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內地普通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數量逐年增加,如何做好少數民族學生工作成為一個不可回避的工作難題。班級是少數民族學生在內地普通高校進行生活學習所處的基本集體環境。班主任作為班級的領導者和管理者,在少數民族學生工作中肩負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本文結合工作實際,對內地普通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進行分析,并總結了班主任在少數民族學生工作中的方法。
近年來,隨著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和國家政策的推動,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學生來到內地普通高校就讀。少數民族大學生作為本民族的代表,除了完成成長成才的個人使命之外,還充當著民族與民族、特別是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思想文化交流使者的重要角色,并肩負著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多重歷史使命。少數民族大學生是中國大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以及思想政治修養狀況直接關系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整體素質的提高和發展。近年來發生的局部少數民族負性事件更警示我們,內地普通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工作將直接關系到民族的團結和社會的穩定,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現[1,2]。
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宗教信仰、家庭經濟情況、生長環境、民族文化、生活習慣、學習基礎、思維方式、人際交往等多方面與內地普通高校的漢族學生存在著較大差異[3,4]。因此,如何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這一特殊的群體更好地進行教育管理,成為內地普通高校班主任在工作中面臨的重大挑戰。
內地普通高校班主任做好少數民族學生工作的前提是了解班級中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找準這類特殊學生身上的突出問題,并加以有針對性的引導和教育,同時動員班級中其他學生共同營造體現民族團結、適合少數民族學生成長的班級氛圍。
一內地普通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
目前,國內許多教育工作者對內地普通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特點進行了較為詳盡而全面的闡述分析[2-3,5-6],筆者結合自身工作實際,總結出內地普通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普遍存在的六大特點。
一是民族意識強烈。內地普通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較之于民族地區高校和內地民族類高校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而言,因其所處環境氛圍的影響,其民族意識更為強烈。具體表現為:民族情感真摯強烈,對于本民族的宗教習俗、民族習慣有強烈的維護意識,并希望漢族同學和老師理解并尊重他們各項宗教和民族習慣。對于漢族同學和老師無意識的冒犯或違反其民族習俗的言行十分敏感,并產生思想和心理上的巨大波動。
二是文化適應不易。文化適應就是一個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從特定文化中學到能力的過程[7]。由于受到原生環境和自身民族文化的影響,相對于內地漢族大學生性格中內斂、矜持和謹慎的特質,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性格則更加熱情、豪放、坦率。這種性格上的差異,加上在語言文化、宗教信仰、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使得內地普通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難以融入到以漢族學生為主體的大學生活中,他們更愿意和自己本民族的學生交往,社會交往范圍狹小,導致在正常社交活動中易產生自卑、封閉的心理,嚴重者還可能在本民族學生內部結成不利于民族團結、和諧穩定的小團體。
三是思想波動較大。絕大多數內地普通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是穩定而積極向上的。但是,來到內地普通高校學習,身處于一個嶄新而陌生的環境中,加上他們年齡尚輕、閱歷尚淺,在思想上很容易受到本民族內部他人的支配,也容易受到本民族以外的刺激。因此,他們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盲動性、從眾性,有時會缺乏整體大局意識,對外界,特別是對來自漢族同學老師的言論和態度十分敏感,容易造成思想上的巨大波動。
四是生活習慣差異。少數民族學生在內地普通高校的生活習慣方面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日常民族習慣,特別是飲食習慣方面。對于少數民族學生的招收數量不是很大的內地普通高校而言,存在著是否為少數民族學生開設民族食堂或聘請民族廚師等問題。另外,少數民族學生很有可能在內地度過本民族特有的民族節日,這些節日需要特殊的慶祝方式,或是對少數民族學生在節日當天有特殊的行為要求,但是學校做教學和課外活動安排時,很難兼顧所有少數民族的特定節日。這些現實存在的問題常常會給少數民族學生帶來本民族的傳統觀念不被尊重的受挫感。
五是學習基礎薄弱。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受到地域因素、經濟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制約,教育水平相對比較滯后,這就導致了少數民族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都相對比較薄弱。少數民族學生和經過激烈競爭進入大學的漢族同學相比,存在著更大的差距。這種差距讓少數民族學生產生巨大的心理負擔,甚至會讓他們滋生畏難、厭學的情緒。
