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作為單一性別的女子大學教育歷史已有一百余年。期間由于我國社會、歷史以及人們觀念的影響,女子大學教育亦曾中斷三十余年。至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人們對女子大學看法的轉變,女子高校開始在我國重新出現。到21世紀,據統計目前我國女子高校有17所。由于我國女子高校的恢復和重建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青年知識女性便跨入了女子大學的校門。女大學生年齡大多在18~22周歲之間,正處于青春期,情緒起伏較大,心理不夠穩定,加之社會環境的影響,相較于男大學生,她們成長的環境更為復雜,面臨的挑戰更為嚴峻,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女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不僅關系到她們在校期間的身心健康,對未來就業和承擔社會角色也具有重要意義。
關于女子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學術界成果比較多,大都集中女校對于大學生心理特點的消極方面的描述和分析上。從主觀上分析,這可能與女性的身心特征有關。女性情感細膩,多愁善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嚴重,并且具有恐懼和不安全的心理因素,易產生封閉和各類沖突心理。[1]從客觀上分析,也與女校這種特殊的教育環境有關。單一性別的教育環境勢必影響性別優勢的互補,女生沒有機會接受各種不同人際交往刺激的訓練,缺少了與男性的情感交往,勢必造成心理的不健康發展。雖然已經出現有學者打破這一刻板印象的研究成果,但畢竟不多。基于此,本文客觀分析了女子大學對于女生心理健康的利弊影響,提出不能任意夸大女校教育對于女生心理的負面影響,要積極發揮女子大學教育給予女生心理的積極影響。
一女子大學對于女生心理健康的消極影響
對于男女分校,辦純粹的女子大學,很多學者和專家持反對意見。有學者從社會性別視角層面提出,男女分校實際上是性別歧視的一種表現,提出男女分??梢試L試,但作為一種教育的普遍模式不宜提倡,認為男女混校才更有利于女生的身心健康。研究婚姻家庭問題的專家認為,人為阻礙男女交往的分校方式并不可取。心理學有關專家也提出,現代教育發展至今,混校與女校數量的比例可以說明問題。社會本來是由男女兩重性別構成的,女人不應只做女兒國中的女人,還應學會做男人社會中的女人。教育學有關專家認為,在單一的環境中,一個人所能學習到的東西是很有限的。辦女??梢栽囼?,但從育人角度看,這種辦學方式有問題。把男女人為地分開,必然會給女生帶來心理乃至生理上的一些麻煩,影響她們發展社會化的進程,注重培養男女青年的性別意識,這才是社會發展的潮流。綜上所述,女子大學對于女生心理的消極影響不外乎有以下幾點:
(一)無法培養與異性相處的能力,不利于女生性別意識的正常發展
單一性別環境中的女生對人際交往的態度往往兩極分化,要么過分害羞,要么過分熱情。人們給女校畢業的學生下這樣的定義:“從女子大學畢業的女生,兩極分化明顯:不是特別悶,就是特別鬧,見到男生,不是低頭臉紅,就是有點人來瘋”。這說明單一性別學校畢業的孩子性格比較偏激,不容易與異性相處,并且過于單純而容易上當受騙。所以辦女校不利于男女溝通,更不利于女生性別意識的正常發展。大學生正是處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對異性充滿了好奇,總是有一些朦朦朧朧美好的情感。如果在大學期間,斷然切掉她們與異性的相處,只會弄巧成拙,影響其心理的成長。單從性格形成來講,現在的孩子大多存在性格缺陷,若在一個性別單一的圈子里求學,對完善性格并無好處。女?;蛟S能使部分女生擁有拔尖成績,但在這種畸形環境下形成的優異成績,伴隨的多是性格的封閉以及對性別認識的偏差。女大學生正處于性格定性與心理成長期,需要與異性有正常的交往與交流,這個階段的性別封閉會扭曲她們的認知。由于缺乏與異性相處的機會,還有可能影響情商的發展,自我性別認同可能發生錯亂,因沒有男性氣質作參考,可能會使部分學生產生同性戀傾向。
