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語文教學不被重視,導致本課程文化教育功能大大弱化了,學生普遍認為語文并不怎么重要,培優補差均與語文無關。
最尷尬的是家長會后,家長圍著各門學科教師詢長問短,特別是數理化和外語,詢問哪里有補習的聲音不絕于耳,唯獨語文少有人或者無人問津。
由于語文被邊緣化,連我們語文老師在學校也被邊緣化了,有的老師認為,語文課誰都可以教,從大街上拖一個穿長大褂的人來,就能教語文。甚至有的領導認為,給我一本字典,我也能教語文。
教師職業還是比較體面令人羨慕的,當被問及從事何種職業時我會大聲回答,我是語文老師。然而知道我教語文時,有些朋友往往冒出一句:“你怎么教這門課,語文不是很吃香的”,很是不屑。
以上是我在相關場合說過的不同的話,常有些語文老師調侃自己:一門不門,只有學文。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前生殺了人,今生教語文。似乎語文教師心靈深處缺失了幸福感。
學生、家長、學校對語文普遍不重視,很多學生不喜歡語文,語文教師在工作中找不到樂趣,甚至想著如何逃離本學科教學。語文教師幸福感的缺失,會直接影響教育教學的質量。
那么,提升教師的幸福感該從何入手呢?
其一,重塑課程的價值觀。就課程本身而言,語文對學生今后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最大,這一點,我們語文老師不用妄自菲薄。由于語文學習的特殊性,見效慢,很多同學都抱著上課學不學都無所謂、考試又不考課本的心態。這種現象導致學生文化思考力的下降,直接影響今后學生進入更高階段的學習。很多學生認為作文寫與不寫一個樣,考試時背上幾篇范文,就能取得不錯的分數。許多語文老師也把這當作應試指導的法寶。因此我們盼望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能高度重視語文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關注語文的教學現狀,從課程發展與學生成長的角度權衡,深入探討更合理的命題方式。
其二,搭建專業發展的平臺。學校應該根據語文教師渴望得到尊重、渴望成功的心理需求去喚醒他們內在的激情,使每一位教師找到合適的價值定位,最終激發他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同時,還要努力消除各種人為誤解,提高語文在學生、家長心目中的地位。
其三,語文教師應點燃自己的教育激情。要更好地從心理、觀念、教學等方面改變自己,我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懂得“舍”“得”,幸福可求。心理是否平衡,直接關系到教師的精神狀態和工作狀態。心理平衡了’心情才會舒暢愉快,幸福感和滿意度才會高,生活上才會有奔頭,工作上才會有勁頭。這樣,幸福感就會悄然而至。第二,認同角色,幸福可得。魏書生老師曾經說過:“我們教師要守住那份屬于自己的寧靜,要提得起,也要放得下。”語文教師應該熱愛自己的職業,如果你一輩子熱愛這個職業,那么你就快樂一輩子;如果你一輩子厭煩它,那么你就痛苦一輩子。教育家陶行知說:“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在課堂上師生間思想碰撞、心靈交流,時刻感知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更多的幸福感。第三,心態積極,幸福追隨。一個不幸福的教師無法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幸福,成為一個幸福的人。因此,教師的幸福感,是教育的資源,是有待于深入開掘的語文個性課程。有著這樣的心態,就有幸福來追隨。
推薦理由:博文所述當能引起大多數語文老師的共鳴。作為語文教師,須認清這門課的價值。編者粗略想來,至少有兩點:一在于教人交流與表達;二在于培養思維的能力、想象的能力、對歷史與社會的判斷力、感受環境的能力等等。舉個例子說,當你看到美麗的朝霞或街角平凡的一景,內心受到觸動,或悟出一種道理,或收獲一份詩意,而覺得這個世界的豐富與美麗時,那正是因為——語文在你心里埋下的種子開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