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漢語專業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外語水平,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學生畢業時,其外語水平常常無法滿足工作需要。因此,通過對外語類課程的考試方式進行改革,以期對教學能有較大促進。
對外漢語專業要求畢業生具有扎實的漢語和英語基礎,對中國文化、外國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較全面的了解,能夠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及相關工作。由此可見,該專業的畢業生要有較高的外語(尤其是英語)水平,才能適應今后的工作。大多數學校通過比對英語專業課程為對外漢語專業開設英語精讀、英語聽力、英語口語等課程,以期達到提高學生英語水平的目的。同時,學校還會根據實際情況為本專業學生開設第二外語課程。通過幾年的教學我們發現,大多數學生通過進行這種學習之后,英語水平的確普遍要比其他專業(不包含英語專業)的同學高。但是,在對已經畢業的和正在實習的同學進行調查后我們發現,當他們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使用英語時,還是常常感到力不從心。在諸多的原因中,沒有有效的評價方式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對外語類課程考試進行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考試存在的問題
(一)考試方式單一
從目前的考試方式來看,對外漢語專業外語類考試與其它考試區別不大。首先,我們以精讀考試為例。對外漢語專業英語精讀考試與傳統的英語考試方式相似,采取閉卷、筆試的形式,考試題型以詞匯和語法、用正確形式選詞填空、完形填空、閱讀理解、翻譯、寫作等題型為主。其中,客觀性試題與主觀性試題的比例約為7∶3,課外試題與課內試題的比例約為8∶2。這是英語考試一貫采取的考試方式,偏重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但是,這種考試方式卻存在一定的弊端。考試的題型流于標準化,學生過多的注重答題技巧,成了選擇高手,但是真正的英語水平卻與他們的期末考試分數不相符。“語言測試的目的是根據被試的考試分數對其語言能力作出判斷。”[1]但是,依照現在的這種筆試閉卷、以課外客觀題為主的考試方式,教師是無法根據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對其語言能力做出判斷的,這種單一的考試方式,遏制了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無法真正檢測出學生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不能全面、公正地衡量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
(二)考試內容不當
由于注重對應用能力的培養,外語考試的傳統一直是強調語法、側重閱讀的,所以外語期末試卷中的詞匯和語法、完形填空、閱讀理解、翻譯、寫作等題型的考試內容一般是與本學期的教學內容沒有太大關系的。那么,在這種考試內容的導向下,學生就不會抱著嚴肅的態度來對待平時的學習內容,因為在期末考試中是很難見到它們的身影的。英語是一種技能,對大學生來說,他們所需要的基礎知識在高中階段就已經全部學完了,大學的課程只是起到了鞏固并提高的作用。對于一些基礎非常好的同學來說,就算平時不努力,在考試時一樣可以比平時很努力但是基礎較差的同學得到更高的分數。這種不公平性不僅打擊了那些基礎差的同學,也助長了基礎好的同學的懈怠心理。
考試對教學是應具有導向性功能的,教師應當從考試中了解到學生對本學期知識的掌握情況,但是以現在的英語考試來講,教師只能從考試中了解到學生做英語題的水平,很難全方位的了解學生對本學期知識的掌握情況。那么教師就無法通過分析考試,總結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方法,總結教學經驗。這樣的考試是沒有真正起到促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質量改進的功效,是不成功的考試。
對外漢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方向以對外漢語教師為主,因此,對外漢語專業英語類課程的教學內容除了英語基礎知識教學之外,還應包含針對該專業學生所設計的對外漢語教學知識和中國文化知識等方面的英語教學,在對已經畢業任教和正在進行實習的對外漢語專業的同學進行的走訪調查中發現,這部分知識,對他們的教學工作來說至關重要。但是,由于考試方式和題型設置等方面的限制,這部分教學內容無法在考試中體現出來,教學情況得不到有效反饋。