(二)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容易產生勾心斗角、攀比的心理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利(C·H·Cooley)指出,個體根據他人對本人的反應和評價而發展的,由此產生的自我觀念稱為“鏡中我”(looking-glass self)。正像我們從鏡中觀察自己的臉、手指和衣著,因它們屬于我們自己而感興趣一樣……我們也從他人的思想中認識我們的風貌、風格、目標、行動、特征、朋友等等。而且從多方面受其影響。[2]這就意味著他人對于個體的態度與對待,不僅影響著個體自我意識的發展,而且影響著個體的成長,塑造著個體的實際自我。因此女生需要與男生進行正?;?,把男生作為一面鏡子,從男生那里更多地了解自己,男生也能幫女生深化這樣的認識。根據社會學“社會互動原理”,人在有異性的環境中,更能激發其能力。俗話說,“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庇捎跊]有男生的參與,女生群體的氣氛比較沉悶,團體凝聚力會比較差,做事的積極性不太高。男女在一起的環境更有利于女孩增加競爭意識和自我表現意識。不論是學習還是工作,一個女孩的成長階段如果少了異性的參與,肯定缺乏動力和積極性。另外,女孩心眼小,長期扎堆在一起,容易產生小團體、勾心斗角以及內心攀比現象。
(三)女校會失去男女優勢互補的促進效應,造成女生認知缺失
男生一般眼界比較開闊,邏輯思維、空間思維能力強,而女生在這方面處于弱勢,男女混??梢詮浹a這一缺憾,而男女分校會失去男女優勢互補的促進效應,造成女生認知層面的損失。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交流的過程,老師和學生之間進行交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需要交流,只有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才會發現自身在學習中的許多不足以及存在的問題,有問題存在就會產生解決問題的動機和行動,從而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在整個合作交流過程中,男生和女生由于各自在思維和邏輯方面的不同,她們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男生可以從女生那里學習如何用完整而準確的語言來描述一個現象和規律,女生也可以從男生那里受到思維方法和邏輯推理的影響。女校教育提倡因性施教,注重女生天生的優點,但是同時也忽視了女生某些方面的缺陷,然而這些缺陷卻是可以通過與男生的互動來彌補的。
二女子大學對于女生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
在美國,男女分校教學是私人學校及教會學校的傳統,單一的男?;蚺U加邢喈敱戎?。它們遍布全國,歷史悠久,教學嚴謹,是培養美國社會精英的搖籃。特別是許多男女分校學校雖然歷經百年,卻依然長盛不衰,依然受到眾多追求高質量教育人士的青睞。據了解,美國已經有十幾個州實現了男女隔離的課堂教育方式。德國也已提出了實行男女分班的說法。英國也有越來越多的男女混合學校開設了單一性別班級??梢妴我恍詣e教育仍舊受到很多西方國家的青睞。毋庸置疑,女校教育的存在是有其必要性的。那么女校對于大學生的心理有哪些積極的影響?具體來講,有以下三點:
(一)體現女性的主體地位,培養女性“四自”精神
女子大學以提高女性素質,培養女性人才作為辦學的立足點,注重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精神塑造女性人格,按照女孩的特長辦學,充分發揮女性的優點,可以培養出更有能力更自信的現代女性。首先女校簡約的環境幫助學生建立自尊與自信,并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不僅表現在學生在學階段,而且表現在學生畢業之后;不僅表現在學習成績上,而且表現在學習動機、志向以及自控能力等許多方面。在女校,女生不僅負責所有的學生活動———從學生會、校報到各種協會團體,而且還敢于冒險、犯錯誤,甚至不怕在同學面前出丑,從班長、校報編輯到各領域的尖子都是女生,女生得到了更多的鍛煉機會和更多的校內職位,給予了更好的空間去開發自身的領導才能。每個人都有機會參與,大家憑實力、努力與成就來爭取肯定。所以這種環境塑造的女生的自信心普遍都比較強,可以幫助女生在畢業后投身一般由男性壟斷的行業。再者在單一性別的校園環境中,沒有了異性的“干擾”,學生淡化了性別意識,更容易建立自尊和自信。
