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WHO)于2001年正式發布《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1](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這是WHO分類家族中的最重要成員之一,是WHO提出的國際通用的在個體和人群水平上描述和測量健康的框架結構工具。ICF秉承的基本原則是普遍性原則(Universality)、公平性原則(Parity)、中立性原則(Neutrality)、與環境相關原則(Environmental factors)[2]。近年來關于ICF相關研究已成為特殊教育及殘疾康復領域焦點。
建國60年來,我國的特殊教育走過來了一條不尋常之路,在深入學習《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之際,以ICF原則審視中外特殊教育,必將有益于思考我國特殊教育之發展。
一普遍性原則
特殊教育要遵循普遍性原則,這是現代特殊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從14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到當代科技的迅猛發展,特殊教育實踐經歷了隔離式特殊教育———回歸主流(瀑布式教育)———融合教育階段,特殊教育發展也完成了從心理———醫學———社會學———組織學范式(Paradigm)的變遷。普遍性原則要求特殊教育必須完善教育對象的擴大和教育內涵的延伸。
1教育對象的擴大
1990年,美國修訂《所有殘疾兒童教育法》,并更名為《殘疾人教育法》(IDEA)。用individuals(個體)取代children(兒童),反映了特殊教育法律關注對象的擴大,特殊教育法律覆蓋面的延伸,從殘疾兒童擴大到涵蓋所有年齡的殘疾個體。2002年,布什總統簽署實施《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再次以法律形式確認每一個特殊兒童的教育權。從上世紀50年代至今,我國的特殊教育對象也經歷從早期盲聾啞兒童至各類殘疾兒童的過度。特殊教育對象的擴大還有一重意思,它不但要納入殘疾個體這一端,也應涵蓋某些特殊潛質和能力的對象那一端,他們也應得到適當的教育,歐美等國興起的精英教育就屬于這一現象,這類特殊教育在現代特殊教育中應該受到重視。
2教育內涵的延伸
教育的內涵極其廣泛。目前,國際上現行特殊教育和實踐基本強調功能主義。近幾年來,后現代特殊教育思潮逐漸顯現,以日益壯大的融合教育(又稱全納教育)為代表,喊出了“以人為本”的口號,強調人是一個社會的人,教育不但要使學生全面的發展,更要個性的發展,還要符合社會的發展。不可置疑,教育的內涵受到一個社會和歷史文化的制約。在我國亦然,只有符合我國國情和歷史文化傳統的教育才能被認可和執行,傳統的應試教育如今已被素質教育所取代。
3經費投入的增加
經費投入的不斷增加是普遍性原則能夠實施的保證。美國2006年將111億美元的經費預算撥款用于各州特殊教育,額度比2005年增加5800萬美元,比2001年以來用于資助殘障學生的款項增加了75 %。我國特殊教育學校教育經費由1999年的9.3億元增加到2004年的19.3億元,這說明國家對特殊教育經費投入力度逐漸增大,但在我國整個教育經費投入中,對特殊學校教育的投入比重一直偏低,平均只占整個教育經費投入的0. 37 %左右,而且投入不穩定,在各地區也不平衡,這嚴重束縛了我國特殊教育的快速發展[3]。
4法律是重要基礎
普遍性原則的貫徹,法律是重要的基礎,它具有相應社會范圍內的強制約束力,且具有較好的穩定性。美國1990年修訂的《所有殘疾兒童教育法》,以及日本的《殘疾人福利法》、《義務教育費國庫負擔法》、《學校保健法》等,這些法律保證了各類特殊兒童能夠接受到相應的教育。我國1951年在《關于學制改革的決定》中將特殊教育納入國民教育軌道,1989年《殘疾人教育條例》的頒布標志著特殊教育領域專項法規的誕生。但同國外相比,目前我國特殊教育法律,原則性表述較多,可操作性不強。結合我國實際、借鑒國外特殊教育立法經驗,加強我國特殊教育立法,任重而道遠。
二公平性原則
一個國家和地區,特殊教育的公平性是檢驗社會文明和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尺。公平性與一個國家地區的法律、經濟、文化等因素息息相關。
1法律是實現公平的基礎
在法制或法制為主的社會,雖然也存在法律實施的盲誤區,但相對人治或人治為主的社會其穩定性相對較好。1944年英國頒布的《教育法》就規定:“對未送義務教育學齡兒童入學的家長,處以10英鎊以下罰金……”;1947年日本頒布《學校教育法》也規定:“對妨礙子女接受義務教育者,處以3000日元以下的罰金。”;2004年美國《殘疾人教育促進法》確立“零拒絕”等原則,這些有利措施有力地促進特殊教育的公平。在我國,1994年國務院出臺規范特殊教育的專門法規《殘疾人教育條例》,但由于立法層次低,實踐中未能發揮其應有作用[4],特別是缺少《特殊教育法》。故吸收和借鑒國外先進的特殊教育立法經驗,適應時代和社會要求,制定和修改特殊教育相關法律已成當務之急。
