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課程背景下師范生專業素養的培養目標
(一)堅持把師范生培養成為全面發展的新教師
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發展的永恒命題。自亞里士多德起,維多利諾、盧梭、狄德羅、裴斯泰洛齊、歐文、傅里葉等先哲們都倡導教育應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之后,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繼承前人的思想基礎之上創立了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我國的教育目的就是建立在這一理論基礎上的,強調學校教育要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是我國學校教育培養人的總體質量標準,對我國各級各類學校具有指導作用。師范教育的人才培養也必須遵循這一要求,應該把師范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新教師。從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來看,強調“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新課程的目標。因此,教師應該首先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教師,才能勝任新課程的教師角色要求,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新課程需要全面發展的新教師投身教師隊伍,為新課程的實施注入新鮮的血液。師范生是新教師的源泉,教師職前教育應該致力于把師范生培養成為新課程需要的全面發展的新教師。
(二)應該把師范生培養成為適應新課程的合格新手教師
從教師專業發展歷程來看,師范生階段(即職前教師教育階段)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開始階段,也是正式成為一名教師的準備與奠定基礎時期。教師的專業發展貫穿于教師職業生涯的職前、入職、在職的整個過程,其中教師會經歷從不成熟到成熟、從合格到優秀、從新手到專家的成長之路。因此,對于教師職前教育而言,在有限的幾年時間里要培養一名合格教師的目標是難以實現的,教師職前教育能夠做到的是培養一名合格的新手教師,使其初步形成教師職業所需要的情意、知識、能力方面的專業素養,能夠順利適應作為一名初任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當前每一位即將走上教師崗位的新教師都會面臨新課程的挑戰,要按照新課程的理念,遵循新課程的要求來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成為新課程的積極實施者。所以,作為培養未來教師的教師職前教育應該立足新課程,把師范生培養成為能夠盡快適應新課程的合格新手教師。
二從新課程的教師角色定位看師范生專業素養的培養內容
教師要勝任職業角色必須具備相應的專業素養。目前關于新課程中的教師角色的研究很多,從教師進行教學活動、課程運作、教師的工作方式、職業發展這幾個維度來看,新課程中教師必然要扮演以下角色: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課程的開發者、合作者、學習者和研究者。下面就依據這五種角色來分析新課程下師范生專業素養的培養內容問題。
(一)教學活動中的教師角色———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新課程中,學習不再是學生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教學也不再是由教師向學生單向傳遞知識的過程,而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積極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知識的傳授者已不再是教師在教學中要扮演主要角色,取而代之的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促進者。這一角色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能夠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有效地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與過程,讓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學習中得以充分發揮,從而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這是對教師專業素養的全方位挑戰。具體來說,教師首先要改變陳舊的教學觀念,重新認識理解學生、知識、學習、教學等的意義,形成新課程的教學觀念。其次,教師的知識結構需要完善,除了要及時更新充實所教學科專業知識之外,更要加強對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知識的學習和實踐性知識的獲得,以便幫助學生進行有效學習。因為教師的條件性知識對本體性知識的傳授起到理論性支撐作用,教師的實踐性知識對本體性知識的傳授起著實踐性指導作用。[1]再次,教師的能力方面應該高度重視教學監控能力和課堂管理能力的提高。新課程中倡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教師只有通過精心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案,不斷調控教學活動,有效管理課堂,才能真正實現對學生學習的引導。
(二)課程運作中的教師角色———課程的開發者
新課程中教師與課程的關系發生了改變,教師從課程的忠實實施者轉向課程的開發者,教師擁有了參與課程開發的權利,教師是課程的主體和創造者。尤其是教師被視為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教師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這一嶄新的角色要求教師在課程開發中積極作為,與其他人員共同努力,為學生的發展創造合適的課程。為此,教師必須具有一定的課程素養。從構成要素來看,教師的課程素養應該包含課程意識、課程知識與課程能力。
(三)工作方式中的教師角色———合作者
傳統的教師工作方式常常是個體的、孤立的、自我封閉的,教師單槍匹馬、孤軍奮戰地進行教育教學活動。這既沒有給學生的發展帶來更大的好處,也沒有促進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在學校情境中,無論是學科教學、課程開發、學生的教育與管理、教育教學研究活動等的有效開展,其實都需要教師之間的合作,需要同一學科(或年級)教師、相鄰學科(或年級)教師、不同學科(或年級)教師建立合作團體。對教師而言,合作不應局限在教師之間,還應包含教師與學生的合作,教師與家長的合作。在新課程理念中,教師與學生是教學的共同的主體,二者之間是平等民主的合作伙伴關系,正是憑借教師和學生各自主體性的充分發揮與密切配合,教學活動才能成功。新課程也離不開教師與家長的親密合作。新課程的實施需要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形成教育合力,教師需要緊密聯系家長和依靠家長,加強與家長之間的合作。在新課程中,教師要扮演合作者的角色,需要教師形成合作意識、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
