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政學教學內容概述
我們在思想上有個誤區,總把“教學”作為一個詞來理解,實際上,“教”與“學”是分開的,教是學的手段,學是教的目的。作為老師,不能以完成教學工作量為目標,而是要把如何通過教使學生開始學作為目標,從教到學,才是教學的真正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學內容的選取至關重要。教學內容指教學過程中同師生發生交互作用、服務于教學目的、動態生成的素材及信息。確切地講,教學內容涉及學生學的是什么內容,財政學屬于人文社會科學的基礎課程,是一門通識教育課程,而通識教育的含義就是幫助學生提出“人是什么”的問題,并讓學生了解這一問題的答案,既非一目了然,亦非無從尋覓[1]。
1財政學的教學內容
人是帶著問題活在世界上的,這是人所具有的社會化本能的基本特征,而財政學對個體身處的社會化環境的介紹遠強于其它課程,對學生了解社會環境幫助極大。自20世紀90年代提倡公共財政以來,財政學教學內容可以概括為“兩個理論、兩個行為、兩個關系、兩個管理”。兩個理論就是公共產品理論和公共選擇理論,兩個行為是財政收入行為和財政支出行為,兩個關系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和政府間的財政關系,兩個管理是宏觀經濟管理和國有資產管理。
2財政學教學內容的特點
具體來講,公共產品理論涉及公共產品特征和供給模型,公共選擇理論分直接民主和代議民主講解;財政收入由稅收、非稅收入、國債和國有資產收益組成,財政支出則區分為購買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需要說明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政府間財政關系主要是集權和分權的對比變化;宏觀經濟管理要證明政府利用財政貨幣政策干預宏觀經濟的有效性和可實施性,國有資產管理是我國社會主義公共財政區別于西方公共財政的基本特征之一。總之,這些教學內容存在以下顯著特點:第一,宏觀性強,但個體關聯度弱。比如財政收入和支出,任何一個構成項目都關系到全國各個地區、各類企業或人群,宏觀性非常明顯。可是,若平均到每個個體,這種關聯度就弱多了;第二,公共性強,但內容之間邏輯聯系不緊密。比如公共產品理論和公共選擇理論都帶有公共性特征,不過,公共產品是從產品特征出發進行理論分析的,是偏好由結果顯示問題。公共選擇則是從政治行為人的經濟性出發進行理論分析的,是偏好表達博弈的問題。兩大理論雖有聯系,卻不緊密;第三,實踐性強,但理論與實際不同步。比如國有資產管理,在復式預算構建目標中,明確提出編制包括國有資產預算在內的復式預算體系,這將極大提高我國政府公共管理水平。可實際執行中,只存在公共預算下的經常性預算和建設性預算,理論與實際相差太大。
二教學內容多學科融合的必要性
從財政學教學內容的特點上可以看出,財政學教學中出現的很多困難是由教學內容造成的,歸納起來有:第一,教學內容過于龐雜,學習負擔重。財政學教學內容是非常多的,單靠財政學的講授,很難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應通過財政學教學內容的拓展,將其他學科與財政學相結合,利用學生已獲得的其他學科的知識,來幫助理解掌握財政學知識,融會貫通,減輕財政學的教學任務。這也是通識教育的實現途徑之一,即教師在授課時不是限于講授一門課,而是將多學科知識融會貫通于所授課程[2];第二,教學內容過于枯燥,學生不易接受。雖然財政學有利于學生理解社會經濟的發展現狀和趨勢以及培養解決社會經濟問題的分析能力,但其特點也導致了講授過程易于泛泛而談。為解決這一問題,較實用的方法是進行案例教學。不過,在當前信息流通加速和手段更新的背景下,要想發揮案例教學的效果,就需要其他學科的支持,利用多學科交叉下的融合來理解特征,來對案例進行長遠且全面的分析;第三,教學內容脫離應用,學生不愿接受。基于就業壓力,學生總是從是否有利于應用能力的培養來衡量課程,只要是與考研、考公務員、考職業認證相關的課程,就是重要的課。財政學恰與上述內容存在差距,故其變成了期末考試及格即可的無用課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很差。出現這種情形的原因,一方面與當前本科教育的功利性太強有關,另一方面,脫離應用的教育也是不利于學生成人的,如脫離應用的純理論學習,可能會造成學生的軟弱無助和被動性[3]。因此,在財政學教學中,需要引入哲學、歷史學和心理學等其他學科內容,通過歷史案例、心理分析和哲學批判來加強應用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感受到這門課程的實用性,從而產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三財政學教學內容的多學科融合
教育是實現個體可塑性的重要工具,但思想的轉變是漸進的,這就需要循序漸進的教育過程。從每一個思想的起源說起,經過思想本質、內容、變化的學習,才能使學生更容易更好地吸收已有思想,整理、歸納、總結并最終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故財政學的講解應考慮從人的起源講起,經過集群到組織到國家,才出現財政,從而闡述清楚財政的本質和內容。這就要求將哲學、歷史學和心理學等學科擴充進財政學教學內容,從哲學維度分析財政本質,從歷史維度演變財政收支,從心理維度詮釋倫理關系,重建知識面寬廣、教學意義深刻的財政學教學內容。
1從哲學角度拓展財政本質內容
