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通高校拓展訓練課程內容的現狀
(一)課程定位不明確
教育部2002年印發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確立了“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將學生身體、心理、社會適應的全面和諧發展,運動技能和參與意識的提高置于課程定位的核心位置”。而拓展訓練課程起初正是按照《綱要》的要求進行定位的,但在拓展訓練課程文化和實踐能力方面要求的還很不夠。不難看出,拓展訓練課程定位具有明顯缺陷,表現出課程定位目標的單一性。從五個領域目標來看,拓展訓練課程定位只圍繞參與運動的態度、技能和體能及其身體、心理和行為健康兩大方面,忽略了拓展訓練課程作為以學生身體活動為主的技能性教育活動,作為學生的活動性、體驗式課程方式,能為學生創造特殊的教育情境,具有促進學生的道德素質、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全面提高的功能。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課程定位普遍缺乏對于傳承體育文化的足夠關注,致使大學生體育學習動力與能力的發展局限在淺表層次。其次,盡管認識到了過程性體驗的重要性,但是缺乏過程性目標和表現性目標的明確引導,容易使拓展訓練課程學習過程生活化,只停留在最基本的生理與心理需求上。最后,目標表述普遍傾向于統一的共性要求,缺乏分層與分類的目標體系,致使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難以落到實處。
(二)課程內容沒有結合課程目標設定
普通高校拓展訓練課程內容與其他體育課程一樣,都在內容體系與課程目標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嘗試與創新。因為,從拓展訓練課程本身看它是體驗式的學習過程但并非體育加娛樂,所以拓展訓練課程在制定的時候是與五大課程目標相統一的。但是高校的拓展訓練內容實際上沒有按照課程本身進行設定。而是為了能夠開設起來這門課程,把一些不適合普通高校的學生開設的內容也相應的照搬到課程大綱里。這樣一來從整個體育課程目標來看是不能融合的,甚至會影響到課程的教學效果。而體育課程的基本目的是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健康和提高體育素養,這樣的內容設定使得拓展訓練課程就沒有起到增強體質的作用了。
(三)片面重視直接經驗,而忽視間接經驗
高校拓展訓練課程的目標,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健身知識和方法,滿足學生在校期間保持身體健康的需要。另一方面,還應充分滿足高校學生終身鍛煉的需要,向學生提供他們感興趣且可選擇的鍛煉內容,通過教學促使學生掌握個人與團隊配合的重要性,最終使高校體育完成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短期效應與長期效應之間的接軌。為了滿足學生的興趣需要,迎合“快樂體育”、“主動體育”思想,拓展訓練課程內容選擇往往是以學生的興趣與活動體驗為第一要意,而忽視了間接經驗知識與正確的運動技能的形成,這樣不僅不能很好的培養學生運動的興趣和習慣,還對學生以后自主學習和終身堅持鍛煉產生不到較好的影響。應該說,讓學生掌握一些有用的運動技能和讓學生體驗運動樂趣,都是我們所要追求的拓展訓練課程教學目標。
二普通高校拓展訓練課程內容體系的構建
(一)拓展訓練課程內容體系總體框架的構建
拓展訓練通常是指利用自然條件和自然環境,采取精心設計包括水上、野外、場地等具有挑戰性的運動內容,在使學生掌握一定遇險生存技能的同時,開發其心智,培養團隊精神。主要的目標重心在于培養學生的挑戰自我、團隊合作的心理品質,對于發展學生的體能和運動技能的作用略顯不足,普通高校體育課程目標是依據大學生自身需要出發,內容選擇是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經過合理的體教育教學和科學的體育鍛煉過程,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和提高體育素養為主要目標的課程。所以應對拓展訓練的內容做適當的調整,在重視其對培養學生體育參與興趣、心理、社會適應的優點外,近一步加強對其體能鍛煉、運動技能、競賽方面的挖掘、開發和改造。經過對拓展訓練課程內容體系框架的基本構建,新的拓展訓練課程內容應該是以綜合體能活動為導引,以心理挑戰、團隊協作為重點,以增強體質、改善合作意識、完善人格為目標的體系結構。
(二)對普通高校拓展訓練課程課堂教學內容的構建
目前普通高校拓展訓練課程的內容基本包括體育與健康知識和素質訓練內容兩方面。體育與健康知識包括對拓展訓練的起源、原理、價值和意義等的知識,與提高拓展訓練有關運動能力的知識(特別是提高上下肢、腰腹肌力量鍛煉的知識),與開展拓展訓練有關的衛生、營養和保健知識(如,體力消耗與營養、運動損傷的預防與康復等)。素質訓練內容包括室內情景訓練、戶外場地、野外和水上等項目。水上項目包括游泳、潛水、跳水、扎筏、劃艇、龍舟等;野外項目包括遠足露營、登山攀巖、長途跋涉、野外定向、傘翼滑翔、野外生存等;場地項目包括信任摔、高空單杠、高空漫步、高空速降、天梯、斷橋、沼澤、繩網以及各種個人和團體組合項目等;室內情景訓練包括組織能力、人際處理能力、協調能力、判斷能力、領導能力等管理素質培養的專題訓練項目。當然各個學校開展的項目應根據該學校具體的物質、師資等條件選擇其中的素質訓練內容。拓展訓練教學大體上可分為體育與健康知識講授、基本素質訓練和綜合素質訓練三個階段。以上三個階段的教學內容,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即先介紹體育與健康知識,然后過渡到學習基本技術、最后進行拓展訓練項目的學習和競賽,而是在相應的階段以某方面為主而己。根據拓展訓練項目本身所體現的價值和功能的特點,在體育與健康知識講授階段,可以選擇一些個人和便于室內開展的團體項目讓學生感受拓展訓練的魅力,提高學生后期學習的參與興趣,如,“巧解繩結”;在基本素質訓練階段,選擇一些溝通類、小型的團體協作項目改善運動技術學習和體能訓練的單調氛圍,提高學生的興趣:如,“信任百步行”建立團隊成員之間的信任;“快速傳球”、“信任背摔”等項目提高團隊合作精神;綜合素質訓練階段應該以基地拓展訓練項目為主,如,“繩網”、“高空單杠”、“高空漫步”、“高空速降”、“天梯”、“人工巖壁攀登”這幾個便于在學?;亻_展的項目為主,通過大量的綜合性的學習和練習,鞏固和提高拓展訓練的運動技能和技術;采用競賽方法提高實際應用能力,全面鍛煉其身心素質,達到學習拓展訓練的目的。
