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語言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使學習者能夠習得并熟練地使用目的語,第二語言教育的主要場所是課堂,因此,對課堂教學過程的觀測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影響學習者語言習得成效的關鍵因素。近年來,二語課堂教學重心發生轉移,逐步從以傳統的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移,在這一轉變過程中,國內外學者把重點聚焦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教師話語研究這一問題上。1991年,Nunan在他的《語言教學方法》一書中對教師話語進行了詳細探討,Nunan認為“教師話語在組織課堂教學和學生習得語言過程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不僅因為教學內容只有通過完美的教師話語的組織與傳授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而且因為它本身還有目的語使用的示范作用,是學生語言輸入的又一重要途徑”。[1]此外,大量研究表明,交互(interaction)是語言課堂的關鍵,教師與學生的交互和學生與學生的交互是課堂交互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上交互活動主要由教師話語來引發和維持。因此,教師話語是研究課堂交互活動中學習者語言習得成效的一個理想的切入點。
一研究設計
1研究的問題
本研究以交互式大學英語讀寫課堂中的教師話語為研究內容,主要關注以下三個問題:(1)教師話語量;(2)課堂提問方式;(3)教師話語特征。
2研究的對象
本研究以東北林業大學非英語專業大學一年級本科生為研究對象,從該校三個層次(網絡試點班、高級班、普通班)的教學班級中各抽取一個班級為觀察對象。
3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自然調查法為主,采取課堂觀察與錄音、問卷調查兩種手段相結合的方法,對三個班級的課堂教學過程進行詳細記錄并全程錄音。
二結果與討論
三個班級的課堂教學都是以導入加課文講解模式進行的。網絡班教師首先根據課文內容提出一個話題,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討論結束后選取三名小組代表總結本組的討論結果,學生發言結束后,教師對其發言內容進行點評并引出課文主題。高級班教師首先播放了一段為時兩分鐘左右的視頻并針對視頻內容提出一個問題,之后讓學生分組討論,討論結束后選取兩名學生就所提出的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發言結束后,教師進行簡短的點評并引出本堂課要講解的課文。普通班教師根據課文內容提出了兩個問題,每個問題請兩名同學發言,學生發言結束后,教師進行對其發言內容進行反饋并引出課文內容。
1教師話語量
在對錄音材料進行轉寫后,筆者對轉寫材料進行了詳細的統計與分析。
從以上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出,在三個班級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雖然教師話語時長仍在整體課堂話語中占很大比例,但并非課堂教學活動的絕對主體,學生話語獲得了一定的空間,46%~56%的教師話語時長能夠向學生提供大量的語言信息輸入。此外,網絡班、高級班和普通班的學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足夠的時間使用英語進行意義協商并產生有意義的語言輸出。教師與學生之間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兩個維度的交互活動既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接觸目的語,又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嘗試使用目的語。問卷調查顯示,三個班級分別有65.38%(網絡班)、63.63%(高級班)和53.7%(普通班)的同學認為,課堂上,自己有足夠的時間使用英語與同學或老師進行交流。
2課堂提問方式
課堂的提問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參閱式提問(referential questions)和展示性提問(display questions)。參閱式提問指的是無確定的答案,學生在回答時可以各抒己見、自由發揮的提問;而展示性提問指的是那些答案確定、提問者要求回答者將即定答案說出來的那類提問。許多學者提出,為了使課堂上有更多的交流,教師應少使用展示性問題而多采用參考性問題。Brock(1986)的研究說明,參考性問題可以增加學習者在課堂上的語言輸出,從而促進語言習得。Nunan(1987)的研究進一步證明,當教師使用參考性問題時,學生使用的語言更為復雜,更接近自然環境中的話語。
以上表格的數據表明,在三名教師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展示性提問多于參閱性提問。經過對轉寫材料的分析,筆者發現三名教師的共同特點是導入環節多使用參閱性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語言輸出,而課文講解環節則多使用展示性問題來檢驗學生對語言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雖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再是絕對的主體,但仍然占據權威地位,教師的角色介于課堂統治者與學生語言學習的引導者之間;教師與學生的交互活動更多停留在對語言知識的檢驗這一較淺的層面,缺乏更深層次的意義協商。
3教師話語特征
(1)單句含詞量
(2)句子類型
經過對課堂錄音轉寫材料的仔細分析,我們發現三名教師的共同特點是在導入環節多使用短句子,這些句子多為簡單句,學生能很快理解教師話語的含義,并按照教師話語的引導進行討論或發言;在課文講解環節,尤其是重點詞組和重點結構的講解部分,教師多使用長句子,此外,課堂上教師所使用的復合句多出現在這一環節。從詞匯難易程度來看,教師話語中的詞匯多為四級核心詞匯,配以少量的四級外詞匯。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三個班級分別有76.92%(網絡班)、78.18%(高級班)和72.22%(普通班)的學生認為,課堂上的教師話語內容屬于略難但可以理解的范圍。因此,可以說,三名教師的教師話語屬于略高于本班學生現有水平的語言輸入,有利于促進學生對目的語的語言習得。
總之,在課堂交互活動中,教師話語既是教師用來組織和實施教學計劃與教學內容的主要手段,又是學生目的語輸入的主要來源,因此,教師話語在促進學生語言習得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教師應該根據學習者的現有語言水平靈活地調整教師話語的數量、內容和難度,使之真正成為略高于學習者現有水平的有意義的語言輸入。此外,教師應通過教師話語引導學生進行學生之間和學生與教師之間兩個維度的交互活動,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使用目的語進行有意義的語言輸出和意義協商,以達到提高學生語言習得成效的目的。
參考文獻
[1]NunanD.,LanguageTeachingMethodology :ATextbook for Teachers[M].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Inc,1991.
[2]Krashen, S.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M]. London: Longman,1985.
[3]Allwright, R. The Importance of Interaction in Classroom LanguageTeaching[J].AppliedLinguistics,1984(5):15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