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觀是指人們對周圍事物能否滿足個人或社會某種需要進行評判時所持的觀點,是人們關于善惡、美丑、是非、榮辱、義利等的觀點、思想、態(tài)度的總和,表現(xiàn)為人們的理想、信念和信仰。
大學生是國家未來建設的主力軍,他們的價值觀與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息息相關。黨和國家歷來重視對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在教社政[2005]5號文中規(guī)定,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指導思想是“立足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當前,各種思想相互激蕩,社會價值取向日益多樣性,大學生的價值觀也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特點。政治價值觀不堅定,價值目標功利化、世俗化在一部分學生中不同程地存在著,這影響了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對國家的長治久安和長遠發(fā)展也會產(chǎn)生不利影響。因此,在新形勢下,如何加強對進行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課題之一。
一在“綱要”課中進行價值觀教育的實踐
“綱要”課的教學內(nèi)容涉及自1840年以來170年的歷史,這段歷史涉及許多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有大量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的素材。因此,充分利用“綱要”課的特點,在教學中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既有現(xiàn)實性,也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能提升“綱要”課的教學效果。在“綱要”課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幾種方法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
第一,用歷史人物的價值觀對學生進行教育。每個人的行動都以其價值觀為指引,不同的歷史人物由于其價值觀不同,在面臨相同的問題時會選擇不同的應對方式,從而對個人和社會發(fā)展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在教學中,通過分析歷史人物價值觀的不同而造成對個人和社會發(fā)展的不同影響,使學生深切感受到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重要性。在講授洋務運動的時候,我就采用這種方法,學生受到了很大啟發(fā),教學效果很好。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面臨“數(shù)千年未有之變局”,遇到“數(shù)千年未有之強敵”,[1]采取什么樣的措施和手段來應對,成為擺在中國人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李鴻章、嚴復、倭仁他們?nèi)擞捎诰哂胁煌膬r值觀,提出了不同的解決辦法,從而對中國歷史進程產(chǎn)生了不同的影響。李鴻章認為,中國和西方實力相差懸殊,尤其是軍事實力差距更大,“中國向用之弓矛、小槍、土炮,不敵彼后門進子來福槍炮,向用之帆篷舟楫、艇船、炮劃,不敵彼輪機兵船,是以受制于西人。”[2]為此,中國應該學習西方,通過變法實現(xiàn)自強,否則將面臨更大的危險。“中國以后若不稍變成法,徒恃筆舌與人爭,正恐長受欺侮。”[3]為此,他投身于洋務運動,并成為其領袖人物。洋務運動是中國工業(yè)化的開端,對中國社會未來的發(fā)展具有重大影響,因此,李鴻章被譽為清末最有眼光的政治人物。倭仁作為那個時代的理學家和帝師,頑固而保守,仍然沉浸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中,認為中國封建倫理綱常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因此,反對洋務運動,認為洋務運動是“以夷變夏”,提出“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主張“以忠信為甲胄,禮義為干櫓”,[4]抵御列強入侵。這種應對局勢的策略不僅不能抵御外侮,而且只能加大中國和西方的差距,使中國長期處于被動挨打局面。因此,倭仁的主張不僅受到洋務派的反駁,而且也為慈禧太后所摒棄。嚴復作為留洋歸國者,受西方文化影響較深,他參與了洋務運動,主張在中國變法,主張實行民權,認為要使中國走向強大,關鍵在于國民素質的提高。在譯著《原富》里他加上了這樣的按語:“吾未見其民之不自由者,而國可以自由也;其民之無權者,其國之可以有權也。”[5]嚴復的思想及其著作,對中國文化啟蒙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比較上述三人觀念、做法和影響的不同時,由教師提供相關資料,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他們之所以選擇了不同的方法和路徑應對時局,最根本的一點就是他們具有不同的價值觀,對時局有不同的認識和判斷。學生自然而然地認識到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重要性。
第二,加強研究性教學,在研究中內(nèi)化學生的理論信仰和價值觀。研究性教學是當前正在大力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從價值觀的教育角度來講,這種方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有利于學生從內(nèi)心接受相關理論,并轉化為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為了讓學生懂得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在學習辛亥革命時,我采用了研究性教學,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研究由自己得出結論。我要求學生探究的問題是“假如沒有袁世凱,辛亥革命是否會成功?”在學習辛亥革命前一周,我把這個問題布置給學生,要求學生查閱資料論證這個問題,并寫成小論文,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從學生論證的結果來看,學生基本持有這樣的觀點:即使沒有袁世凱,革命也不會成功。首先,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須有明確可行的指導思想,有堅強的領導力量,有實現(xiàn)目標的物質基礎,這些都是辛亥革命所不具備的。