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前言
選擇職業是人生的一大課題,更是當代大學生的一大擇業抉擇。改革大潮為大學生擇業帶來了更多的機會,也帶來了更大的挑戰,而隨著社會對大學生的篩選更加嚴格,加上金融危機給大學生就業帶來的消極影響,大學生走進大學校門時就開始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存在著多種多樣的擇業心理,影響大學生職業選擇的因素紛繁復雜。大學生就業問題是一個普遍而永久的社會問題,是社會前進與發展中的問題,是高等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必然問題[1],因此關注大學生擇業,找到影響大學生職業選擇的因素,對促進大學生順利就業無疑十分重要。本文通過對影響大學生擇業因素的調查,一方面從中了解大學生擇業的心理特點,另一方面探討高校在大學生的擇業教育方面應該進行哪些必要的改革,以幫助學校更好地開展擇業指導工作。因此,本調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已有的研究看,大學生在擇業中產生心理傾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馬忠祥從兩個方面總結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中一些觀念對大學生擇業觀的誤導:(1)社會各行業間的工作性質不同,各部門工作人員存在經濟報酬、福利待遇不同,形成社會對不同職業所形成的認識與評價。(2)用人單位對大學生有偏見[2]。在國家政策方面羅小燕認為:(1)目前社會還缺乏強有力的調控措施,全國地區人才需求難以保證。(2)地區和行業保護政策不能保證畢業生擇業的公平競爭。[3]在張道祥的調查中指出:經濟待遇高不高,是否是在大城市或發達地區工作已成為不少大學生擇業的唯一或最重要的標準[4]。在吸引人才的城市中,傳統的“三強”依然沒有改變,只是上海已取代北京成為最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其次,我國高等教育處于過渡時期,黃發友認為就業制度的轉變,高校進行大幅度擴招,就業崗位跟不上畢業生數量的快速增長和無法完全滿足畢業生的期望。[5]由于長期受傳統的“統分統配”思想的影響,學校專門從事就業指導的教師少,專門指導學生就業的機制還不完善,學校的擇業觀念還沒有完全轉變。最后,個人因素。這是大學生個體在擇業過程中產生各種積極或消極作用的特有因素。劉圣陶和尹小萍認為影響大學生擇業因素包括個人的綜合因素、擇業心理因素、求職方法等方面。[6]總之,大學生擇業的心態是復雜的,既受當今社會現實觀念的影響,又受就業政策所制約;既受現實教育指導缺失的影響,又受自身發展條件的制約。文獻中對影響大學生擇業因素的研究集中于畢業生,本文對影響大學生擇業因素的調查并不局限于畢業生,對二三年級的大學生也進行了調查,并通過對不同年級大學生在影響因素的學校維度上進行了差異性檢驗,分析其原因,并試圖找到學校在開展擇業指導工作方面的有效途徑,從而幫助大學生順利擇業就業。
二研究對象和方法
研究對象:本研究是從S大學各院系中隨機抽取兩個系,然后從兩個系的二、三、四年級分別隨機抽取一個班,再在班中隨機抽取2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20份,回收問卷120份,其中有效問卷12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100%。
研究工具:在參考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采用自編大學生擇業調查問卷,問卷主要圍繞影響大學生擇業的因素進行設計,包括六個維度:社會方面、學校方面、家庭方面、知識能力方面、動機興趣方面、職業信心方面。調查所得到的數據采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SPSS11.0進行統計處理與分析。因為每個維度中的各因素均為計數數據,故在數據分析時多采用描述統計對各因素進行描述,對于一些因被試特點不同可能存在差異的因素進行了年級、性別的差異檢驗,以探討不同特點被試的擇業心理。
三結果分析
1影響大學生擇業因素的年級差異性檢驗(結果見表1)
從表1的結果可以看出,二、三、四年級的大學生在對學校的就業指導方式和對學校擇業指導的關心程度上都存在極其顯著性差異,P值都為0.000,在對學校的就業指導方式上,二年級的40名大學生中有21人選擇了職業生涯規劃、14人選擇了職業發展咨詢;三年級的40名大學生中有13人選擇了素質拓展、16人選擇了個性發展咨詢;四年級的大學生中有19人選擇了個性發展咨詢,說明低年級的學生更關注學校對他們進行的職業生涯的規劃,而高年級的學生更希望學校開展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在對學校擇業指導的關心程度上,二年級的40名大學生中有31人認為學校的就業指導比較重要;三年級的40名大學生中有23人認為學校的就業指導比較重要;而四年級的40名大學生中有29人對學校的就業指導的關心程度表示一般。在對理想職業的信心上,二年級的40名大學生中有21人選擇了較高;三年級的40名大學生中有16人選擇了較高;四年級的40名大學生中只有7人選擇了較高;可以看出:隨著年級的增高大學生對理想職業的信心反而呈現下降的趨勢。
2影響大學生擇業因素的內部差異性檢驗(結果見表2)
從表2的結果可以看出,大學生擇業的主要目的在于解決生存問題,占了85.00%,只有2.5%的大學生選擇了擇業目的在于為他人服務,選擇為祖國貢獻的只有0.8%,有一半的大學生在選擇職業時首先考慮職業的穩定性,其中70名女生中有59名女生選擇了穩定性,經濟效益是大學生選擇職業時所要達到的重要目的,因為大學生面臨著戀愛、結婚、建立家庭這三項需要大量經濟支出的人生大事,以及成家后養育子女的大筆經濟開銷,所有這些都需要他們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而且目前獲得經濟收入的主要渠道是工資收入,因此,大學生擇業時對經濟收入考慮的較多,是可以理解的。絕大多數的大學生認為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是能力水平,人際交往能力和對社會的適應能力成為大學生擇業時最需要具備的能力。
