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先生的“工具論”奠定了我國現代語文教育的理論基礎。語文課程標準也保留了“工具性”一詞,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然而,工具論也受到一些人的指責,他們把語文教學弊端的形成原因歸咎于工具論。反對工具論的人對語文教學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所謂人文性的缺失,二是語文教學的“少、慢、差、費”。這就非常有必要正本清源,重讀葉圣陶,還“工具論”本來面目。
葉老說:“語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這個論述指導著語文課程的方向,告訴我們教語文和學語文都應該立足于掌握這個接受知識、文化和表情達意的工具。
葉老的工具論是非常“人文”的,其理論核心就是“為人生”。他的“工具”并非像有些人類比的所謂榔頭、鋤頭之類,而是承載文化、思想并運用于社會人生的交際工具。葉老在《作文論》中指出,要真正掌握好語文工具,首先要求受教者有充實的生活,即“應是閱歷得廣,明白得多,有發現的能力,有推斷的方法,情性豐厚,興趣饒富,內外合一,即知即行,等等”;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語文的教育必須致力于“訓練思想”和“培養感情”。語文教育能不能取得成效,關鍵就要看在“訓練思想”和“培養感情”這兩個方面有沒有著力。他說,語文教育又不單是為了使人們獲得一種生活上的必要工具,而且是為了使人們的“思想益正確而完善,情感益懇摯而縝密”,“要使學生能做人,能做事,成為健全的公民”。(《假如我當教師》)即使從“入文”的角度,這些論述難道比那些“人文論”者落后嗎?
有人不顧事實,不加分析,把語文教學的弊端全部歸咎于工具論。他們說,語文教學過分強調語文的工具性,否定語文內在的人文性,或者用煩瑣的分析肢解課文生動感人的整體形象,或者用做題、訓練取代學生讀寫的語文實踐,或者用僵化的標準答案限制學生閱讀的多元感受,扼制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如果我們認真讀一讀葉圣陶,就會發現,這些錯誤做法非但不是工具論所主張的,反而正是葉老工具論所反對的。葉老的工具論本身就強調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他指出,“要做一個社會主義時代的公民,吸收精神上的營養料比任何時代都重要”(《認真學習語文》);“國文教學除了技術的訓練而外,更需含有教育的意義”。但是葉老反對把語文當作政治思想的附庸,“把精神訓練的一切責任都擔在自己肩膀上,實在是不必的”(《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葉老抓住了語文教育的本質,明確語文教育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語文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同時提醒不要忽視語文的人文內涵,但不能喧賓奪主。
葉老還立場鮮明地反對讀書作文只為應付考試的錯誤做法,號召教師、學生關注社會人生;反對把語文課看成知識課,一再批評那種肢解課文以講為主的教學方式,指出不應該“喋喋言作法,言技巧”;尤其反對那種程式化的“八股精神”,他在《語文教學二十韻》中把“立誠為貴”作為語文教育在品性陶冶上的極致,可見他是多么重視學生的主體精神。
把語文教學的“少、慢、差、費”歸罪于葉老的工具論則更為荒唐。因為這是語文教學不尊重語文本身規律,沒有注重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造成的,說白了,就是違背了語文工具性的特點。
所以,我以為,不把“交際工具”簡單化、概念化是認識語文性質的關鍵。這個工具本來就是“人文”的載體,為什么要對立起來,或者并立起來看呢?
那么,語文教育的任務是什么呢?葉老認為,語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會人們正確運用祖國語文來吸收知識,表達情意,從而為社會培養和造就健全的公民。用課程標準的話說就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包括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兩個方面。
當前語文教育存在的主要誤區就是一切為了考試,從而從根本上忽略了語文教育的“為人生”的價值。在這方面葉老有非常中肯的論述:“人生一輩子總在面臨考試,單就作文而言,剛才說的寫封信打個報告之類其實也是考試,不過通常叫做‘考驗’不叫作‘考試’罷了。學生學作文就是要練成一種熟練技能,一輩子能禁得起這種最廣泛的意義的‘考試’即‘考驗’,而不是為了一時的學期考試和升學考試。”
和新課程的觀點一致,在語文教學方法上,葉圣陶主張學生自主學習,應該著力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他指出:“各種學科的教學都一樣,無非教師幫著學生學習的一串過程。”換句話說,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知識交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學生就可以受用一輩子。他主張,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能力,引導學生自己學習探究,發揮主體作用,學會自學的本領,對學生的終身發展起幫助作用。“凡為教者必期于達到不須教。教師所務惟在啟發導引,使學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執筆而自能合度。”
當然,葉老也強調訓練,這正是為一些批評者所指責的。但我們應該弄清楚他所說的“訓練”的內涵,為什么訓練?訓練什么?怎么訓練?簡要地說,訓練的目的在于養成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他說:“訓練學生寫作,必須注重于傾吐他們的積蓄,無非要他們生活上終身受用的意思。這便是‘修辭立誠’的基礎。”葉圣陶先生提倡的是反復訓練,但是,這種反復訓練絕不是現在盛行的“技術主義”“題海戰術”,而是著眼于學生思想成長、心靈發育、感情充沛的增加“底氣”的訓練,是實實在在“為人生”的訓練。這樣訓練的結果,不僅使學生寫作能力有大長進,而且更重要的是學生作為“人”的成長和成熟!(楊斌《葉圣陶:教育不是“教書”》)幾十年來,語文教學的一個痼疾就是“少、慢、差、費”,學生學了十幾年,還是不會讀書,不會寫文章,不能規范使用母語。為什么?訓練得不到落實應該是主要原因。以前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現在又把語文課上成“人文課”,這種現象不改變,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提高恐怕只能是水中撈月,鏡里取花了。
當前,語文教學面臨著新的任務和使命,新課程也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舞臺。但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如果不能擺脫“非新即舊”的思維方式和習慣,語文教學就不能得到真正的進步,不能形成螺旋式的提升,從而出現饒杰騰先生所指出的“鐘擺現象”。因此,我們有必要回望先賢,重讀經典,認真學習、繼承并發展葉圣陶的語文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