瘦身工字旁”,“弓字瘦身弓字旁”……孩子們聽了樂翻了天,并和老師積極互動,主動去尋找、總結偏旁的演變規律,學會了舉一反三,認字成了一件輕松有趣的樂事。
識字與寫字都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除了通過這種有趣的語言讓學生認識常用偏旁,在指導書寫中我也充分運用漢字的這一構字特點,引導學生把字寫得更端正美觀。在書寫指導中我常常這么啟發學生:先觀察一下這個字是左窄右寬還是左寬右窄,為什么偏旁部分要“變身”或“瘦身”,為什么要把偏旁寫得窄一些,從而讓學生明白:偏旁窄一些是為了給它的好朋友(漢字的另一半)讓出更多的位置,這樣才能“合體成功”,這樣寫出來的漢字才能協調、方正、美觀。我們還常常開展“小小書法家”評選活動,鼓勵孩子把字寫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在這般有趣的游戲和語言熏陶下,孩子們興趣盎然。
4. 課外識字增添樂趣。為了增加識字的自主性和趣味性,我給學生設了課外識字本,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識字,隨時隨地隨意認字,把認字當成生活的一部分。具體操作是:專門設課外識字本,由學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識字資源:廣告牌、路牌、警示語、超市商標、報紙雜志、餐館菜牌、電視媒體等等,每天把自己認識的詞語或句子黏貼或抄寫在課外識字本上,由家長按時檢查,老師定期抽查,評選“識字大王”給予獎勵。這樣哪怕每天只認兩三個字,日積月累,學生也能掌握大量漢字,為獨立閱讀和提前閱讀打下良好基礎。
趣味作業——增添學生學習新樂趣
作業的設計可寫、可讀、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讓每項活動增加目的性,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聽、說、讀、寫與演、唱、畫、做等多種形式相結合,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讓學生對作業充滿興趣。因此,我設計作業時盡量使作業靈活新穎,富有情趣,吸引學生。如,很多學生喜歡繪畫,學習古詩《鵝》,我讓學生根據詩文畫一只“美麗的大白鵝”,把鵝在水中游的動作、神態用畫展示出來;學習問句,我讓學生做打電話游戲題,讓學生扮演打電話人或聽電話的人互相問候,理解問句的語氣;很多學生喜歡寫模仿文,學了《四季》,我讓學生當詩人寫一首《四季之歌》;學完“春天”這一單元后,組織“春天的約會”交流活動,讓學生通過畫一張畫、背一首詩、講一個故事、唱一首歌等方式贊美春天,表達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此外,我們還可以設計這樣的語文作業:讓學生自己設計名片,通過派發名片活動,互認姓名,互交朋友;鼓勵收看電視臺的新聞節目,記錄自己最關注的新聞;走上街頭,糾正街道兩旁的錯別字……這樣的課外作業,既能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長才干,又能使學生感到學習語文是一件十分有用、有趣的事情。
趣味語言——培養學生學習好習慣
1. 善意提醒,培養文明的發言習慣。低年段的孩子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沒有良好的課堂秩序支撐,教學效果一定是大打折扣。但如果一味強調紀律,或者采用諸如“123——坐端正”“請做好——我坐好”等口令式的調控方式,效果也不盡如人意。尤其是回答問題環節,當老師拋出問題時,孩子們總是爭先恐后、七嘴八舌地搶答,生怕老師沒聽見。于是,引導孩子養成文明的發言習慣顯得相當重要。我們不妨在語言上多下點功夫,讓它更貼近孩子的年齡和心理。如我常喜歡用“小手小手高高舉,老師請你大聲說”“別人說話不打斷,文明有禮人人夸”等順口溜來提醒孩子們發言要先舉手,聲音要響亮。這種方式既讓孩子們樂于接受,又不會因過多指責而破壞課堂氣氛,效果良好。
2. 明確要求,培養健康的書寫習慣。我常常把對學生的要求編成朗朗上口的順口溜,讓孩子們耳熟能詳。如在寫字姿勢方面要做到“腳踏實地腰挺直,胸口離開一拳頭,眼睛本子一尺遠,筆尖手指一小寸”;在書寫過程中要做到“一看二寫三對照,一個更比一個好”等等。
好習慣益終身,運用恰當有效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為師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更是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妙藥良方。
(作者單位:廣州市黃埔區文沖小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