同時,第二外語也面臨同樣的窘境。通常情況下,學校一般會安排兩個學期的第二外語課程。由于學習時間短,第二外語課程往往只教授簡單的基礎知識就敷衍了事。可對于學生們來說,往往就是這不起眼的第二外語,在他們的擇業、就業甚至今后的工作中起到了意外的關鍵性作用。因為大部分學生都受到了10年甚至10多年的英語教育,雖然精通者少,但水平一般者卻占了絕大多數。那么,取勝的關鍵就在于第二外語。所以,為了使學生更加具有競爭力,我們現在常用的這種平淡無奇,僅靠死記硬背就能過關的考試方式,應當從根本上加以轉變。
二對考試改革的建議
(一)科學命題
以往的外語教學基本上是一種憑經驗或遵循傳統的教學,教師把外語當成一門知識在教,講解的內容包括語音、語法、詞匯等知識。考試的內容也圍繞著學生這三方面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考察。我們應當轉變這一觀念。實際上,語言的使用不僅受制于語音、詞匯和語法規則,還受使用環境、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我們不能僅僅把語言看成是一門考試科目,還應當把它當成是表達思想和交際的手段。語言能力不僅包括對知識的掌握,還包括在交際時對掌握的知識的運用。因此,設計考試試題時,應在兼顧本學期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對交際能力、實用性等方面的測試,多角度地對學生的水平進行測量。
(二)采取多元化評價方式
對外漢語專業外語考試目前所采取的閉卷、筆試、以客觀性試題為主的考試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了。為了使學生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教師要轉變思維模式,真正做到考試方式“多元化”,即口試和筆試相結合,平時測驗和期末考試相結合,開卷和閉卷相結合。教育目標分類學提出對學生的測量和評價要涉及知識、技能和態度三個領域,根據這一理論,我們建議從以下四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測量,即“態度評價+平時測驗+技能考評+期末考試=總成績”的評分方式。
態度評價包括平時教學中學生的出勤情況、學習態度、課前預習、課堂討論等情況。教師通過平時上課對學生表現的詳細記錄給出一個總和的評價。
平時測驗的設置可以彌補期末試卷中對本學期知識測試內容少的不足。平時測驗是針對教材中的內容,在平時上課時進行的。主要是為了考察學生對最近學習的一個或幾個單元中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可以采取多樣靈活的考試方式,比如用翻譯、改寫等方式考查學生對詞匯的掌握情況,而不僅僅局限于聽寫單詞;可以采取多樣化提問、角色扮演、復述等方式了解學生對課文和句型結構的掌握情況,等等。
技能測評是為了能夠使學生成為一名更加優秀的師范院校畢業生而設計的。對外漢語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大多是以成為一名對外漢語教師為主的。他們學習外語的目的是為了能在工作中與人順利交流或進行教學。技能測試就是為了檢驗學生使用外語進行對外漢語教學的能力。這部分考試內容是以往考試所欠缺的,但同時又是至關重要的。此部分內容可以采取口試的形式,在一學期中一次或分批次進行,考試內容應該以用外語介紹中國或為初級留學生講解某一知識點為主。同時,技能測試還能夠彌補教育實習的不足。目前的實習一般是安排在第七學期進行一次集中實習,而根據許多國外先進的教師培訓理念,在學生受教育過程中進行兩次或多次教育實習要比一次實習的效果好的多。由于時間、實習基地、教師配備等因素的制約,進行多次實習暫時難以實現,那么,在平時的教學中恰當的進行這方面的教學,并通過技能測試的方式給予評價的指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實習不足與學生迫切需求之間的矛盾。
期末考試在對學生外語水平的評價中依然占主導地位。其考試內容和考試方式可繼續按照現在的方式執行。但是在期末考試后應當對試卷進行更加科學的分析,并將信息及時反饋給學生。
一個合格的考試制度,不僅應當能充分體現人才培養的目標,而且應能使教師了解到學生的學習效果、檢測自身的教學質量,為教學雙方提供較為理性和真實的事實依據。通過對對外漢語專業外語類考試進行改革,可以使考試和學習的全過程有機地聯系起來;考試中采取的多種方式、多種題型的設置,可以更加科學、客觀、合理、公允、綜合地評價學生;通過改變評價,可以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好地為培養創新型、復合型人才服務。
參考文獻:
[1]韓寶成.語言測試:理論、實踐與發展[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1).
[2]鄒瓊.現代教育理論與大學英語考試制度改革[J].改革與戰略,2004(1).
[3]周琦,肖瑛.改革考試制度彰顯其在人才培養系統中的地位[J].高等理科教育,2005(2).
[4]齊瑞國,許鵬奎.高校課程考試的現狀調查與改革探討[J].高教論壇,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