(四)職業發展中的教師角色———學習者和研究者
伴隨信息時代和學習型社會的到來,學校成為一個學習型組織,教師和學生也構成了學習共同體。“教無止境,學無止境。”教師應該成為終身學習者,依靠持續不斷地學習來保證自身知識的更新,促進自我的專業發展。另一方面,人們對教師的角色期望已經超越傳統的教書匠層面,賦予了新的角色———研究者。從斯騰豪斯倡導“教師成為研究者”開始,到埃利奧特強調“教師成為行動研究者”,再到凱米斯等人呼喚“教師成為解放性行動研究者”。人們認為,教師作為專業人員有能力對自己進行的教育實踐活動加以反思、研究和改進,教師應該成為行動研究者。通過行動研究,教師可以加深對自身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的思考和理解,積累專業實踐經驗,提高專業發展水平,改進教育教學實踐,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新課程下教師成為學習者和研究者的聲音日益強烈,唯有如此教師才能更好地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最終才能真正保障學生的發展。作為學習者,教師要有積極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學習能力。作為研究者,教師應有強烈的教育科研意識和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綜合以上分析,從新課程的教師角色定位對教師的專業素養要求來看,新課程背景下師范生專業素養的培養內容應該主要包括:師范生將來進行有效教學所需要的教學觀念、教學知識和教學能力;師范生將來參與課程開發所需要的課程意識、課程知識與課程能力;師范生將來成功與人合作開展教育活動所需要的合作意識、合作精神和人際交往能力;師范生將來進行終身學習和教育科研活動所需要的積極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學習能力,以及較強的教育科研意識和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
三新課程背景下師范生專業素養的培養途徑
(一)科學定位教師職前教育的培養目標與內容
在教育活動中,培養目標和培養內容影響著培養的途徑與策略。對教師職前教育來說,確定合理的培養目標和恰當的培養內容是對師范生進行有效培養的基本前提。在基礎教育推行新課程的背景下,教師職前教育培養新教師時首先必須重新思考和定位新課程需要什么樣的教師、要把師范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具備什么樣的專業素養的問題。這意味著教師職前教育機構不能再固守原有的培養方案,應該站在新課程的視野中來分析關于師范專業的培養目標與培養內容的問題,及時調整師范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不合時宜的地方,突顯新課程的新要求,為師范生的專業素養培養提供一個正確的導向。
(二)改進與完善教師職前教育的課程和教學活動,提高課程與教學質量
課程是實現培養目標的藍圖,教學是培養人的基本途徑。師范生的專業素養究竟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職前教育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活動。根據前面對新課程背景下師范生專業素養的培養內容的分析,教師職前教育機構應該對師范專業的課程設置進行調整,在已有課程框架基礎上,提高教育類課程的比重,譬如增加關于新課程改革、課程與教學論、教育科研方法之類的課程,這些課程可以采取必修課或選修課的形式,使師范生積累豐富的教學、課程和教育研究方面的條件性知識。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則要樹立優化教學的理念,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性,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遵循教學規律,科學施教,獲取最大的教學效益。
(三)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增強職前教育實踐的有效性
教師職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教師角色的塑造離不開教育實踐。對師范生專業素養的培養必須注重實踐,基于實踐。這一點無論是在英國的PGCE課程培養模式,還是在美國的教師培養形式———PDS(教師專業發展學校)中都得到了強調。要想培養出新課程所需要的新教師,教師職前教育必須促進理論與實踐的聯系,強化教育實踐。第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可以通過教育教學案例的引入,現實中的教育現象與教育問題的分析,讓學生在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密切結合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第二,學校要組織開展一系列師范生教育實踐活動,如模擬教學、教學競賽、教育科研論文寫作、教育調查等活動,讓學生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加深體驗,鍛煉能力。第三,加強教育見習和教育實習。作為為師范生開設的教育實踐課程,教育見習和實習對師范生的專業發展具有非同尋常的重要意義,它能夠幫助師范生獲得實踐性知識,能夠促進師范生的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能夠增強師范生對教師職業的認同,這些構成了師范生發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師職前教育機構在任何時候都應該將教育實習置于一個極為重要的位置,合理安排實習的時間、方式、內容等,為師范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實踐平臺。
參考文獻
[1]申繼亮.新世紀教師角色重塑[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51.
[2]王少非.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專業發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5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