表1影響大學生擇業因素的年級差異性檢驗
表2影響大學生擇業因素的內部差異性檢驗
四討論
1學校在大學生擇業就業教育上的改革
通過調查發現二、三、四年級的大學生對學校就業指導方式和對學校擇業指導的關心程度都存在極其顯著性差異,低年級學生更希望學校對他們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所以對學校的擇業指導比較關心,但四年級的學生普遍表示對學校擇業指導的關心程度一般,甚至有少數學生認為可有可無,這可能與大四學生沒有接受過正規的系統的擇業就業指導有關,而當前我國大學生的擇業就業指導主要表現為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的就業指導工作,主要負責為畢業生收集需求信息、聯系用人單位、組織校園招聘、進行就業管理等工作,工作對象主要為畢業班學生,但事實上,職業選擇是一個動態過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選擇”,它往往伴隨人們身心發展而不斷發展完善。
研究發現,發展規劃的明確程度對就業準備影響最大,在同等條件下就業準備越好找到的工作就越好,[7]在職業選擇與定向的整個發展過程中,可以分為幾個連續的階段,每一階段都有特定的發展任務,如果前一階段的任務沒有很好的完成,就會影響后一階段的職業發展任務。[8]美國職業管理學家薩帕(DonaldE.Super)以發展心理學和社會學對各種職業行為的分析為依據,從年齡階段分析發展的過程,提出了職業生涯發展理論。他認為,一個人進行職業生涯選擇的歷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不是靜止的,因為無論從人自身心理發展的內在規律來看,還是從社會活動的變化加速對之產生的影響來看,人的職業心理總是處于一種動態的發展過程中,因而個性與職業的匹配不可能一次完成。在20多年的跨國研究和規模研究的基礎上,薩帕將人的職業發展分成5個主要階段,每個階段又可細分為幾個時期,每個時期各有其獨特的發展任務。
因此,學校要在大學生學習的不同階段開展不同的擇業就業教育,增強擇業就業教育的有效性。在一年級時要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發現和了解自己的特性、興趣和專長,通過分析認識自己,以正確估價自己的實力,明確自己的優勢,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目標。在二年級要幫助學生接觸和了解職業市場,收集職業信息,以自我評估的結果為依據,從廣泛的興趣范疇中選出特定的職業領域。在三年級時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與自己期望的職業領域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和一些相關的招聘會,讓學生直接感受就業市場,并據此評估自己的職業選擇。四年級應該指導學生將自己的個人信息與職業實踐中所獲得的職業信息相比較,從而列出自己可能將要從事的職業,并在指導下依此做出2年、5年甚至10年規劃。同時應對學生進行就職前的培訓,指導學生學習個性化簡歷的制作,進行如何寫求職信、如何參加面試等專題訓練以及舉辦各種規模的校園招聘會等。
2大學生擇業的積極心理
大多數文獻都分析了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的心理偏差,并提出了解決對策,但對于他們在擇業過程中體現出的積極心態的研究比較少,在這次調查中發現大學生在擇業的過程中也有積極的一面,如在對“如果你是今年的大學生,你就業優先考慮”這一題的調查中,接近一半的大四學生選擇了只要有工作就行,體現了大學生“先就業后擇業”的積極心理,這是當代大學生就業擇業心理從理想趨于理智,從幻想、空想趨于現實的心理反映,在“您認為用人單位對大學生擇業最重要的要求”這一題的調查中,大多數大學生選擇了能力水平,可以看出隨著人才市場運作機制的建立和健全,用人單位選人標準日趨指向“能否勝任工作”的客觀現實,絕大多數應屆畢業生在就業擇業時都持一種“憑實力說話”,靠自身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去找到理想、中意的用人單位的良性心理,這種心理相對以往大學畢業生找工作時相信親戚朋友是一個有力的支持,社會關系與背景至關重要的情況,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在對“選擇職業時當被拒絕時你的反應”這一題中,有超過90%的大學生能在擇業失敗中迅速調整自己,恢復信心,說明在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絕大多數的大學生都能正視現實,敢于競爭,善于捕捉機遇。在對擇業最需要培養的能力的調查中,大學生都能意識到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都是當代大學生在擇業時應具備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強.大學生擇業與就業指導教程[M].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
[2]馬忠祥.新形勢下高校畢業生擇業心態的分析與思考[J].本溪冶金高等??茖W校學報,2001:72-74.
[3]羅小燕.競爭機制下大學生擇業的心理障礙及其教育和引導[J].廣東工業學院學報,1999:62-76.
[4]張道祥.澄清擇業的六個誤區[J].中國大學生擇業與就業前景報告,2002:20.
[5]黃發友.影響新形勢下大學生擇業心態的調查與分析[J].調查報告,2002:84-86.
[6]劉圣陶,尹小萍.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個人因素探[J].株洲工學院學報,2001:59-61.
[7]唐鈞.適應競爭現實,做好就業準備,關于大學生職業設計的調查報告[J].當代青年研究。
[8]盧愛新.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11.
[9]楊然.美國大學職業指導理論述評[J].外國教育研究,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