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育專家說,當大學生每天早上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更新UC新聞、刷看轉發最多的微博的時候,而老師仍如以前一樣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托付于思政課堂和每周的班會,這已完全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需要和發展。目前我國在校大學生是隨著互聯網和手機通信的發展而成長的一代,他們伴隨著我國改革的發展步伐,如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分配的日益多樣化而成長,具有高素質、年輕活躍、參與性強的特點,微博這種新鮮原創和交互性強的社交軟件,在大學生群體中得到迅速普及,這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網絡因為傳播和瀏覽的便捷性,加上智能手機終端的廣泛應用,便人們之間的信息交流以一種平等、寬松、自由的狀態進行,同時由于其開放性、共享性、虛擬匿名性等特點,這些都使當代大學生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獨特特征。他們具有較寬廣的國際視野,但是對很多腐朽和錯誤的東西缺乏正確辨別的能力,因此也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團結協作觀念較差等問題。
一微博的傳播特點
一是技術門檻低。微博對用戶的要求低,只需要通過手機上網發布短信就可以,手機也成了隨身個人終端。只要140字符,可以發布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信息。
二是原創功能強大,即時性強。微博可以滿足高校大學生個性發展的特點,可以通過即時信息的轉播得到信息的發展。同時由于其簡單易操作性,一些熱點話題動輒數十萬的轉發量使信息可以被爆炸性的進行傳播。
三是全新的生存方式。網絡的顯著標志是虛擬網絡社會的出現。這種新的虛擬生存方式是對人產生巨大影響的一種新型文化載體。“關注”和“被關注”將所有認識和不認識的人,通過網絡緊緊捆綁在一起,人人都能發聲,人人都可能成為“自媒體”的明星。
二微博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
各類負面信息的廣泛傳播增加了高校學生的心理壓力。由于通過微博發布的越來越多的“官二代”、“富二代”及各種公務員招考黑幕等鋪天蓋地的負面信息被曝光及廣泛傳播,很多學生面對即將到來的就業有深深的恐懼感,他們不敢面對“社會”這一個更大的活動空間和自由選擇的機會,時時為未來的生存發展的矛盾感到苦悶和困惑,不敢去勇敢面對現實的生活。同時由于過于依賴網絡和微博,完全失去了正常的社會交往能力。因為網絡的社交更具有隱匿性,許多學生從中得到了心理的滿足,這也成為了他們逃避現實的一個港灣,每天沉溺于網絡游戲和網絡社交,不再參與學校的社團活動,久之,形成了一個特定的群體———宅,失去了與人交往的能力。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
合理使用微博信息的發布,可以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創新局面。這種信息發布,可以只是一種通知或引導,也可以充分利用網絡的交互式特點,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雙向交流中提高他們的自主性。
1確立現代信息教育觀念,適應網絡傳播新方式
微博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以往需要集合集中通知的各種信息,都是教師把教育內容“灌輸”給學生,現在可以通過微博或飛信群發,或者QQ群通知進行發布。網絡交往的隱匿性,可以讓學生自由地表達真實思想。網絡傳輸的超時空性,也擴大了教育的覆蓋范圍,從課堂延伸到了生活,并與家庭社會聯系起來。2011年3月,深圳大學傳播系副主任孫海峰在上“網絡新聞”和“網絡文化”兩門課時,給他的學生布置了一道特別的作業,每位學生都去開微博,期末則參照粉絲數和轉發量給成績。這種新鮮的有挑戰性的作業,適應高校學生的心理特點,也為我們指導了一條和學生更加深入交流的道路。同時高校教師要具有更強的信息處理能力,這種能力包括在各種信息交叉滲透、技術高度發展的社會中,具有篩選、鑒別、使用的能力,要能夠應對信息自由傳播所引起的問題的動態性、突然性,要在海量信息面前有高度的敏銳性,及時發現問題并妥善處理。
2樹立現代管理意識,注重網絡道德的培養
目前開放的網絡把世界聯系在一起,不同文化形態、價值觀念在網絡上沖突交融。網絡上的90%的信息是英文,網絡文化實際上以西方思想文化為核心構成,眾多的過量異質信息容易使大學生們無從選擇造成思想混亂,這些均不利于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
首先是高校學生的自主性空前高漲,網絡的發展加速了科學知識的普及和傳播,他們擺脫了被管理者的被動局面,要求參與學校的各個層面的管理與決策。但是因為網絡的虛擬性、開放性和自由性,加上微博傳播的速度,一些以訛傳訛的小道信息,就被迅速的擴大化,這極不利于社會的安定。近年來,有多起散布網絡謠言以至走上犯罪道路的案例也比較多。2011年6月,廣東某高校的阮某因對學校的管理制度不滿,為引起學校重視,偽造校園官方認證申請公函,注冊校園官方微博,并以學校領導的名義發布虛假信息及淫穢圖片,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后被廣州警方抓獲并處理。像這類事件,完全可以在理性的引導下避免。
