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生自主管理能力是高校學生整體素質的一個重要內容。中央十六號文件指出:“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既要充分發揮學校教師、黨團組織的教育引導作用,又要充分調動廣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管理作為學生進行自主教育的重要手段,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能全面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意識,滿足學生的集體需要和自我需要,使學生工作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得到提高。
那么何謂學生的自主管理?雖然學者們對此有過不同探討,但本文擬主要從社會學視角,運用社會控制理論揭示高校學生自主管理的社會學特征,以便使高校學生自主管理得到更規范和高效的發展。
一自主管理的內涵
社會控制是美國社會學家E·A·羅斯于1901年在《社會控制》一書中提出的。他認為,社會控制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社會統治。”我國社會學家孫本文則認為社會控制是“社會所加個人行為的任何約束”。一般認為,社會控制既指整個社會或社會中的群體、組織對其成員行為的指導、約束或制裁,也指社會成員間的相互影響、相互監督、相互批評。[1]由于研究者的立場、方法不同,因而對社會控制的理解存在差異。綜合各家之言,所謂社會控制就是運用社會力量對人們的行動實行制約和限制,使之與既定的社會規范保持一致的社會過程。社會控制是建立在既定的社會規范之上的,它既包括以紀律約束控制的剛性控制,又不排除依靠社會輿論進行控制的柔性控制。此外,社會控制還可以分為外在控制和內在控制,它主要表現為外在力量的施加,但并不排除個人內在約束力的發揮。
所謂自主管理,是指個體按照自我的主觀意志,參照相應的角色規范,主動協調自己學習、工作、生活中的多種關系的過程。[2]大學生具有一定的主體意識和自主性,大學生自主管理就是培養大學生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激勵大學生在管理中的主人翁態度,樹立自主管理的思想。只有充分發揮學生自我管理的功能,才能啟動其他管理要素的正常運作,學校管理才算抓住了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斯賓塞所言:“記住你的管教目的應該是養成一個能夠自治的人,而不是一個要別人來管理的人。”[3]
二運用社會控制理論實施高校學生自主管理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運用社會控制理論分析高校學生自主管理的邏輯前提,是高校學生自主管理本身蘊藏著與社會控制理論相關的社會學事實。高校學生自主管理的社會控制理論研究關乎自主管理的實踐命運,是本研究的價值所在。
(一)運用社會控制理論實施高校學生自主管理的可能性
長期以來,傳統的高校學生管理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學校管理者依靠其權力因素,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套系統完整、切合實際的規章制度,要求學生必須遵守執行。這種單一的“剛性控制”以“規章制度為中心”,學生的自主性、創新性受到壓抑,學生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從而導致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蒼白無力,難以適應現代高等教育的要求。這種剛性控制也在客觀上承認了高校學生管理中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控制霸權狀態,要使高校學生管理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師一方面應注重剛柔相濟,在強調紀律約束的同時,實施“以人為中心”的柔性控制;另一方面使學生合理分享管理權,在制度上確立學生的自主管理權,從而使得學生分享權力的合理欲求有可靠的制度保障。學生主體由此獲得了控制其在校行為的權力,同時也承擔著一定的責任。從社會學的層面上,自主管理的意義在于它明晰了學生管理中控制權力和責任承擔,使這種控制權力與責任承擔由分離走向耦合。
由此可見,自主管理這一概念本身蘊含著學校管理權力的分配及相應的責任承擔這一與社會控制理論相關的事實,這為自主管理的社會控制理論研究提供了可能行。
(二)運用社會控制理論實施高校學生自主管理的必要性
如果說高校學生自主管理社會控制理論研究的可能性分析更多地屬于宏觀層面,那么其必要性分析則更多地屬于微觀層面。它主要關注高校學生管理中學生自主管理面臨的一些主要問題。自主管理這一概念蘊含著學生管理控制權力的分配及相應的責任承擔這一社會學事實。高校學生自主管理中的自主是相對而言的。因為,個體在自主管理過程中除了受自身因素的影響之外,往往還受到社會角色規范的制約,這種制約包括硬性的政策規定,也包括道德、輿論等等。控制權力在不同主體之間的分配也決定著與之相對應的責任承擔。上大學之后,學生能夠自由支配的時間和面臨的選擇突然之間增多了,部分學生很快適應了這種變化,進行了有效的自主管理,而更多的學生則需要經歷很長時間的迷茫和不知所措,還有極少部分學生甚至認為該彌補以前的艱苦歲月,完全以享受為準則進行自主管理。這表明,學生個體行為的控制只有控制自主性水平的差異,而不存在控制有無自主性的問題。正是在這種意義上,可以說學生行為控制的首要特性是自主性,學生個體對其行為的管理和控制是一種自主性控制。
