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了巨大貢獻,促進了高校輔導員隊伍的建設與發展。通過對選取的新中國成立以來有關高校輔導員制度建設的25個樣本文件進行解析表明: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建設是至上而下的理性建構,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在朝著職業化與專業化目標前進的同時,仍需不斷完善。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黨對高校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績,保證了社會主義大學的辦學方向,為黨和國家培養了大批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合格的接班人。高校輔導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為黨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了巨大貢獻,高校輔導員制度對于高校輔導員的發展起到了保證作用。政策文件以及與政策相關的文本反映了政府政策的行為,是記述政策意圖和政策過程最為有效的客觀憑證。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變遷是由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反映出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而言,采用文本分析法分析高校輔導員制度的本質及相關發展趨勢是可行的。
一樣本的選擇情況
在研究的對象上,本研究以新中國成立以來有關的高校輔導員制度的政策文本為研究對象,獲取方法主要是通過對CNKI、讀秀輸入檢索條件為“題名”,檢索詞“高校輔導員制度并且歷史發展”進行模糊檢索,對于研究文章中出現的有關高校輔導員制度的文本進行回溯檢索,主要通過查閱何東昌《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1949-1975,1976-1990,1991-1997)和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獻選編(1978-2008)》來準確定位。
在查閱何東昌《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1949-1975,1976-1990,1991-1997)時,首先在附錄一中的十類分類檢索中選取總類和高等教育兩類。在總類中主要檢索綜合、教育事業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三類,在高等教育中主要檢索綜合、領導體制與辦學體制、思想治教教育、教職工隊伍建設四類。同時,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主編的《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獻選編(1978-2008)》進行逐篇排查的方式進行檢索。共選取樣本25份作為研究對象。
二樣本的基本情況
從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相關文件下發的單位來看:中共中央下發的文件有5份,國家教委、教育部下發的有17份,中宣部和教育部聯合下發的文件有1份,中組部、中宣部與教育部聯合下發的文件有1份,教育部與團中央聯合下發的文件有1份。如表1:
從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相關文件下發的不同時期看:1949-1965共下發8份;1966-1977共下發0份;1978-現在共下發17份。如表2:
表1:
表2:
表3:
從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相關文件下發的類型看:主要有指示、工作條例、意見、報告、通知、規定、決定七種形式。為了歸納統計的方便,我把國家教委1995年出臺的關于《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試行)》歸為“其他”。如表3:
三樣本呈現的主要特點
(一)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建設是至上而下的理性建構
通過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的相關文件進行分析,不難看出:我國的高校輔導員制度建設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在國外,許多學生事務管理的制度是由相關的協會或行業組織來頒布實現的。而在中國,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相關政策的頒布是通過中共中央,教育部等相關職能部門來實現的(可以從表一看出)。這充分說明,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建設是一種在實施過程中,不斷改進,至上而下的理性建構。
在選取的25個樣本中,中共中央下發的文件有5份,國家教委、教育部下發的有17份,中宣部和教育部聯合下發的文件有1份,中組部、中宣部與教育部聯合下發的文件有1份,教育部與團中央聯合下發的文件有1份(如表一所示)。而且在中共中央下發的文件中,1961年9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討論并批準的《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簡稱“高校六十條”)中,第五十條明確提出:“為了加強政治思想工作,在一、二年級設政治輔導員或者班主任……要逐步培養和配備一批專職的政治輔導員。”第一次正式提出要在高校設“政治輔導員”,尤其是“專職的”政治輔導員。在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頒發的《關于改進和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決定》中,提出:“高等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應由精干的專職人員與較多的兼職人員組成”。在1993年8月13日,中共中央頒布了《關于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和1994年8月31日,《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見》中,多次強調輔導員的素質提升、培訓進修、待遇提高等問題。在2004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更是對輔導員的地位與作用、角色與職責等進行了重點強調,“輔導員、班主任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增強社會責任感,成為大學生建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要采取有力措施,著力建設一支高水平的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在黨和國家的正式文件中對高校輔導員的設立、培訓、待遇、地位與作用、角色與職責提出明確要求,充分顯示了黨和國家對高校輔導員制度建設的高度重視。
(二)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建設具有明顯的階段性
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也隨之不斷發展,并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一是從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相關文件下發的時段看,1949-1965共下發8份;1966-1977共下發0份;1978-現在共下發17份(如表二所示);二是對所發文件作進一步分析,主要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1949到1965年的確立階段。隨著新中國的建立以及對高等教育的改造,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開始逐步確立。主要體現在1951年政務院批準教育部《關于全國工學院調整方案的報告》和1952年教育部《關于在高等學校有重點地試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以及196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討論并批準的《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簡稱“高校六十條”)和1965年《關于政治輔導員工作條例》四個文件中。在《關于全國工學院調整方案的報告》中,提出了有準備的“試行政治輔導員制度”的規定。在《關于在高等學校有重點地試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中,提出了“在高等學校重點試行政治工作制度,設立政治輔導處并配備政治輔導員。”并對輔導員的職責作了規定。在“高教六十條”中,第一次以中共中央級的文件提出“要逐步培養和配備一批專職的政治輔導員”。在《關于政治輔導員工作條例》中,對高校政治輔導員的地位、作用、工作性質、任務、待遇等進行了明確界定。《條例》的頒布實施,標志著高校政治輔導員制度的確立。
第二,1966年到1976年的破壞階段。十年“文化大革命”使我國輔導員制度的建設遭到嚴重破壞。在這十年期間,黨和國家不僅沒有出臺一份有關高校輔導員制度建設方面的文件,而且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操縱下,執行了極左的路線。大肆批判《高教六十條》,炮制反動的“兩個估計”,鼓吹“停課鬧革命”,“踢開黨委鬧革命”。政治工作隊伍被“工宣隊”、“軍宣隊”所取代,大批高校政工干部包括政治輔導員被誣陷,被下放改造,身心遭到嚴重摧殘。盡管文革后期出現了工農兵上大學,也有政治輔導員,但總體而言,十年之中,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不僅沒有發展,而且破壞嚴重。