其次是高科技不僅需要高情感和高思維,也需要高道德。網絡社會從產生那一天開始,就一直需要加強網絡道德教育,凈化網絡環境。從聊天室的低級趣味的言語,到黑客的橫行甚至犯罪,微博也提供更迅速的不良信息傳播,這些都是在便捷生活的同時也要時刻提防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也要在網絡道德上進行積極的宣傳。要弘揚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揮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要建立網絡德育模式,加強對高校大學生的德育教育,要提高他們的自護、自辨、自制、自省能力。要把網絡作為學習和生活的手段,而不能作為獵取不良信息的途徑。
3通過微博互動,增強教學實效
當前思政理論課教學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表現在學生的學習動力不足,學習態度消極,教學實效不強。這和教師單方面傳授理論、學生被動聽講有關,加上考評方式片面,缺少科學的成績考評體系,這些都不利于學生的自覺修養。思政課程要改變教學內容脫離實際、內容單調枯燥、教學方法過于程式化的傾向,合理利用微博,擴大和學生的互動交流。
首先,認真學習黨和國家的政策方針,把握正確的航向。高校學生由于網絡所帶來的知識革命和信息爆炸,由于學習和認識不夠深入,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不能深入本質來看待,對網絡中出現的西方所謂“民主政治”由認識到信奉,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共產主義理想等思想政治觀念產生了模糊甚至錯誤的認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堅定的政治方向,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為強大的驅動力,從政治的高度、大局的高度認識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使命,以高度的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敏銳性及時從政治的高度分析,堅持持久地去打這一場以網絡為手段和途徑的文化滲透大戰。
其次,結合時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新浪微博最新的熱門轉發中有一條,5月12日,日本產某影片將在大陸院線上映,而這一大是南京大屠殺紀念日,所以號召國人要集體抵制,要讓這部影片零票房。這樣的信息在高校學生中轉發尤為熱烈,教師要結合這樣的時事熱點,進行正確的引導。可以在微博上進行探討和引導,充分發揮其生活化、隨意性、自由度高的優勢,讓他們進行自由辯論,以理性的力量和情感因素來進行引導,幫助他們走出暫時的“視覺盲區”和“認識誤區”,確立正確的政治立場和人生導向。
第三,利用微博,改善師生關系,提高德育教育實效。“智是進德之基”。思政工作強調的是智慧、知識對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礎性作用。網絡的發展使高校教師與學生原本存在的觀念落差與文化落差不再顯著,也就是說,教師原有的知識權威和信息傳播地位因學生的知識水平的提高而受到沖擊和挑戰。因此,老師要具有寬域性的多學科的知識,除具備堅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還必須學習科學、文化、音樂、美術知識,了解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和學生有更多的雙方都感興趣的話題,才能有更多更有利的切入點,有更深入的思想交流,才可能以理論的力量去感染學生,增強工作效果。
4利用微博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
傳統教育中,教師以教育者的身份居高臨下,對學生進行思想觀念灌輸和行為的規范,這種師生關系,缺少感情和公正。充分利用網絡微博來創造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首先要有博愛的思想品德,要真正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把關心學生作為一種責任一種職業要求及內在的情感,觀察學生的思想動向,關心他們的情感變化。
微博的發展,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解放思想、積極探索和運用網絡和微博知識的前提下,研究新情況,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格局,與時俱進,充分發揮互聯微博的技術特點,為教育工作再上新臺階而努力。
參考文獻
[1]趙安民,霍瑞.微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臺[J].東南傳播,2012(2).
[2]張兵.基于微博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2011(5).
[3]王靜.運用微博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 2012(3).
[4]王荃.微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戰與應對[J].中國青年研究,2011.
[5]王雪婷.高校微博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
[6]楊寧.淺談“微博”環境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國報業,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