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校承擔的《學生鍛煉習慣養成》研究課題,研究目標是樹立“健康第一”“以生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面向所有學生,關注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提倡創新精神和交往、合作能力的培養,使之初步形成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們期望通過實驗和研究探索新課標實施對小學生體育興趣培養的效應,并相應總結出有效的培養途徑和策略,更好地促進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為新課程的全面實施提供有益的教育、教學思路和操作經驗。
我們以2002學年度一、三年級學生,(1)(3)班221人為實驗班,(2)(4)班225人為對照班。實驗過程實驗班采用如下施加因素。
1. 構建豐富的校園體育文化
在校園里構建了廣播站和體育知識宣傳欄目,在地面上設置跳格、跳飛機的圖案等靜態體育文化;同時開展形式多樣的師生體育競賽,如教師廣播操比賽、學生游戲比賽、師生精彩的體育表演等動態體育文化。以充實的內容、形式多樣的校園靜、動態體育文化,通過耳濡目染,對學生潛移默化地熏陶,滿足了學生多方位的心理需求。
2. 建構體育課堂全新的教學格局和策略
凸現學生主體,充分發揮其獨立、自主和創造性作用。上課過程中,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充分進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個性,加強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學習方式則在自主學習基礎上凸現合作學習。在體育教學中,經常采用合作型分組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促進學生達成學習目標。如跳繩教學中,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我們通過伙伴分組進行跳繩練習及創編活動,最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跳長繩比賽;全過程采用分組合作學習。學生之間互相幫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勵,情緒高漲,興趣濃烈;居然創編出20多種玩法;一分鐘時間跳長繩比賽中(10人一組,兩人搖繩,8人跳),最好成績高達25次。下課時很多學生興致勃勃地問:“老師,下節課還這樣玩跳繩嗎?”
注重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一方面,教師通過挖掘體育教材中的興趣因素,運用體育特有的魅力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通過趣味性強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所有感官都能充分發揮作用,從而激發了學生自主參與體育學習的熱情。另一方面,通過多采用游戲競賽法、降低難度或學生自選難度、評價激勵等方法,讓學生多嘗試,多體驗運動和競賽所帶來成功的喜悅。
組織形式則采用彈性異質分組突出優勢互補。要保證教學的質量,我們根據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組織教學形式。在對個體差異明顯的學生,采用了異質分組或個體教學形式;對基本技術、技能的訓練,采用了分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對全面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采用了集體教學或競賽形式。如熟悉網球球性教材中的對墻擊球比賽,我們采用同質分組的形式,增強比賽的競爭性,符合學生爭強好勝的性格,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又如在小足球墊球練習過程中,我們采用友伴分組形式,學生之間關系比較密切,沒有心理壓力,并能得到友情的支持。
3. 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內課外活動和競賽
實驗班采用大課間體育活動,對照班采用傳統課間操活動。實驗班的大課間活動時間25分鐘,前10分鐘做廣播操(三套操輪流),后15分鐘學生自選項目進行鍛煉。既延長學生鍛煉時間,有一定的運動量,又能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項目進行運動組合,使學生有參與的滿足感。
組織實驗班學生活動、競賽。我們在實驗班有計劃地組織一些形式多樣的小型體育競賽,如班級之間的拔河比賽、趣味游戲比賽等。既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又給學生一個充分展示才能的機會。
建立興趣小組。如網球、足球、籃球、體操、跳水、國際象棋等學生喜愛的興趣小組;有針對性地構建相對穩定的學習小組,使實驗班學生達到培養具體的某項技能。既能增強學生的體育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體育興趣。
開發利用校外體育資源。 校外體育資源的開發利用對學生的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我們通過給家長一封信、調查問卷等形式,取得家長的支持;引導他們督促學生自覺參與體育鍛煉。其次,組織開展家庭親子游戲、制作簡易器材比賽、邀請有體育愛好或特長的家長進行校外體育指導;對有特長的學生動員家長主動接送孩子到附近的體育機構或場館參加體育鍛煉、專業訓練。除了開發家庭資源,我們還注重利用社區體育資源。我校與汕頭市網球協會、足協、添翼國際象棋培訓中心、金霞街道社區服務中心等體育機構進行合作。
通過近二年的實驗,實驗班的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明顯濃厚。由表1看出,建構體育課堂教學新策略,能有效培養學生學習體育興趣。實驗前后學生體育活動的興趣由41%上升到83%,差距是42%,效果是明顯的。由表2看出:學生的體育興趣不僅在課內中而且維持興趣到課外、校外。實驗班在實驗后做運動興趣比實驗前提高20%,更值得一提的是傳統教學使對照班學生課余運動興趣越來越低,兩年多時間,興趣下降8個百分點。由表3看出: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內課外活動和競賽,滿足了學生體育需要,實驗后學生課外活動活躍,學校課外體育運動訓練蓬勃發展。由表4、5看出:校外體育資源的開發利用對學生的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利用校外機構的教練、場地、器材、設備、設施等條件,滿足不同興趣學生的體育需要。能有效促進學校課余體育運動訓練的發展,培養學生形成體育鍛煉志趣,從而形成習慣。學生體育技能取得長足發展;有利于發現運動苗子、有利于低中高訓練梯隊的銜接和輸送。從表6可看出:實驗班男生平均身高增長12厘米,女生增長9厘米;男生平均體重增長5.3公斤,女生增長6.5公斤;學生30米跑、立定跳遠成績分別平均提高0.8秒和15厘米。
總之只有將體育價值、體育動機、體育意識培養貫穿于每一節體育課堂、課外活動和宣傳工作之中,對小學生體育的興趣培養和習慣養成才能更具實效。注重創設各種機會和平臺,促進學生養成終身體育意識,需要不斷摸索,并始終要將體育運動放在有利于學生完善品格的高度,才能保證體育教學發展的強大的精神后勁。
(作者單位:廣東汕頭龍湖小學)
責任編輯 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