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教育學者楊茂秀先生的新作《誰說沒人用筷子喝湯》講到兒童哲學課程的設計,他認為每個孩子都可以有哲學的思考,在講述、對話中,孩子往往道出最具智慧的話語。讀著讀著,我常常被文中的兒童觀點所感動。今天,走進一年級三班課堂的時候,忽如一夜春風來,孩子們的表現令我感佩不已。
傳統文化課,本以為是誦讀再誦讀,呈現文中的情景,講述經典的寓意,開啟一下生活的體驗就可以了。不曾想,課堂上總有特別的事情發生。
講到孔子,我特意拓展一下:“同學們,看孔子的名字啊,還有古代的名人如墨子、荀子……你們知道為什么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子’字嗎?”我在黑板上依次列出了很多名人來,孩子們看看黑板,再看看我,是有些質疑呢。
竊喜,看來到我解惑的時候了?!白邮枪糯鷮τ谐删湍凶拥淖鸱Q,表示這些人都是有成就的男子……”我侃侃而談,臺下的孩子也聚精會神地聽著。
一個小女孩,眼睛睜得大大的,坐在靠近窗子的地方,雙手平放在桌面上,若有所思狀。她舉手了,胳膊伸得直直的,像是記者招待會中那犀利的記者?!斑@位同學,有什么問題呢?”
凳子往后一碰,“吱”的一聲,她笑吟吟地站起來:“老師,我想問一下:古代那些有成就的女子該怎樣稱呼呢?”
一怔,一驚,而后欣喜。這個孩子提的問題多好啊,不能僅僅用“舉一反三”來評價。當老師在講述古代男子的成就時,她聯系到自己,想到杰出女性的稱呼問題,一個6歲的孩子,用她特有的方式表達對自己對女性的認同。這也是一種哲學思考呢,關系到“子”的意義,也關系到一段曾經空缺的文化現象。穿越時空,在教師的講述中保持著理性,傾聽并且萌生出新的問題,不能不讓人高興。
回答她,該從哪些地方入手?告訴她古代女子的地位很低嗎?——不,那樣的失望可能傷及她的認同感。
“好問題?。±蠋熞幌伦颖荒銌柕沽?,需要回去再查一查呢?!?/p>
我用手撓著自己的頭皮,像是一個被老師問倒的學生——角色在課堂里也會發生互換,必要的示弱,也是一種愛的姿態。
我看見了她臉上的那絲笑意。這是一個厲害的哲學家呢!
講到“天時地利人和”,板書之后,我感覺這經典的文化距離孩子生活還是遠了點。
舉個例子吧,到他們熟悉的事物里尋找?!巴瑢W們,都看過《灰太狼和喜羊羊》,灰太狼不能不說不努力,它絞盡腦汁都在抓小羊,可每次都會以‘我還會回來的……’(我故意模仿起灰太狼的聲音,場下一片大笑)結束。你們能夠想一想為什么灰太狼沒法成功嗎?”
這可是一個有意思的話題,不用動員,同桌之間,前后位之間,嘰嘰喳喳,議論開來?!胍幌?,有時候為孩子提供一個好的問題,不用老師過多的引導,小可愛們就仿佛是勤勞的小蜜蜂飛進了鮮花叢中……坐而論道,也只有在這樣放松舒適的狀態下,才會有不一樣的思考。
該回答問題了,小手如林。
“老師啊,灰太狼是個大壞蛋,是不可以吃到小羊的?!毙∨⒖偸沁@樣善良,從故事里讀懂了善惡。這里有因果循環的思考,本質上的因決定了最后的果,一句話里,透著她動人的認知。
一個小男孩站起來,“灰太狼總是自己行動,沒有人幫助它,所以不會成功啦?!边@語氣里有不容置疑的意思,可不是?從“人和”的角度來看,灰太狼確實是“失道寡助”呢,自己設計了這么多高技術的產品,不可謂不聰明不智慧,反倒常常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看來“孤軍作戰”是沒有戰斗力呢!我沖他笑笑,趕快表揚,不敢怠慢。
“灰太狼的兒子小灰灰是只善良的狼,它都和小羊們成了好朋友,每逢灰太狼爸爸要抓小羊,它就會鬧個不停,紅太郎就會用平底鍋打灰太狼……咯咯?!币粋€慢條斯理的小女生邊講邊要笑出聲來,聽得一旁的孩子們都翹起了嘴角——這是從關系學的角度來詮釋灰太狼的失敗,當自己的兒子成了目標的朋友,當自己的媳婦成了兒子的保護傘,灰太狼抓羊的美夢一次次被擊破。在這樣的講述里,孩子們會明白:壞的關系可以影響到事情的順利進行。這樣的思考多了不起?。?/p>
觀點還在繼續豐富,課堂里成了小型辯論會,到了精彩處,總有幾個孩子爭上幾句抑或錦上添花一番。看著,笑著,我沉浸在這生動的場景中,不忍心用下一個環節來打斷此刻的思維碰撞。
“老師!我還想說說我的看法?!弊谥虚g一排、稍后位置的小男孩,他的歌唱得特別好,曾經被我“鼓動”到講臺上高歌一曲又一曲,那派頭頗有明星大腕的風范兒。“哦?那讓大家都來聽聽你的‘高論’。”我故意把最后一個詞語聲音抬高,全場一下子把眼睛都投向了他,我的話語也有聚光燈的效應呢。
“灰太狼如果成功了,把小羊們吃了,電視就沒法演了!”這小家伙真是一語道破天機啊。當我和其他的孩子們還在執著于劇情的時候,他已經跳到了電視劇外面,從一個更新的角度來思考了,而且言之有理:導演的目的不正是為保持故事的連續性,不斷地創造灰太狼失敗的結局,從而衍生出一集又一集來嗎?這一個只有“導演級別”的人才可以洞悉的事情,在小男孩這里,被毫不留情地說破了。不僅僅是勇氣的問題,關鍵是這個孩子的思考洞悉了更廣闊的范圍,從現象到本質,哲學家的思維特質,讓人感佩。
想到《皇帝的新裝》里那個說真話的男孩,用他的天真和無邪,戳穿了阿諛奉承編織的謊言——今天站在我面前的小男孩也毫不遜色,都是了不起的“思想者”。
懷著戀戀不舍的心情說下課,我被這群可愛的孩子徹底征服。
哲學并不是都在哲學家那里,如果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用談心的方式,陪孩子讀懂更多的秘密,該是一件多么快樂的事情。
在班級里,在課間,在家庭中,對孩子保持必要的謙卑,他們那些智慧的話語,會告訴我們:每個孩子都是小小的“哲學家”呢!(作者單位:山東濟南市歷城區韓倉小學)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