2經費是實現公平的重要保證
在美國,特殊教育的經費少部分來自聯邦,大部分來自州和地方財政,前者約占8 %~10 %,后者約占90 %,其中州和地方約各占一半,在有些地區,州約占40 %,地方占25 %,還有私人捐助約占27 %。日本的特殊教育經費基本上是國家負責50 %,縣、市町村負責50 %,在1990年已達1086億日元,對特殊學生的投入力度也比普通學生大[5]。雖然我國特殊教育投入的絕對數量呈增長趨勢,但相對不足已成為制約發展的主要因素。無論是國家的財政教育經費,還是社會捐資等,都處于不理想的狀態[3]。故改變我國特殊教育投入比重低、增長慢、地區不平衡的狀況刻不容緩。
3消除歧視是實現公平的重要舉措
很難想象存在特殊教育歧視的社會里,特殊教育是公平的。特殊教育的發展歷程表明,特殊教育不斷破除傳統的受歧視地位,逐漸獲取同等待遇。從教育體制的演變來看,隔離式特殊教育———瀑布式教育———融合教育正是在體制上逐漸消除歧視的體現,未來的發展必將更趨完善。再從教育的主客體看,被教育者常常因為自身的特殊性,而飽受不公平待遇。即使是教育者,也常因其特殊教育性質而受到牽連,出現就業情緒改變甚至離職和轉行。但這種現象在社會進步的大背景下,正逐步得到改觀,比如在英國,對有身體殘疾的人除了進行教育外,更倡導消除社會的歧視[6]。在我國,特殊教育受歧視根深蒂固,短期內難有重大改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20字教育工作方針,首次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提出實現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的任務目標。現實情況是:2008年,18歲及以上殘疾人中有42. 1%從未上過學;2009年全國學齡殘疾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在學比例為69. 5%,仍有30. 5%的學齡殘疾兒童沒有條件或機會接受義務教育,而全國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為99. 4%,初中階段毛入學率99%,與此相比,特殊教育差距明顯[7]。所以,在我國特殊教育要真正做到公正,任務還相當艱巨。
三中立性原則
在不同的領域,中立性的內容相差很大。在ICF中,中立性原則原本是對ICF的表述進行要求的,其目的是便于全世界使用者能對ICF的分類進行更直接的應用。引申到特殊教育領域,要求特殊教育在規劃、發展、評估等方面也要遵循中立性原則。
1特殊教育規劃
好的教育必須要有科學的規劃,但科學的規劃必須建立在中立性的基礎上,否則規劃本身存在偏移,難以保證其正確性和持久性。在美國,為邊遠地區特殊師資培養就有各種規劃,如“為缺少特殊教育教師的農村地區實施早期干預計劃”、“把臨時教師培養成教育者計劃”、“為重度殘疾兒童整合技術計劃和為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培養教師計劃”等[8]。這些規劃從制定到實施都很客觀,很開放,很好地體現了中立性原則,故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特殊教育發展
在特殊教育的發展中,特殊教育是按照自己本身的規律在現實條件中發展的。美國特殊兒童委員會( The 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CEC) 2003年修訂的《每個特殊教育者必須知道什么———為特殊教育工作者制定的道德規范、標準和指導》[9],該標準的總體框架就是建立在中立性基礎上的,強調特殊教育事業的道德準則、整個特殊教育生涯的連貫性、學習指導標準的一致性、任職資格、專業助手的標準規范等。這對我國未來特殊教育的發展以及特殊教育教師標準的制定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3特殊教育評估
特殊教育發展過程需要不斷的科學的評價,而這些評估必須秉承中立性的原則。美國1990年《殘疾人教育法》規定:教育和其他相關機構對孩子進行評估必須獲得家長的同意,在整個評估過程中需要家長參與或進行監督。這些為特殊教育評估在中立性基礎上執行和接受監督作了明確規定,對我國特殊教育評估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四環境相關原則