第三,1977年到1989年的恢復階段。在這一時期,黨和國家出臺了系列文件以恢復高校優良的思想政治教育傳統和我國已經確立的高校輔導員制度。如:1980年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規定各校要根據具體情況建立政治輔導員制度或班主任制度。1981年的《高等學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暫行規定》要求:“在第一線上從事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輔導員,可按一百二十名左右的學生配備一名。”1984年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的意見》,對這支隊伍的政治素質和知識水平的基本要求、來源和發展方向、培訓以及待遇等方面做出了詳細的規定。1986年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決定》《選拔品學兼優的應屆畢業生充實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通知》《關于在高等學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職人員中聘任教師職務的實施意見(試行)》三個文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來源,職稱評定等方面做了相關的規定。1987年的《關于改進和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決定》再次強調專兼職的組成以及在每個班級配備兼職的班主任、導師或輔導員。
第四,1990年到現在的發展階段。對這一時期黨和國家出臺的相關文件進行梳理,重在對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建設進行專業化與職業化方面的引導。如:1990年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專職思想政治工作者正規培訓的通知》提出要為他們提供學習和鍛煉的機會,培養一批年輕的思想政治教育專家。1995年的《中國高等學校德育大綱》提出:“學校應當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努力培養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的專家和教授”。2000年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努力建設一支具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政治堅定、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的高素質隊伍。2004年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提出:“實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人才培養工程,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養基地。選拔推薦一批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進一步深造,攻讀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專業的碩士、博士學位,學成后專職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專職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提法實際上正式提出了輔導員職業化的問題。2005年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首次提出了:“要統籌規劃專職輔導員的發展,鼓勵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讀相關學位和業務進修,長期從事輔導員工作,向職業化、專家化方向發展”。2006年的《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對輔導員的要求與職責、配備與選聘、培養與發展、考核與管理做出了明確的要求,為輔導員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發展奠定了組織、制度、政策和條件保證,也使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豐富、發展和提升到了新的水平。
(三)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建設的目標是職業化和專業化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建設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盡管中間出現了一些問題,但總體而言,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建設取向職業化和專業化的目標是清晰的。
一是從輔導員的角色職能看,經歷了從政治輔導員到輔導員,從政治工作干部到政治工作干部和教師的轉變。1952年,教育部《關于在高等學校有重點地試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對輔導員的角色與職能初步界定為:政治輔導員,其職能為思想政治教育,具體的職責是“主持政治學習和思想改造工作”。后來的相關文件對輔導員的角色和職能的規定基本上都是圍繞此展開。直到1987年《關于改進和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決定》頒布。《決定》指出:“高等學校的每個班級均應配備兼職的班主任、導師或輔導員”,第一次由“政治輔導員”的稱謂改為“輔導員”。同時,文件還指出:“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專職人員,是教師隊伍的一部分,應列入教師編制,實行教師職務聘任制。”這在中共中央的文件中,明確了專職輔導員教師的身份。以后的相關文件也是圍繞這一主題不斷完善。2006年《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第三條更是對其角色和職能作了明確規定,“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輔導員應當努力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
二是從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的發展模式看,從專職到專兼職結合再到建設一支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輔導員隊伍建設目標的發展模式。如,1951年在《關于全國工學院調整方案的報告》中提出“設立專人擔任各級政治輔導員”。1961年“高教六十條”指出“要逐步培養和配備一批專職的政治輔導員”。1978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指出“政治輔導員都要既做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又要堅持業務學習,有條件的要堅持半脫產,擔任一部分教學任務。政治輔導員可以適當輪換”。1981年《高等學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暫行規定》指出“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有一支又紅又專、專職與兼職相結合的隊伍”。2005年《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指出“鼓勵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讀相關學位和業務進修,長期從事輔導員工作,向職業化、專家化方向發展”。
(四)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建設仍需不斷完善
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建設雖然取向明確,但僅從文本分析而言,仍有諸多不足。一是從下發文件的類型看(如表三),決定、規定、工作條例這類剛性文件只有8份,決定、規定各占2份,工作條例4份,其中,工作條例又有2份是加了試行和草案字樣。而意見、通知等柔性文件有17份。二是從目前認為高校輔導員制度最完善的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內容看,文件中有許多柔性規定。如:使用了“應當把……”、“應當堅持……”、應結合……”、“應成立……”、“應納入……”、“應當……”、“應當建立……”等應然性規定,“可以根據……”、“可按……”等建議性政策也有多處。這也充分說明,當前我國的輔導員制度還在不斷的探索和完善中,還有許多改進之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從變遷與趨勢的角度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建設的政策文件進行了解析,無疑對新政策出臺具有重要的借鑒與指導意義,有助于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從而提高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感。
參考文獻
[1]李綱等.公共政策內容分析方法:理論與應用[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
[2]杜向民,黎開誼.嬗變與開新:高校輔導員制度發展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3]何東昌.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1949-1975,1976-1990,1991-1997)[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4]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獻選編(1978-2008)[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8.
[5]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貫徹《規定》落實政策切實把輔導員隊伍建設好[J].中國高等教育,2006(17).
[6]程桂君.馬克思主義制度學視角下的中國高校輔導員管理制度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
[7]莊波.新中國成立以來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歷史演進與啟示[D].山東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