女校在對女生的獨立性的培養方面是絕對強于混合學校的。混校中可能出現的“男生打前站、女生靠邊站”的情況,在女校卻不會出現。女生有實現自己價值、領導力的機會,而不是縮在男生背后。女校的學生不會有機會對異性產生依賴,無論何種場合,她們都將獨當一面,不再會成為觀眾而是成為參與者。女子大學沒有男生競爭,女生可以更安心的學習,可以獲得更多自立和自強,是女權主義的歡樂地。女生的事業目標和抱負不會受到限制和消極的影響。英國倫敦大學教育研究所的長期追蹤研究中心(Centre for Longitudinal Studies,Institute of Education,London)的研究人員對1958年出生的13000名英國人進行了研究,以決定單一性別學校對其學生將來一生的影響。這項大型研究顯示,女孩到女校接受教育可能對她們將來的事業有利。在1950年代末期出生的人大都在1970年代到學校接受教育。當時有四分之一的學校是男?;蛘吲?,但是,單一性別的學校目前只占所有學校總數的八分之一左右。分析結果顯示,在女校接受教育的學生畢業后的薪金比那些在混合性別學校的學生的收入高10%。[3]零點調查公司的一次調查顯示,城市居民,特別是女性自身對于女性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自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女校能夠有效幫助女性從少女階段就形成一個明確而敏感的社會性別視角,喚起新女性的自覺,有利于幫助女生更好培養自立和自強精神。
(二)為女大學生提供了一個人相對靜謐的心理和學習環境
在大學里,學習同樣是占據著主導地位。女子大學學生可以專心于取得好的學習成績和培養課外領導能力,在男女兼收的學校里恐怕沒有這樣的機會。在合校里,女生會受到社會和內在的一些干擾,但是在女校就不會發生。女校創設的單一環境,女孩會面臨很少的心理干擾。沒有了男生,能讓女學生空出許多心思,更利于她們專注學習。大學階段的學生正值青春期,在男女合校中,學生們的青春期沖動往往使他們重視與異性的交往,忽視自身學智的發展,如今學生因為談戀愛或單相思而分散精力,以至影響學業成績的事例早已是屢見不鮮。而單一的女校則人為地將少男少女隔離開來,學生們不受“校園異性相吸”的干擾,減少了青春期躁動的影響,自然能夠集中精力于學習知識。由于擔心正值青春期的女兒上課時受男同學們的騷擾,讓孩子上女校成了很多父母的不二選擇。有的學者據此推斷,男女分校比合校的教學效果要好一倍左右。美國學院女性協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女性在男女生同堂學習時,其學習數理化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女生們經常會感到思維受到干擾和壓抑,以至于失去興趣和信心。英國女校協會(Girls School Association)主席布倫達·戴斯伯汀稱,在沒有男生分散注意力的情況下學習,會讓女孩子們受益匪淺。[5]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不少家長送女兒上女校,考慮的只不過是避免早戀、安心讀書一類問題。如果以此認為女兒就保險了,那么未免把教育看得過于簡單化了。處于特殊年齡階段的青春期女孩需要正確的引導與幫助,家長對此也負有不容回避的責任,同時也能起到老師、學校和社會無法起到的重要作用。為回避各種問題,將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女校單純的環境上,是既不現實又不明智的。女校也不能做到萬無一失,父母應與學校一起做好教育工作。
(三)有利于避免男女合校中的性別歧視和有效地因性施教
男生和女生在接受知識的方式上有些不同,女生善于形象思維,但對空間概念比較模糊,對于數學特別是立體幾何感到有些吃力,但語文、英語等科目又具明顯優勢,朗讀和演講能力甚優。男生邏輯思維方面優勢明顯,數理化學習能力強。男女在認知上的這些差異,混校在教學上很難做細致的區別,但專門性的女子大學則可以做到。女校遵從男女在認知發展模式上存在的差異,因“性”施教。女孩會從女校那里得到不同于合校的集中式教育和社區環境,這些生活環境和社區活動,都是主要針對女孩的需求和特點,能使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揚長補短,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女校老師有專門適用于女生思維的教課方法,女生會從接受過訓練的老師那里得到很多益處和幫助。