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蘋果產業在臨汾農村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對果園投入、產出情況進行調查評估分析,提出果園節本增效技術措施,對蘋果產業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關鍵詞:蘋果;成本;效益;分析
臨汾市屬于農業部規劃的蘋果優勢產區,全市17個縣(市、區)均有蘋果栽培,主要栽培區域為吉縣、隰縣、鄉寧縣、翼城縣、曲沃縣、堯都區、襄汾縣。據統計,到2011年底全市蘋果總面積8.07萬hm2,占全省蘋果面積26.2%;全市蘋果總產量76.3萬t,占全省蘋果總產量的17.8%。其中富士面積6.13萬hm2,總產量62.5萬t,在蘋果產業中占有相當大的優勢,分別占蘋果總量的75%、82%。為此,我們對臨汾市100戶富士果園投入與產出情況進行了調查評估分析,并提出降低果園生產成本的技術措施。
1 蘋果園投入情況分析
蘋果園投入主要包括肥料、果袋、農藥、澆水、用工五方面。其中用工包括套袋、修剪、疏花疏果、打藥、中耕施肥、采收等果園農事活動。根據臨汾蘋果產業分布,我們將果園分為山區與平川兩種類型,共對100戶10~25年盛果期蘋果園的投入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見表1。
1.1 兩類果園總投入相差不大
調查結果表明,除2007年兩類果園投資相差203元外,其余年份平川和山區蘋果園667 m2投入相差不大。平川果園種植密度大,667 m2留株在55~89株,肥料投入較多;山區果園種植密度較小,667 m2留果樹33~55株,肥料投入相對較少。山區農戶人口少,經營果園面積大,勞動力緊缺,用工緊張,價格高;平川農戶經營果園面積偏小,一般不雇工或少雇工,僅在疏花或采收時雇工。因此,山區果園與平川果園相比用工費用高。山區果園多年來蘋果套袋用的是雙層紙袋,每只紙袋市場售價0.04~0.05元;平川果園多用膜袋,每只0.006~0.007元,近兩年推廣膜+紙袋,每只果袋0.03~0.04元。因此,山區果園套袋投入大于平川果園。平川區大部分果園都有灌溉條件,有的每年澆3次水,山區大多數果園沒有灌溉條件,只有個別果園采用節水灌溉。果園灌水投入相比較而言平川果園大于山區果園。綜合分析,山區果園投入與平川果園投入各有側重,總投入相差不大。
1.2 兩類果園投入呈逐年上升趨勢
2011年與2007年相比平川果園增加了1665元、山區果園增加了1 468元,分別增長了1.83倍和1.32倍,5年平均增長速度平川為37%、山區為26%。果園投入增加主要在三方面:用工方面,平川果園由237.7元增長到586.4元,增長了1.47倍,山區果園由400元增長到809.4元,增長了1.02倍;肥料投入方面,平川果園由230.9元增長到965.9元,增長了3.18倍,山區果園由244.3元增長到830.1元,增長了2.4倍;果袋投入方面,平川果園由165.4元增長到521.3,增長了2.15倍,山區果園由352.5元增長到710.8元,增長了1.02倍。造成果園總投入增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農資漲價。據調查2011年果園常用化肥(以山東魯西牌為例)尿素2 500元/t,53%的硫酸鉀3 400元/t,12%的過磷酸鈣1 000元/t,45%的復合肥3 500元/t,同2007年相比分別增加38.9%、33%、50%、36%。常用農藥殺蟲劑25%吡蟲啉5年增長25%,殺菌劑大生M-45、多菌靈增長15%,熬制石硫合劑所用的硫磺2007年500元/t,2011年增長到2 000元/t,增長了4倍。
二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季節性用工緊張。據調查2007年果園用工一般為30元,用工緊張時為35元;到2011年一般為60元,高的80元,用工緊張的吉縣高達100元。以果實套袋為例,2007年套袋用工為1.2分/只,一個婦女一天套2 500只袋,工資為30元;2008年套袋用工1.5分/只,工資為37.5元,2010年上升到40元,2011年吉縣上升到60元。用工高峰如套袋期常常需要到外地雇工,一般一個女工60元,一個男工80元;一個技術女工80元,一個技術男工100元。勞動力緊張,工資上漲使果園投入顯著增加。除此,果園機械化水平較低,大批量農活靠人工作業完成也增加了果園用工投入。
三是果品市場行情提高,果園經濟效益增高,農民投入意識增強,加大了果園投入力度。主要體現在果園投入量增多,如施肥以有機肥為主,目標產量施肥由原來的“斤果斤肥”增加到“斤果2斤肥”;套袋山區和丘陵區以雙層紙袋為主,平川區近兩年膜+紙袋數量逐年增多;果園推廣反光膜、節水灌溉等技術,都使果園投入逐年增加。