六是家庭經濟困難。少數民族學生大多來自西部或經濟欠發達地區,家庭經濟比較困難,經濟的貧困使得他們來到生活成本高昂的內地求學時,需要面臨更多的壓力和困難。另外,部分內地漢族同學由于家境優越而表現出的奢侈消費習慣,也會給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造成較大的沖擊。這些都將影響少數民族學生思想的穩定性、學習主動性和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二做好少數民族學生管理教育工作的方法
在總結分析了內地普通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普遍存在的6大特點的基礎上,筆者結合自身的實際工作經歷,總結了在班主任工作中做好少數民族學生管理教育,促進民族團結的6個方法。
第一,了解背景。了解背景包括對少數民族學生民族背景的了解和個體背景的了解,不僅是班主任自身需要了解背景,同時也要動員班級中大部分的漢族學生一起對少數民族同學的背景進行了解。背景了解首先應從對民族背景的了解開始,應通過多種渠道熟悉班級中少數民族學生所在民族的歷史沿革、宗教信仰、地域特征、生活習慣、風土人情等內容。只有做足功課,掌握了這些基本的“知識要點”,才能在日常的教育和交流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對于少數民族學生所在民族的熟悉與尊重,從而獲得他們的信任。另外,由于個體差異的普遍存在,哪怕是來自同一少數民族的學生,也會有迥異的經歷與性格。所以,班主任還需通過查閱學生檔案,個別交流等方式,了解少數民族學生的個體成長經歷,以便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第二,尊重習慣。少數民族學生由于受到本民族特殊的宗教信仰和民族精神的熏陶,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會有許多不同于漢族學生的習慣,比如作息習慣、飲食習慣、語言習慣等。習慣是少數民族特定民族精神的外在體現,在少數民族學生眼中,尊重他們的民族習慣等同于尊重他們的民族、尊重他們個人。因此,尊重習慣應體現為對于涉及民族精神實質部分的習慣的包容認可,并在班級中積極營造尊重少數民族習慣的氛圍,同時也可在工作中與學校相關部門進行積極溝通,為少數民族學生保留必要的民族習慣創造寬松的環境。
第三,關心生活。大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從偏遠的民族地區來到內地求學,面臨的是與家鄉相比巨大的氣候差異、社會環境差異、意識形態差異、生活方式差異。正常的生活是學習成長的先決條件,所以班主任應在生活上盡力關心少數民族學生,讓他們感受到溫暖,幫助他們克服種種差異帶來的生活上的不適。對于家庭貧困的少數民族學生,還應關心他們的經濟狀況,在各類獎助學金的評定和勤工儉學崗位的分配中,應在相同條件下給予少數民族學生優先權。在經濟發達地區,班主任還需幫助少數民族學生正確看待發達的物質文明,樹立健康的消費觀。
第四,因材施教。少數民族學生由于其獨特的成長環境,造就了他們獨特的性格特征和思維方式。因材施教向來是教育活動中備受推崇的理念,面對少數民族學生,更應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貫徹因材施教的理念。在學習中,少數民族學生普遍在英語、高等數學等課程上存在學習困難,但在音樂、體育等課程中表現突出,所以班主任可以針對這種現象,有意識的用少數民族學生的長處去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從而攻克學習中遇到的困難。
第五,嚴格要求。少數民族學生在求學之路上,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各種優惠政策的扶持與傾斜,使得部分學生習慣了“被照顧”,從而降低了對自身的要求,這種現象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成長成才十分不利。作為班主任,應當對漢族學生和少數民族學生一視同仁。由于少數民族學生的特殊性,班主任需要在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對其多一些關心和幫助,但這絕不等同于可以降低對少數民族學生的要求。實際工作證明,嚴格的要求會在少數民族學生心目中留下被重視、被尊重的印象,從而能夠更有效地激發他們進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增值。
第六,參與管理。少數民族學生雖在某些方面是班級中的弱勢群體,但他們和漢族學生一樣是班級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很好的融入班集體,對于少數民族學生而言十分重要,這將帶給他們強烈的被認同感和歸屬感,而參與班級的管理是十分有效的融入班級的一種方式。絕大部分能進入內地普通高校就讀的少數民族學生在當地都是佼佼者,加上少數民族學生在文體方面具有特長,十分適合在大學中以各項文體活動為切入口,參與班級各項事務的管理。
參考文獻
[1]陳云.長三角地區高校輔導員在少數民族學生工作中的方法談[J].教育教學論壇, 2011(6): 87-88.
[2]邸鵬.淺談高職院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致富向導, 2011(36): 141.
[3]吐送尼沙·艾力.內地高校新疆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析[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1, 33 (6): 92-94.
[4]董娜.關注少數民族學生背景因素.增強工作時效性[J].西藏教育, 2011(10): 9-11.
[5]徐國英.對普通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的探討[J].發展, 2011(10): 165-166.
[6]袁宗虎.內地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特點分析[J].當代教育論壇, 2011(3): 42-43.
[7]曾維希,張進輔.少數民族大學生在異域文化下的心理適應[J].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2): 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