對經濟學的哲學本質回歸,在國外已有較多研究,不過,這只是在經濟學層面上的回歸,并沒有具體到經濟學下屬的財政學分支。至于我國,雖有關于經濟學倫理化的研究,但同樣也沒有具體到財政學科上。從多年教授財政學的實踐經驗上看,我以為從哲學角度拓展財政本質,就是圍繞財政所具有的“公共性”基本特征,沿著“信仰—權力—表達—幸福”這條線索,去尋找個體為什么會接受公共生存方式、為什么會以稅費形式將收入轉移給政府等問題的答案。因為哲學的全部出發點就是尋找答案,在尋找答案過程中引導人們對現成的一切進行批判和反思,并在這種反思中,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發展自己的人格個性[4]。所以,哲學需要與各學科的融合,其中財政與哲學的融合就是從財政的分配本質上去尋找相關答案,明確地說就是私與公的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的探尋將涉及圍繞分配所形成的各種現實復雜關系,也只有與哲學融合,才能使學生全面認識這些復雜關系。也就是說,財政與哲學的融合,對應的恰是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能使學生從私與公的分配關系中,審視并建立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成為實現個體幸福和國家安康的建設者。
2從歷史學角度拓展財政收支內容
任何正規的專業教育都應包括史的內容[5],財政學的教學也不例外,這是因為:第一,歷史是財政存在的基礎和發展的背景。每一種思想或行為都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究其原因,都與特定的歷史環境有關。世界范圍內財政的發展歷程充分表明,人類社會的財政活動,是與國家的存在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所以財政的講解若缺失了歷史脈絡,學生就很難深刻理解各種財政思想或行為所產生的原因及所要發揮的作用。第二,財政與歷史的結合有助于分析經濟增長。自1936年凱恩斯提出赤字財政后,財政就開始承擔維持經濟增長的責任,這一點在我國表現的尤為明顯。建國以來,我國財政一直具有明顯的生產性質。巧合的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在對經濟增長的理論分析中,歷史也已成為一個核心要素[6 ]。第三,財政與歷史的結合有助于理解改革。改革是社會各階層、各集團利益的重新分配,可以說,中國歷史就是一部財政改革史。從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財稅改革,到唐安史之亂后楊炎兩稅法改革,再到北宋王安石變法和明朝張居正的一條鞭法,財政收支的變化反映出了改革的本質和難度所在,即利益關系的變化。如何協調利益關系的變化,如何實現增量和存量的雙贏,不僅是歷史問題,更是財政問題。因此,應將歷史與財政結合起來,以歷史上的財政改革家為支點,沿著“商鞅—桑弘羊—楊炎—王安石—張居正”這條線索,從歷史原貌中尋找財政收支內容,從歷史變遷中了解財政收支變化。更為重要的,還要利用財稅改革的歷史經驗和規律來理解當前的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從而尋找出推動經濟增長與改革深化的財政之路。
3從心理學角度拓展財政倫理內容
“現代經濟學往往被視為獨立于心理學的,但實際上,經濟學的整個發展過程卻與心理學密切聯系在一起”[7]。自馮特開創現代心理學以來,在人性探討方面心理學依次經歷過以詹姆士為代表的本能論、以華生為代表的行為論和以馬斯洛為代表的人本論,對人的本性概括逐漸從追求最大自身利益的“本能人”過渡到在社會范疇內追求最大妥協利益的“社會化本能人”,但經濟學沒有跟上心理學的這一發展過程。或者說,經濟學分析被人為地規定在“理性人”這一層面上進行,使經濟學研究出現了個體性與社會性之間的悖論,這一悖論在財政領域體現的更為具體。以公共產品供給為例,從理性人角度出發,免費搭車和公共悲劇是必然發生的,這使公共產品的提供只能依賴于政府,個體無能為力。可實際情況是個體提供公共產品的實例是非常多的。因此,應回歸心理維度,將財政學與心理學結合起來,構建在重視社會關系、實現社會和諧的前提下發展經濟的倫理財政。其實,在財政學的教學內容中,公共選擇理論所研究的內容本就與心理學有直接關系,一個人的偏好不能產生公共決定,但公共決定卻是在每位個體的偏好匯總之后形成的。如何從分散的個體偏好匯總成公共的集體偏好,這一過程涉及個體在社會情境中的情感、思想和行為,這就屬于心理學的范疇。將財政學與心理學結合,可考慮沿著“社會化本能—群體—社會自我—社會思想—社會情感—道德與合作”這條線索,尋找減少強制、實現合作,將公共悲劇轉化為公共幸福的財政倫理之路。
參考文獻
[1]艾倫·布盧姆.美國精神的封閉[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2.
[2]上海金融學院財政系.財政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1:62-69.
[3]瑪莎·努斯鮑姆.告別功利[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45.
[4]程廣云,夏年喜.哲學教育三論[J].教學與研究,2011,(10):89-96.
[5]孫文學,齊海鵬.中國財政史教學科研研討會論文集:風云際會財政史[C].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 13-20.
[6]戴安娜·科伊爾.高尚的經濟學[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33-45.
[7]朱富強.現代經濟學中人性假設的心理學基礎及其問題[J].經濟學家,2011,(3):4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