在ICF中,這種環境包括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涵蓋極為廣泛,從氣候、地域到社會態度、體制、法律等。其原本意義是只有從與環境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基礎上,才能科學理解和把握功能和各種殘疾涵蓋性術語所表述的現象。在這種理念的啟示下,環境相關原則也正是特殊教育所遵循的。
1特殊教育是環境下的產物,受環境制約
特殊教育不是從來就有的,它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條件下具體環境下出現的,并且經歷了各種不同的發展階段,而成為這些不同階段的產物的原因,則是受這些不同階段各種環境制約的結果。在美國,由于特殊教育服務對象范圍逐步擴大;教育針對性逐步增強;資金支持逐步提高;相關法律逐步完善,這些環境因素為美國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和保障。目前,我國特殊教育正經歷飛速發展,這正是我國社會發展的體現,但我國特殊教育仍不發達,則是制約于我國社會的整體狀況仍不發達,所以解構制約我國特殊教育發展的關鍵還在于大力推動我國社會這個大環境的整體發展。
2特殊教育要適應環境發展
特殊教育必須適應自己的生存環境,否則其發展將會受到阻礙,最終必然導致特殊教育相關的變革,以此適應環境發展。美國1966年出臺《殘疾人教育法》,后來的實踐表明其提倡的“隔離式”特殊教育并不能適應時代環境對特殊教育發展的要求,于是1968年《協助殘障兒童早期教育法案》、1970年《發展性障礙者的服務與設置法案》、1973年《康復法案》、1975年《所有殘疾兒童教育法》等相繼誕生,這些法案否定了原先的“隔離式”教育方式,具有“融合教育”的理念,適應了時代環境要求,保障了殘障兒童教育權,推動了美國特殊教育的發展。
3特殊教育要改造環境
特殊教育的目的不但要改造特殊教育的對象,也要改造與之有關的社會環境,涵蓋特殊教育對象的教育水平、人生觀、社會觀、價值觀以及工作能力、人際交流、適應能力等范疇,也包括社會對特殊人群的態度、教育制度、福利保障、法律規章、無障礙設施等。我國特殊教育幾十年的發展,不但使大批特殊教育對象接受到教育,改善了自我,有的重返社會甚至取得巨大成功;同時我國的整個社會環境也順應特殊教育的發展,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造,包括相關社會制度、設施等。不可否認,即使是在特殊教育較為發達的美國要改造好教育對象和相關環境,其道路也十分漫長。
當美國2004年在《殘疾人教育促進法》中確立“零拒絕”、“正當程序”、“非歧視性評估”、“最少受限制的環境”、“因材施教”等原則,即為各國紛紛效仿,推動了各國特殊教育立法的迅速發展,如今看來,其與ICF基本原則是相當符合的。有比較,才有發現和思路;有比較,才有目標和動力。在檢視上述原則與中外特殊教育,對當前我國特殊教育啟發很大。雖然經過60年之大發展,但我們發現,我國的特殊教育還有漫長的路要走。希望我國的特殊教育能廣泛吸收國內外先進原則和理念,迅速發展。
參考文獻
[1]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M].日內瓦:2001.
[2 ]Towards a Common Language For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eneva:2002.
[3]龐文,尹海潔.我國特殊教育經費投入的數據分析與討論[J].中國特殊教育,2008(12):13-16.
[4]郭遜,張發軍.我國特殊教育立法進程現狀分析[J].考試周刊,2009(39下):218.
[5]樸永馨.世界教育大系———特殊教育[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258-261.
[6]Shakespeare Tom,Watson. Nicholas.The social model of disability:an outdated ideology.Research in Social Science and Disability,2002,2:9-28.
[7]程凱.把加快特殊教育改革與發展作為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任務[J].中國特殊教育,2010(8):3-5.
[8]楊兆山,王守紀.美國農村地區特殊教育師資培養遠程教育計劃[J].外國教育研究,2008,35(213):35-38.
[9] What every special educator must know:ethics,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for special educators.5thed.The 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Virginia: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