而這些優勢在混合學院較難呈現?;旌蠈W院的教育模式主要沿革了傳統的以男性為中心的辦學模式,主要考慮男性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很少顧及到女性群體的特點。[6]強迫女生在針對男生認知特點而設計的教育模式下接受教育,這“平等”的表象之下掩蓋著男女接受教育事實上的不平等。[7]還有的混合學校往往把男生和女生作為一個受教育的整體來實施教學,其結果是影響了他們天生具備的性別優勢的開發。美國男女分校規模小,師生比例低,他們遵循男女的天性,設置了一些獨有的課程,開展了一些獨特的課外活動,并進行了針對性教學,事實證明此類學校中的學生在數學、自然科學和閱讀能力等方面的表現優于男女同校的學生,而且男生或女生的特點容易被發現,發展成今后生活或學習的優勢。
再者,女校針對女性的優勢,在獨立、自強、自尊、自愛、禮儀、音樂、舞蹈等方面的教育是混校無法比擬的。一些女性禮儀,藝術欣賞等針對女生特點的課程,也更有利于培養女生的優雅氣質。女校有符合女生特點的課外課,像瑜伽、舞蹈、陶藝之類的。除此之外,女校還針對女生開設了一些理論修養課程,比如,女性心理學、職業女性形象設計、女大學生成才學、女性文學欣賞等等,同時還開設了一系列女性講座專題,如文明進步的婦女觀、“四自”精神與重塑自我、將面臨的人際關系、親情、友情和愛、女性就業指導與幫助、青春期女生生理、心理健康保健等。女性特色課程的安排對于塑造職業女性內在修養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公平、公開、公正的前提下,女生在一起學習、工作和生活不但不會變得心胸狹窄,反而會更加寬容、大度,也能夠使女生的天性得到盡情發揮。
綜上所述,女子大學學生一方面由于沒有男生可以依賴,樣樣都要自己干,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自己太像男孩子,而失去女孩特質。這些確實會對女生造成壓力和情緒困擾,可能會成為限制女生以后追求進一步個人發展的一個因素。為了彌補女校沒有男生的所帶來的女生性別意識異化和認知缺失,女校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注意讓學生與異性交往。不要刻意阻隔女生與校外男生的溝通,適時適量地為學生提供與異性接觸的機會,給男女學生一個交往的“實習期”和“鍛煉期”。比如與周邊的或者地理位置比較接近的混校之間會建立聯誼關系,每年定期或不定期聯手舉辦一些男女學生共同參與的活動。那么在女子大學就讀,就不會影響其日后與異性的交往,同時也可以進行正常的性別角色社會化。女子高校也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性教育,應該讓女生和男生保持同步成長。女校并非是滋生同性戀現象的溫床,因為女校是一種教育體制的象征,也是一種文化的體現,而不是這種現象的載體,現象的存在跟女校并無直接必然關系,這取決于個人的價值取向。所以我們要客觀地解讀女校對于大學生心理的利弊影響,不能只看到消極的一面,否則就會產生女校大學生只有消極心理特征的假象。作為女子高校,應該揚長避短,積極發揮女校教育給大學生帶來的積極健康的心理特質,摒棄那些消極的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因素。這樣,無論是對學術理論研究還是對女大學生心理健康來說都是有利的。
參考文獻
[1]樊翠娟,柳友榮.我國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進展[J].精神醫學雜志,2007(4):253.
[2]轉引自唐奈爾森.R.福賽斯:社會心理學,1987:64.
[3]http://www.women.org.cn/allnews/02/2875.html 2010-03-03.
[4]http://www.people.com.cn/GB/channel7/35/20001117/ 316954.html 2000:11-17.
[5]http://opinion.newssc.org/system/2006/08/30/ 010109592.shtml,2006-08-30.
[6]張華蕓.我國女子學院辦學特色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62.
[7]雷慶禮.論女子院校的十大辦學優勢[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6,(8):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