因而在高校學生管理實踐中,學生自主管理應落到實處,做細做精。自主管理由觀念性存在變為一種高校學生管理實踐具有較大價值,這正是高校學生自主管理社會控制理論研究的必要性所在。
三社會控制理論在高校學生自主管理中的應用策略
著名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可見,學校是學生社會化的重要基地,學校中的很多行為屬于社會性行為。下面將從社會控制理論角度探討在高校管理實踐中如何控制學生個體,實現學生自主管理。
第一,從控制主體來看,樹立“以生為本,自我管理”的理念。傳統的學校管理中,校領導和教師構成整個學校的控制主體,學生往往是被動的接受控制,是控制客體。當前的高校學生管理要求轉變思維,學生既是控制客體,又是控制主體,學生應當擁有一定的管理權和決策權。教師和其他外部條件的控制是外控制,外控制只能在表面上使學生畏服,不能使學生從心理上真正接受學校的管理。只有當控制依靠內部力量時,學生才能將學校規范加以內化,從而自覺的遵守學校紀律。
高校學生自主管理的終極目標是“自我選擇、主動學習、卓越發展”。大學生是實踐和認識的特殊主體,對事物有其獨特的認識和改造周圍及自身的能力與方式。大學生在自主活動過程中會按自己的方式形成一定的規則,在自主管理中提出意想不到的措施和方法。這種積極能動的態度和行為就是他們實踐和認識周圍世界及其自己的特殊方式。對于此,教師應給與積極的肯定和引導。因此,教師應從“管理”學生轉變為服務學生,寓教育于服務之中;從管人、管物等“硬”管理向以引導、疏導為主的“軟”管理轉化。
第二,從控制方式看,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體制,以剛性管理為基礎,堅持剛柔相濟的原則。當今的大學生主體意識強,過于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對自身的尊嚴和權利意識具有更高的訴求,而且有明顯的契約觀念。他們在生活狀態不滿意和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時,更多的用“維權”的理念處理問題,而不是簡單地服從、聽從或順從。這就要求在高校學生管理中,要創新管理模式,實現剛性管理與柔性管理的有機結合。一方面,學校管理者依靠其權力因素,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學合理的規章制度,健全學生管理組織,對學生產生一定威懾力和紀律約束,這是開展正常學生管理工作的基礎;另一方面,把柔性管理引入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依靠民主管理調動每個學生內心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引導學生把學校規范轉化為自己的自覺認識,把班級目標轉變為班級成員的自覺行動,從而在學生心理上產生內在驅動,形成自我約束力。
第三,從控制的對象和目的看,高校學生自主管理的控制對象主要是學生個體的學習活動和實踐活動。無論是基于學校管理者的外控制還是基于學生自主管理的內控制,其控制對象都是學生個體的活動,離開學生個體的活動,外控制和內控制都不可能發生。內控制之所以發生,是因為學生個體具有生成關于學習活動和實踐活動意義的心向。因此,在高校學生管理中,不能簡單的把制定好的制度和紀律運用于學生身上,而是要把學生作為教育活動和管理活動的合作伙伴,讓學生從紀律的制定與遵守中發現問題、學習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實際工作中,輔導員要鼓勵學生自己制定學習目標,指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學生組織拓寬思路,創造性的組織和開展活動,并不斷的進行自我評估和反思。學生自己制定和理解的規章制度以及學習目標更適合于其自身的發展。由此可見,高校學生自主管理成為學生成長的一種途徑,促使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意識的形成。
總之,大學是學生自主生活、自主發展之地,高校學生管理既不是教師對學生進行的霸權式控制,也不是學生對自身自主性控制的絕對化,學校對學生的管理需要兩者的有機結合。因此,高校應轉變理念,堅持剛柔相濟的原則,大力實施學生自主管理,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學生自主管理的方法,提高學生自主管理成效,實現學生工作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朱景文.現代西方社會學[M].法律出版社,1994:171.
[2]莫秀鋒.代幣管制:大學生自主管理教育的可行策略[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7).
[3]班華等.高中班主任[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