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大陸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迄今已有20余年的歷史,此間,心理健康教育從無到有,用20多年走完了西方國家100多年的歷程,并逐步規范,成績矚目,得到各界的認可。這些成就主要體現在:(1)高校咨詢的興起;(2)專業組織的建立;(3)學術刊物的涌現;(4)政府政策的支持;(5)政府資金的投入。
在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同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以下問題:(1)在教育理念上,以“矯治”為主,“發展”不夠;(2)在教育內容上,以“釋惑”“解壓”“預防”為主,開發潛能不夠;(3)在教育對象上,未面向全體大學生;(4)在教育途徑上,以課堂教學和談話為主,互動性活動不夠;(5)學科建設需要加強。
針對以上問題,作為一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筆者認為,要更好地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要立足“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原則,在教育中充分體現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如何體現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本文從五個方面展開論述。
一人性的關懷
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人,研究人的心理,是為了更好地了解人、揭示人的本性,了解人的心理發生、發展的規律,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和發展自我。從古至今,對于人性的探索一直是人們關注的話題,對人性問題的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幾種人性觀:(1)人性本善;(2)人性本惡;(3)人性不善不惡(白板說)。
心理學上的三大理論流派是基于不同的人性觀而建立的。精神分析學派,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認為人性生來就是惡的,人的心理和行為受性本能的驅動,力比多的支配;行為主義學派認為,人生來就像一塊白板,不善不惡,至于朝哪個方向發展主要受后天環境的影響;人本主義學派認為,人性是善的,人在現實中的一些惡的心理和行為主要是由于其基本需要受挫,或不良的文化、社會環境使然,只要有適當的成長和自我實現的環境與機會,充分調動人的潛能,人就能朝積極地、建設性的自我實現的方向邁進。
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培養健全的人格,更好地適應社會。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者,他們對人性的看法,將直接影響其對學生的態度,決定其對理論的選擇,影響其如何發展一套自己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人本主義的人性觀,從正面肯定了人性本善,認為人從根本上是值得信任的、有能力的、可靠的、友善的、有價值的,這種對人性的關懷,使我們看到了人的美好未來,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每一個學生都是充滿潛能的、值得信賴的,我們創造一切適宜的條件促進其解決人生發展中遇到的難題和困擾,從而不斷地成長。在這種人性觀的指導下,我們會感覺自己工作的意義和重要性,會更愿意接受每一個學生,更精神飽滿地投入工作。
二機能完善的人
就像每一粒種子,只要在適宜的土壤中都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每一個學生,只要在適宜的環境中,都會健康成長,成人成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羅杰斯認為:人有一種最基本的、統御生命活動驅動力量,即自我實現的趨勢。這種自我實現的趨勢,在生物層面上就是一切生物都具有的成長、成熟的趨勢,在心理層面上就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巨大的生存動力,推動人頑強地追求發展。人本身有一種能力,能對生活中的各種變化做出價值判斷,通過一種機體估價過程評價什么是符合自我實現趨勢的,什么是阻礙自我實現趨勢的,這種機體智慧,輔之以適宜的條件和良好的自我實現的環境,人就會不斷地成為一個“機能完善的人”。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促進學生的健全發展,就必須認識到學生身上巨大的潛能,相信學生有能力成為一個“機能完善的人。”每一個人的成長,都不是風平浪靜、一帆風順的,在其人生的旅途中,都會遇到各種挫折、挑戰、艱難險阻。學生在其發展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擾,如自我認識困擾、學習問題、人際問題等。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者,不能從開始就存有一種有色的眼睛去看待這些學生,認為他們是“問題學生、無希望的人”,其實,這些學生是最需要我們關注的。對待這些學生,我們要充分尊重、信賴他們,給予他們無條件的、人性的關懷。通過積極的交流和溝通,提供接納、理解、溫暖的環境讓其認識到他們面臨的問題,對自己的問題負責,正視問題而不是一味的逃避。人在追求自我完善的過程中總會和實際的不完善之間存在矛盾,通過開發自身潛能,調動機體的智慧,讓他們認識到問題的來龍去脈,探索自我內心最真的體驗,做出與自己機體相符的選擇,找到解決問題的最終出路。每一個學生只要在這種良好的環境中,都會不斷地成為一個“機能完善的人。”
三以學生為中心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人是自己生活的主動建構者,可以通過自己自由選擇,克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限制,去發展和完善自我。基于這種思想,人本主義心理咨詢特別強調“以人為中心”(羅杰斯為代表)。他們把這種思想也推廣于教育中,形成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促進學生的成長和學習,使之成為有獨特個性和充分發展的人,其特點是:(1)具有創造性;(2)積極向上;(3)獨立自主;(4)有選擇行為的能力和自由[1]。在教育過程中,學校開展了多形式、多層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專題講座,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的選修課,心理咨詢和治療,借助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等。不論哪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都要求教師教育學生以學生本人及學生態度為中心,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能夠發展自己潛力,尊重學生個人經驗及情感,洞察學生內心世界,予以終極關懷并真誠對待學生。在教學中,重視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充分體驗,在游戲、活動、討論、傳授中,重視學生的情感、需要和價值觀,讓他們通過這些方式,真正去自我體驗、自我選擇和自我設計,自覺地解決其發展中面臨的問題,不斷成長。
四有意義的學習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在《自由學習》(1969年)中專門探討了學習問題,認為學習是學生根據自我概念、選擇符合其潛能與價值經驗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使學生的行為、態度、個性及選擇行動的方式都發生重大變化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它需要學習者整個人(包括情感和認知)都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要求發現、獲得和掌握變化的感覺都來源于自身,是自我發起的,同時,學習者自己對學習的活動做出評價。他認為只有當學生正確地了解所學內容的用處時,學習才成為最好的、最有效的學習[2]。
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全發展和更好地適應社會,對學生個人來說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如何改變學生抱著極大的興趣參與,卻抱著失望而歸的現狀?這是因為很多學生認為學習的內容與自己關聯不緊或覺得對自己沒有意義。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我們要從學生關心、感興趣及他們認為對自身有意義有價值的學習內容出發,給予他們充分的自由和選擇,不論是講座、咨詢,還是課堂教學,都要使他們清晰地認識對自己的意義,調動學習的積極性,這樣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
五平等的師生觀
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更多的被賦予知識的傳授者,他們在三尺講臺上,向學生傳授者知識,學生坐在講臺的下面,認真地接受著知識,這種師授生學的模式,有它合理的地方,如學生可以系統地掌握某個知識等,但也限制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如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人本主義心理學給我們啟示:需要建立一種更為開放、民主、自由、平等的師生關系。在師生互動中建立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的發展。
平等的師生觀主要體現在:(1)尊重。每一個學生都是具有獨立個性的個體,都有其基本的需求、情感、價值觀等,我們要以一種接納和認可的態度,去關注他們,“非占有式的”關懷他們。(2)真誠。即做一個表里一致的人。教師和學生,都要坦誠、透明,要真實地表現自己的內心體驗。(3)共感。體驗別人的內心世界,就好像是自己的一樣。作為教師,要用心感受學生的內心世界,真正的理解他們。(4)無條件積極關注。對學生,不帶有任何條件的接納和關心。在這種平等的師生關系下,營造一種溫暖信任自由的氛圍,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促進學生的健全發展。
參考文獻
[1]廖聲立.人本主義心理學歷史淵源及其社會影響[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1(3):70-73.
[2]姬興濤,葉存春.論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人格觀及教育觀[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5):18-21.
[3]劉勇.團體咨詢治療與團體訓練[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陶勑恒.小學生心理輔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