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作為高校的一個特殊群體,已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和重視。當前我國高校逐步形成了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助學、困難補助、學費減免等多種方式并舉的資助體系。在該體系中,僅有國家助學貸款和勤工助學屬于有償資助,其他均為無償資助。在這種資助模式的影響下,不少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出現了“等、靠、要”思想,出現了感恩、自立、自強意識缺乏等傾向,極大地影響了高校資助體系作用發揮的有效性,也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自身的健康成長產生巨大的負面作用。
一無償資助的弊端
相對于有償資助,無償資助在資助體系中所占的比例較大,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弊端。
第一,無償資助使國家、政府和學校投入不斷增大。無償資助的贈予性特征,使投入資金單向流入,不能循環,無法回收周轉使用,這樣就需要國家、政府和學校不斷投入大量資金,以保證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水平不至于降低。但同時也造成國家、政府和學校背負越來越沉重的經濟負擔。
第二,無償資助有悖教育公平原則。高等教育是非義務教育,學生承擔相應的教育成本是其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能支付學習經費時,政府有必要給予一定的幫助,然而高校的經費,無論是國家撥款還是學生繳納的學費,都是用來為全體學生服務的,每個學生對學校的經費都享有平等的權利。同時,政府的資助并不是天經地義的,因為每一名貧困大學生都是一個健全的人,具有一定的勞動能力和知識存量,從某種角度看不應提倡無償的資助方式。
第三,無償資助容易使學生產生懶惰依賴心理。國家助學金、學費減免操作簡便,只要是學校認定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符合成績要求并提出申請,一般均可以獲得國家或學校給予的數額不等的資助。這一類受到資助學生不用歸還。因此,一些困難學生漸漸對無償資助產生了依賴心理,不要白不要,認為得到政府和學校的補助是應該的,甚至故意不交學費等著學校給予資助。這樣容易讓學生養成不勞而獲的思想,心理上形成了“等、靠、要”的心態,不利于培養學生自強自立精神,也不利于國家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
二有償資助是資助制度發展的總體趨勢
國外大學生資助制度發展的總體趨勢是從無償資助向有償資助轉變。美國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實現了大學生貸款人數占各類學生總數的60%以上。助學金制度和減免學費制度正在淡出資助體系,獎學金制度和助學貸款制度正在成為國外普遍采用的資助制度。
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要求各高校要走出以往單純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經濟資助的誤區,在給他們經濟資助,努力使其公平享有受教育機會的同時,更要注重變資助為主的資助模式為資助與育人相結合的資助模式。因此,在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變無償資助為有償資助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模式。有償資助顧名思義是受資助人在享受資助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相應的義務。該義務可以是助后還款,如國家助學貸款;也可以是完成相應的志愿服務時間或指定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勤工助學等。
有償資助的核心思想是權利和義務的對等,它不僅反映了高等教育現時代的價值取向,還折射出高等教育資助理念與時俱進的發展方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權利與義務的對等,既是按勞分配要堅持的原則,也是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所必須堅持的原則。雖然接受國家和社會的資助是每個貧困大學生應該享受的基本權利之一,正如勞動者只有履行了勞動的義務之后才有享受社會保障的權利一樣,接受資助的權利主體只有履行了相應的義務,才能取得權利主體的地位。[1]
三有償資助在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的實踐
有研究表明[2],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有一種強烈的自主意識,例如在對資助方式的認可上,他們傾向于獎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和勤工助學,而不是無償資助的助學金、困難補助等;他們更愿意主動申請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助學和隱性資助等有償式的資助。這些調查結果顯示出,當前貧困生有一種強烈的愿望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現狀,體現自身的價值。因此,降低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普遍贈予,而加大有償性資助,是順應時代的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完成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有效資助模式。
1加大勤工助學力度,探索勤工助學外延性發展的路徑
勤工助學作為資助育人體系中的重要內容,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一個機會,鼓勵和幫助他們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獲得報酬。在經濟上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培養學生自立、自強意識,克服依賴心理,并在勞動實踐中增長知識、增長才干、提高能力,鍛煉就業需要的各種技能和品德。勤工助學是非常典型的有償資助模式,它把“輸血”型助學變為“造血”型助學,在培養學生自強自立精神,教育學生學會感恩、學會回報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3]在很多發達國家,“契約性”的社會服務是實施勤工助學方案的一種相當普遍的方式。比如美國政府發起的“社會服務計劃”,是由政府與學生簽訂服務契約,學生要獲得資助必須從事為中小學生當暑期的數學和語文教師、為青少年提供咨詢輔導等工作。
