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很多中學生和家長的心目中,學習歷史就是“背多分”。其實,除了對史實的記憶,歷史還培養了我們的思辨能力、提高了人文素養。歷史的學習方法其實也很豐富。日前,筆者在教學中嘗試引入了“同伴互助模式”,進行了一場通史學習的教學實驗。
一
首先,為什么要選擇通史的學習呢?
隨著課改的全面推進,高中歷史新課程教材一改原來的編排體系,按政治、經濟、思想與文化等不同專題進行編寫,采取了中外混編的“專題史”形式,有著很強的時代性和創新性。但是,許多學生由于初中歷史的“通史”未掌握好,升上高中突然進入了專題模塊學習,學生缺乏清晰的歷史線索與方向,感到學習歷史一片茫然,就像一座大廈沒有根基,學得很“飄”。筆者在原教學班級中抽取了80名已升上高一并學習了兩個月的學生進行了“初中歷史學習的有效性”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78份,其中,76%的同學認為“初中的通史基礎不夠扎實,學習高中模塊歷史有困難”。這證明了初中“通史”學習的重要性。葉圣陶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初中的一線歷史教師應以“讓學生形成完整、系統的知識體系”為己任,讓學生能有清晰的“通史”線索以適應新課程的高中學習,也從而體現歷史教學的延展性。
其次,為何要選擇“同伴互助模式”呢?
這是因為,任何有效的教學,都要基于學生的需求和發展而言。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這一時期心理上的“重要他人”是同輩,同齡人的認可、贊賞對于初中生特別重要。從初中生心理需求的角度來說,“同伴互助”學習模式具有可行性。初中一個班級大概在55人左右,人數眾多,不利于老師的教學指導,而“同伴互助”學習模式作為教學策略的補充十分合適。教師可以將互助的同伴通過調整座位的形式安排在一起再進行教學,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以下是這場教學實驗的實施過程,以及實驗帶來的思考。
二
第一步,筆者在2010屆(八年級)所教的班級中,選擇了2個班進行“同伴互助”模式的教學實驗。實驗前對所有教學班均進行了摸底測驗,以了解學生們對初中歷史的通史掌握的程度。
第二步,在兩個實驗班里進行一對一“結伴”。(實驗A班是依據歷史測驗成績由老師編排同伴,老師根據成績將一弱一強的兩個個體編為同伴。實驗B班是依據學生個人喜好自行選擇結伴對象)。根據結伴的結果,重新調整了歷史課堂的座位,并簡單地向實驗班講解了互助學習的規則。
第三步,“通史”教學活動的展開及互助學習。在常規教學的同時,筆者著重“通史”這一基礎知識的落實,如給各班布置了“繪制祖國的歷史長河”的作業,進行“歷史大事記新聞播報會”、“難不倒我·歷史知識競賽”等等。在進行這些活動時,要求實驗A班與實驗B班的同學與同伴共同完成任務,而對照班級的學生則獨立完成任務。
第四步,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及期末考試的測驗,設置與“通史”相關的題目來考查學生,檢驗不同模式的學習效果是否有差異。如,在學期中段,給各班布置一次“能力考試”,考試題目為“簡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的外交史”。該任務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考試時,老師與全班同學均有評分表一張,考試成績為“去掉最高分、最低分后的平均分”,每個同學不評價自己的作品。
在期末考試中,我設計了關于歷史“通史”的題目進行考查。如“圖片材料題”中,展示了四幅圖片“首次訪華”、“訪問印度”、“中日建交”、“亞非會議”,要求學生“按事件發生的時間先后,重新整理這些圖片資料順序”。在考查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的理解方面,筆者也設計了幾題,舉下題為例: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產生的重大影響不包括( )
A. 極大地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威望
B. 使朝鮮半島完成了統一
C. 有力地維護了國際和平
D. 為新中國的建設創造了和平穩定的環境
筆者將學生在與“通史”相關的測驗題所得的平均分做了統計,得到以下數據:
從數據可見,在教學內容與進度都相同的情況下,實驗班對“通史”的掌握程度高于對照班。其中,實驗A班的進步最大,從原來摸底時的與對照班相近到超越了對照班。
而能力考試的成績顯示,上交一些能加分的項目,如“PPT設計”、“小論文”,實驗班與對照班的差距不大,甚至在“小論文”的上交方面,對照班積極性大于實驗B班。但從能力考試學生互評的最終成績看,實驗班的得分仍優于對照班。
僅一次測試加一次能力考試,其結果還不足以給實驗下結論。
第五步,筆者設計了一份問卷,目的是對“同伴互助”模式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更為具體的調查和研究。
綜合實驗與調查問卷的結果,筆者發現,實驗班的同學通過“同伴互助”學習模式,基本上能自覺地做到“互相幫助”,一改以往學習上單打獨斗的局面,對通史的學習效果也明顯進步。
三
本次實驗給筆者帶來了以下收獲與思考:
(1)“同伴互助”注重同伴間“自發的”、“積極主動的”互助。所以老師在指導學生選同伴時不能有過于明顯“編排”意圖。學生一旦習慣了互相幫助的學習模式,發現了它高效、便捷、有趣的好處,同伴間的“互助”就會自覺、自發、積極主動。
(2)很多學生習慣于舊式的上課,在突然進行“互助”的模式下會茫然不知所措。教師要及時提供一些方法,如將上屆學生互助的方法講給學生聽,提醒他們可以借鑒,鼓勵他們在“同伴互助”過程中有創新。千萬不要完全放手,丟下不管。
(3)教師要多動腦筋,設計一些可以由學生自己完成的學習內容,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給機會讓學生分享“互助”的成果,提升其與人合作的意識及主動學習的成就感。如,開展歷史知識競賽,可以由學生為隔壁班出題目,由學生做評委,或是定期邀請合作得很好的二人組來分享自己學習“通史”的“金點子”等等。
(4)“同伴互助”的模式不僅是課后要求學生在學習上相互幫助,其實,現在教學班人數眾多、教師無法對學生一一兼顧的情況下,這種模式更適合在課堂上使用。如,在能力考試中,筆者拋出了“簡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的外交史”,實驗班許多同學能按照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以及與同伴一起在課外收集的材料,歸納總結出外交的幾條主線“中蘇”、“中美”、“中日”,有相當數量的同伴能找到“國家利益為外交的第一準則”這樣的主要規律。這說明這種學習模式有利于學生對歷史重大事件、歷史規律的理解。
(5)“同伴互助”學習模式也需要不斷地鞏固。如定期評選“最佳二人組”、“效率最高同伴”等,用獎勵的形式強化其合作意識。在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上,要體現出合作的優勢。如合作緊密高效的二人組給予5-8分的期評加分。
(6)“同伴互助”學習模式要注意區分同伴之間的差異,要注意,有時任務完成過程中,能力強的同學會承擔相對多的任務,為了區分,要設計一張“同伴互評”的表格,促進“同伴”合作的同時學生的個人成長及“承擔責任”意識的增強。
(7)歷史通史的教學本來是一種“記憶”類的東西,但在“同伴互助”學習模式下,有同學將其變成了游戲般的“體驗式”,這是值得歷史老師思考自己教學策略的一個新方向。
綜上所述,通過“同伴互助”學習模式下的初中歷史“通史”教學實驗,筆者認識到這種模式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學生學習“通史”的幫助極大,同時,也從教學實驗中總結出許多值得去深思并改進的地方,相信在初中歷史“通史”學習方面,“同伴互助學習模式”將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創新與驚喜!
(作者單位:廣東實驗中學)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