從指導思想上來說,在革命派內(nèi)部對“三民主義”的理解沒有達成共識,更缺乏明確的實現(xiàn)目標的具體路徑和方法;從領導力量來看,同盟會缺乏嚴密的組織和統(tǒng)一的領導;在物質方面,革命派沒有自己的武裝,沒有財政來源;在群眾基礎方面,廣大民眾沒有參入。因此,辛亥革命勝利的主客觀條件并不成熟,其失敗是必然的。根本的原因是中國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發(fā)展不充分。通過探究,學生自己得出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的結論,這就為后面接受三個選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通過研究性教學,既鍛煉了學生研究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唯物史觀教育,有利于學生對“三個選擇”的認同。
第三,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增強學生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能力。教育家陶行知曾經(jīng)說過:“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綱要”課社會實踐要緊緊圍繞革命和建設兩個主題,充分利用學生家鄉(xiāng)和學校所在地的資源展開。德州學院“綱要”課教學評價把理論學習和實踐結合起來,要求學生必須參加社會實踐。2010年,我要求所教學生利用節(jié)假日進行社會調查,可以就家鄉(xiāng)最近十年建設所取得的成就、老家革命斗爭故事、家鄉(xiāng)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狀況及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措施等方面進行調查,寫一份調查報告。因為是學生自己的家鄉(xiāng),感情深且比較熟悉,學生比較有熱情。在調查中,學生了解了家鄉(xiāng)的革命斗爭的歷程,對曾經(jīng)的革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對家鄉(xiāng)發(fā)生的巨大變化感到高興,對存在的問題感到擔憂,對該如何解決問題有了初步的思考,用歷史事實和現(xiàn)實成就傳播“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的觀念,學生容易從情感上接受。只有在情感上接受了,才能進一步將價值觀內(nèi)化并指導實踐,養(yǎng)成相應的思想道德品質。
二價值觀教育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第一,要以引導為主,避免一味灌輸。價值觀的形成有其自身規(guī)律,既是主流社會自覺建構社會規(guī)范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個人對生活體驗和生活閱歷自發(fā)思考的過程,一味地灌輸,在大學生獨立意識日益強烈的今天效果不好,甚至容易引起學生逆反心理,適得其反。由于各種原因,當前我國還存在著貪污腐敗現(xiàn)象,不合理不公正的社會現(xiàn)象也大量存在,甚至有的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曾經(jīng)遭受過不良社會風氣的傷害,如果我們主要采用灌輸?shù)氖侄危粌H不能幫助學生懂得“三個選擇”,反而可能由于學生的逆反心理而走向反面。因此,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從學生關心的問題出發(fā),通過理性分析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當前社會現(xiàn)實,認同至少不反對課程要求他們樹立的觀念。
第二,要允許價值觀多樣化存在,引導共同價值觀的形成。多元文化已經(jīng)是社會文化的一大特點,因此價值觀多樣化不可避免。也只有保持個體個性化特點,才能形成生動活潑的社會局面,推動社會持續(xù)發(fā)展。但是如果一個社會只有個性化、多樣化的價值觀而沒有共同價值觀,就難以形成凝聚社會的力量,也不能集中精力解決最重要的問題。“史綱”課教學中,要在尊重價值觀多樣化的同時,引導學生形成共同價值觀,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如在對上述洋務運動時期歷史人物的學習中,我們看到每一個人的價值觀是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案也相去甚遠,但是每一個人解決問題的出發(fā)點都是相同的,那就是愛國,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在“史綱”課教學中,價值觀教育要實現(xiàn)尊重多樣性與倡導價值共識的統(tǒng)一,在尊重多樣性的基礎上構建大學生主流價值觀。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該在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中共同探討與學生密切相關的理論問題和現(xiàn)實問題,解決學生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疑惑,只有這樣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課程,真正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和主渠道的作用。在“綱要”課教學中把歷史教學和政治理論教學、愛國主義教育和價值觀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對于提高“綱要”課教學的理論性和現(xiàn)實性、思想性和有效性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李鴻章.復王補帆中丞(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10)[M].
[2]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19[M].
[3]復孫竹堂觀察(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13)[M].
[4]寶鋆.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卷48[M].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10-12.
[5]辜鴻銘.辜鴻銘文集(上) [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