我國高校勤工助學的現實顯示,與其他資助方式相比,其受助人數和受助金額比例偏小。其主要原因:一是校內勤工助學崗位少、報酬低;二是勤工助學與學習時間存在一定沖突,在比較繁重的學業環境下,學生可做兼職的時間不多。為此,勤工助學外延發展需要解決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拓展等問題。高校可以利用自身影響力,在擴大和密切與用人單位的聯系、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中,共同創造條件,方便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打工,拓展勤工助學社會崗位,組織學生在寒暑假走進企業生產實習,邊提高專業知識邊增加實踐經驗,縮短社會適應期,提高就業能力,以實現學生、高校與用人單位的三贏[4]。例如我校物聯網工程學院,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拓展校外勤工助學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學院暑期組織高年級受助學生走進相關企業進行生產實習。不僅為學生解決了暑期工作的問題,而且為學生提供了全面了解企業生產管理運營過程的機會。從一份份感恩學院、感謝企業的心得體會中可以看到學生能力和品格的提高。
2成立資助服務中心,組建各類志愿服務團隊,為學生提供平臺
學生資助服務中心隸屬于學生會,是學院資助工作的主要負責部門,對全院的資助志愿服務工作進行統籌管理。各類志愿服務團隊是接受國家、社會、學校無償資助的學生組成的學生團體,接受資助服務中心統一管理。它的宗旨是“感恩社會、服務社會、回報社會”。其目的是增強大學生感恩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凡是受到國家、社會、學校無償資助的同學必須承諾完成規定時間的社會志愿服務活動,以實際行動回報社會。
以我校物聯網工程學院為例,獲獎受助學生按類別組建了“國家獎學金先進事跡報告團”、“國家勵志獎學金幫扶小組”、“國家助學金志愿服務隊”、“資助義務工作團”,在資助服務中心統一管理下,開展各項志愿服務類活動。“國家獎學金先進事跡報告團”工作內容主要是宣傳獲獎同學先進事跡,與新生轉型教育、本碩博論壇等系列活動相融合,舉辦系列報告會,展示國獎獲獎同學風采,介紹他們的學習經驗。“國家勵志獎學金幫扶小組”工作內容主要是通過朋輩輔導,讓勵志獎學金獲獎同學與學習困難的同學自愿結對,與黨員“1+1+1”活動和“學業輔導員”制度相結合,幫助學困生提高學習成績。“國家助學金志愿服務隊”工作內容主要是協助學院或其他相關部門進行社會志愿服務工作。“資助義務工作團”是除國家獎學金、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外,獲得其他資助金的同學必須參加的團隊。凡申請各類資助金的同學必須按要求做滿相應義務勞動工時。這些義務勞動可以是學院指定的,也可以是自己申請的。以上團隊全部由資助服務中心統一管理,每次活動派專人記錄考核備案,每學期小結,一個學年做一次總結評定,評定結果作為下一學年各類資助金評定的參考。通過這些團隊工作,將受助學生的感恩之心充分喚醒,更增加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回報意識。
3建立愛心基金,保證無償資助金的循環性和持續性
愛心基金是各高校踐行資助與育人相結合的一種創新模式,是由大學生個體和學生工作者共同組成的一種互助性公益組織,秉持“取之于生,用之于生”的原則,努力為經濟困難學生解決各種實際問題。例如寶雞文理學院在貧困生獲得無償資助時,監督其簽訂承諾意向書,承諾其完成學業走向穩定的工作崗位后,向學校捐贈愛心款,數量不低于其曾經在校獲得的無償資助金。這筆愛心基金不僅減輕了學校的資助壓力,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無償資助金額的循環性和持續性,也使一些學生克服了依賴心理。盡管這個基金的資金來源靠學生自覺性、誠信感恩的情懷,可能會遇到學生不能踐行的困境,但未嘗不是一種解決無償到有償的探索。又如,燕山大學“希望基金會”,學生可自愿加入成為會員,有向基金會借款的權利。每學期會員必須儲蓄一次,數額不等,下限20元,畢業時一次性返還。基金會由輔導員專人負責,監控資金的周轉,以保證基金的正常回收和最大限度地流通。當會員特別是貧困生遇到生活困難或遇到突發事件時,都可以向基金會借款,以解燃眉之急。借款學生可通過勤工助學等方式還清借款,一般每個學期清算一次,遇有特殊情況基金會可視其情況準許其延期還款或適當減免。除此之外,會員們每學期還組織參與許多公益活動,用感恩的心態服務社會、奉獻社會,不僅使受助對象感受到了溫暖,也感染了周圍的廣大師生,使更多人理解、支持并參與其中。資金來源除學生儲蓄款外,師生和社會捐款、各項有組織的勞動創收也是基金會的重要資金來源。[5]
通過以上實踐,在資助過程中把經濟資助、能力鍛煉與責任意識、誠信教育、感恩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緊密結合起來,變無償性資助為有償性資助,使救濟性資助成開發性、扶持性、循環性資助,全面推動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成長和全面發展。
總之,如何更好地解決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與育人問題,不僅關系到貧困生個人的成長與成才,而且關系到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和社會穩定。高校資助教育工作必須以學生為本,順應資助制度發展的總體趨勢,不斷研究新的工作措施和方法,切實做好貧困生資助育人工作,努力推動我國高校家庭困難學生資助管理工作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海英,邱偉青,等.完善高校資助育人模式初探[J].新西部,2009(16):182-183.
[2]陳潔,賈平,等.高等學校貧困生資助模式新探[J].高等農業教育,2009(9):74-77.
[3]趙艷,唐曉育.地方高校困難學生資助工作走向研究[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115-116.
[4]王意明,李世光.我國高等教育助學體系定位問題研究[J].遼寧教育研究,2007(3):5-7.
[5]郭沛,嚴冰,等.“希望基金會”:高校幫困育人新模式探索[J].河南教育(中旬),2008(8):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