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運城市于2007年采用簡易塑料大棚(冷棚)種植冬棗,至2011年底全市已發展簡易塑料大棚冬棗250 hm2,目前,栽植面積還在不斷擴大。為促進該產業穩步壯大,現將簡易塑料大棚冬棗栽培管理技術總結如下。
1 棚架建造
棚架分竹木結構和鋼筋混凝土樁、竹子混合結構。竹木結構,經濟實惠,取材方便,投資小,但不耐用。鋼筋混凝土樁和竹子混合結構一次性投資大,但性能好,堅固耐用。
棚架跨度不超過15 m,棚架長度和走向隨地塊而定,南北走向或東西走向均可。與棚架垂直的一行桿稱為1組,每組桿由2個邊桿、2個二桿,1個中桿共5個桿組成,每667 m2的地塊一般需要25組,組與組之間的距離不超過2 m。邊桿與二桿,二桿與中桿的距離一般為3.5 m左右。邊桿高度1.8~2.0 m,中桿高度應小于2.8 m;當棚架跨度為13~14 m時,中桿高度應為2.5 m。各組邊桿、二桿及中桿必須用一道鋼絲固定,鋼絲高度距離棚頂部40~50 cm,每行桿每隔兩個桿在桿底部澆灌一個水泥墩,下設一個錨,以堅固棚架。
棚膜選用無滴膜,棚膜幅與幅之間相互壓茬。在每組桿中間,用一條壓膜線或竹竿壓緊。在棚肩部兩幅棚膜壓茬處,可留活動縫隙作為通風口。
2 扣棚時間及棚內溫、濕度管理和通風
據近幾年的實踐經驗,當日均氣溫在-3~-4 ℃就可開始扣棚,一般在1月下旬至2月上旬,遇雨雪天氣或寒流來時可適當向后推移3~5 d。
大棚冬棗溫度控制應分5個階段進行:覆膜后適應期白天溫度控制在20 ℃左右,時間7 d左右;催芽期白天棚內溫度控制在30 ℃左右,時間20 d左右;萌芽期,芽萌發20%時,白天溫度保持在26 ℃左右,時間20 d左右;花蕾期至初花期,溫度應升到27 ℃左右;盛花期溫度28~29 ℃,盡量不要超過35 ℃。
大棚栽植冬棗一般在扣棚前,結合施肥進行1次冬灌,分墑后鋤地,覆蓋地膜,可不再澆灌。如果旱情嚴重,確實需要澆水時,應該采取隔行灌或滴灌、溝灌、滲灌等方法進行,不宜進行大水漫灌。
前期通風以頂部通風為主,以免影響邊行溫度,使棗樹的開花結果物候期不同步。當外界氣溫上升到4~5 ℃時可通邊風。通風應隨時注意外界氣溫的變化,在天氣晴好的條件下,要提早通風,不要等到棚內溫度上升到所需溫度才開始通風。應先通小風,逐漸拉大通風口,切不可操之過急。
另外,如遇春季低溫還應做好防寒工作。可采取葉面噴施愛增美,增強樹體的抵抗能力和抗寒性。同時采取棚的外圍蓋棉被或草簾進行棚內增溫(燃木炭、煤球),或在棚外的上風口熏煙等措施。
3 栽培管理技術
3.1 早施基肥
基肥應于9月中下旬及早施入,宜早不宜晚。采用溝施的方法,一般深度為40 cm左右。施肥的多少要依據樹勢而定,株施有機肥20~25 kg、生物肥1.5 kg。
3.2 整形修剪
定植后第2年開始修剪,樹形采用自由紡錘形或開心形。為方便管理,可適當控制樹體高度,以低于棚膜30~40 cm為宜。扣膜前采用拉枝、撐枝、墜枝等方法降低樹體高度。棗樹喜光,修剪時應剪除無結果能力或結果少的枝條,疏除交叉枝、過密枝、重疊枝和細弱枝,對徒長枝可視空間大小決定剪留長度或疏除,對空間大、有培養前途的多年生徒長枝可培養成骨干枝。對病蟲枝、干枯枝全部鋸除,鋸口應盡量鋸到好枝處,鋸口應削平、削光滑并涂藥。對骨干枝上抽生的1~2年生發育枝,可根據空間大小剪留,一般留4~6個二次枝,培養成健壯的結果枝組。對衰老枝應進行更新復壯,衰老的骨干枝應回縮l/3~1/2,回縮部位剪口的直徑不應超過5 cm,剪口下需留出向上的休眠芽或結果母枝。衰老的結果枝組應全面回縮更新或疏除,較完整的枝組可縮剪1/3~1/2,促發新枝。
3.3 保花保果技術
在棚內棗花開到40%時(陰雨天可適當推后幾天)在主枝上進行環剝,環剝寬度0.5 cm左右為宜。環剝后3~5 d,噴赤霉素+愛增美(或優豐)混合液,濃度一般為每1 g兌水35~45 kg,在天氣晴好時噴1次就行;噴赤霉素之前,最好噴兩次硼,間隔期為7 d,濃度為0.1%。噴赤霉素間隔15 d左右,樹勢過旺要進行環割,以保花保果。
3.4 病蟲害防治
塑料大棚冬棗主要病蟲害包括棗銹病、棗炭疽病、紅蜘蛛、桃小食心蟲等,要及時對癥下藥,防止蔓延。扣膜后1周噴1遍5 °Be石硫合劑,萌芽前噴1遍5 °Be石硫合劑防治越冬病蟲害;以后視情況噴1.8%阿維菌素乳油3 000~4 000倍液等,消滅紅蜘蛛、桃小食心蟲等害蟲;果實生長期噴50%多菌靈1 000倍液+新高脂膜600~700倍液2~3次,防治棗銹病、棗炭疽病。
(收稿日期:201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