(三)依據拓展訓練課程內容體系對其教學目標的構建
建立課程目標是構建課程內容的前提。高校拓展訓練課程目標應以體現體育教育的多功能為出發點,以最終促進學生主體發展為歸宿。高校拓展訓練課程內容的確立是以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增進健康、提高體育素養為總體目標,促進學生的道德素質、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全面提高的同時,注重體育的理論教學和體育人文的熏陶,從而直接影響和提升高校體育教育教學質量。建立課程目標還應以學校具體情況為依據,這些具體情況包括:校情,如教學條件等物質環境及體育氛圍、校園文化背景等人文環境;生情,一方面應考慮生源背景,包括學生來源和不同學生的職業準備特點。另一方面,還應充分認識高校體育與社會環境相銜接、為終身體育打基礎這一實際需要。
(四)拓展訓練課程內容的教學安排
以增強學生體質和提高基本活動能力為根本,使每個學生在體質水平和技術水平方面都有所提高,進而掌握好一兩種鍛煉身體的手段和方法,奠定終身體育鍛煉的基礎,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強調貫徹區別對待和少而精的教學原則。一年級新生的拓展訓練課程為:休閑類運動。主要為了培養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發揮學生的特長同時在游戲當中也可維持或提高學生的基本身體素質。二年級學生的拓展訓練課程為:健身類運動。主要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初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獨立鍛煉的習慣,從而使學生在課堂中體驗運動的樂趣和成功的感覺,達到培養學生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此時教師既要重視對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同時,也要注意學生上課的態度和積極性的培養。三年級學生的拓展訓練課程為:競技類運動。主要讓學生掌握兩項或兩項以上運動技能,并能科學合理的進行鍛煉,形成鍛煉的習慣和在運動過程中能正確處置運動損傷。教師必須很好的掌握課程內容的難易程度、運動強度的大小以及專業知識等。四年級學生的拓展訓練課程為:拓展類運動。主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道德及團隊合作精神,鍛煉學生善于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增強實踐和創新能力。為學生畢業后能有很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做基礎。
高校體育教育嚴重滯后于高素質人才培養的要求,改革勢在必行,結合高校實際進行課程內容體系的構建,還必須得到實踐的驗證才能付諸于實施。普通高校體育的教育觀念、課程結構、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進行改革和創新。還要加強對教師的能力培養和學生的健康教育與引導,加強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和體育綜合素質,真正讓學生在高校教育的最后階段有所收獲,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參考文獻
[1]席艷輝.拓展訓練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與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7(8):10-11.
[2]教育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Z].1999:6.
[3]彭國強,項賢林.新中國60年體育教學指導思想的演變及思考[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3):205-208.
[4]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Z]. 2002:8.
[5]張吾龍,周惠娟.拓展訓練教學對提高普通高校學生合作能力的影響[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6(2):113-115.
[6]李國巖.從拓展運行的特點和功能談其普及和發展前景[J].山東體育科技,2005(4):48
[7]張吾龍,胡德剛.中學生實施素質拓展訓練的可行性初探[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 2005(2):112-114.
[8]于振峰.關于將拓展訓練融入體育教學的理論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