2 蘋果園效益分析
通過對100戶蘋果園5年產量情況調查分析(見表1),我們發現:
一是2007年、2008年平川果園667 m2效益稍高,2009年平川、山區果園667 m2效益基本持平, 2010年、2011年山區果園667 m2效益升高。這主要是因為:①平川果園比山區果園產量優勢明顯。據調查,2007年、2008年、2009年平川果園667 m2產量分別為1 982 kg、2 442 kg、2 544 kg,山區果園產量分別為1 336 kg、1 674 kg、1 964 kg,產量差距為646 kg、768 kg、580 kg。2010年、2011年產量差距縮減為463 kg、329 kg。②山區果園較平川果園價格優勢明顯,2010年、2011年優勢更明顯。2007、2008、2009年平川紅富士價格為2.5、 2.3、2.6元/kg,山區紅富士價格為3.5、3.2、3.4元/kg。2010年、2011年果品價格總體上升,平川紅富士價格4.2元/kg,山區紅富士價格急劇攀升至6.0、6.2元/kg。綜合分析認為,山區果園與平川果園在產量上差距逐年減少,價格上逐年拉大。這主要得益于山區獨特的氣候條件適宜紅富士蘋果生長,良好的品質得到了市場的認可。
二是2007-2011年平川、山區果園667 m2效益逐年均呈增長趨勢。2011年與2007年相比平川果園每667 m2效益增加4 237元,山區果園增加6 854元,分別增長了0.85和1.46倍,5年來平均增長速度為17%和29%。主要原因在于果園產量增加和果品價格的大幅度上漲。
3 產投分析
分析平川、山區果園5年來投入產出的變化,投入上,平川、山區果園分別增長了1.83倍和1.32倍,5年平均增長速度為37%和26%。產出上,平川、山區果園分別增長了0.85和1.46倍,5年來平均增長速度為17%和29%。可見,平川果園投入增長快,山區果園效益增長幅度大、速度快。
分析果園產投比(見表1),5年內最高值為6.5,最低值為2.7,平均值在3.4~5.5。果園個體差異如樹齡、樹勢、施肥、灌溉、結果情況、果園管理精細程度等諸多因素與果園投入產出比的高低關系密切。另外,果園投入的生產資料價格變化、果品銷售市場行情等果農不可控因素也會影響到產投比的高低。因此,產投比是一個受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產投比過低,是因為果園管理水平太差,不能合理應用各項技術措施,存在嚴重制約果園生產發展的因素。產投比過高,是從果園樹體獲取掠奪性收益的結果。所以,穩定果園產投比,是實現果園樹體供需平衡,保持樹勢的必要措施。果園的產投比控制在當年的平均值左右比較合理。
4 蘋果園節本增效的技術措施
4.1 科學間伐,樹形改造
間伐和樹形改造技術是改善果園樹體結構的有效措施,通過提干、壓冠、疏枝等措施降低了樹高,提高了干高,減少了枝量,從而大大減少果園的無效消耗,從根本上減少了土地供養量,省肥、省水、省工、省藥,同時方便了田間作業,還使果園的光照條件得以改善,對提高果實品質和果園產量效果顯著,是果園節本增效的有效措施。
4.2 疏花疏果
科學合理分步進行疏花疏果,既能節約樹體營養,又能降低生產成本,還能增大果個。首先確定適宜的留果量,然后按照嚴格的程序操作,通過冬剪調整花芽量、花序分離期疏花序、花期疏花朵,最后是花后定果。一般果農都是在盛花期采用距離法疏花,一步到位,勢必造成樹體營養的極大浪費。
化學疏花疏果,可節省大量的人力,省工(16~20倍)、省時,成本低。
4.3 科學施肥
4.3.1 注重施肥時間 果樹施肥應該參照一年中不同營養的需求特點,分階段重點施入不同成分的肥料。前期以氮肥為主,中后期以磷、鉀肥為主。應重視花期噴硼酸、尿素及幼果期補鈣。若出現缺素癥,可隨時噴相應的微量元素。秋施基肥應在秋梢停長后及早進行,便于營養物質的積累,中熟品種應在采后立即施,晚熟品種則要帶果施。
4.3.2 合理的肥料種類安排 在一些果區,農戶往往以高肥換取高產,成本相應增高。應推行配方施肥,依據土壤營養狀況結合樹勢和肥料利用率確定施肥種類、施肥量,做到按需給肥,這樣才能達到用量少、效果好的目的。
4.3.3 增施有機肥 增施有機肥可以改善果園的土壤團粒結構,增強土壤協調水、肥、氣、熱的能力,增強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能促進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對恢復樹勢和果園持續發展作用顯著。
4.4 旱地果園采用集水保墑技術
4.4.1 果園覆蓋黑地膜 在樹下起壟挖溝覆膜,做到樹下高、行間低,斜面坡度15°~20°,覆膜寬度以樹冠投影為宜。覆膜集雨可以使秋雨春用,能緩解春季干旱。該技術簡單,投資低,費用僅為滴灌、噴灌的1/10。
4.4.2 穴貯肥水 旱地果園,初冬或早春結合果園深刨、施肥、整修樹盤等,在樹冠投影邊緣向內挖穴4~6個,用玉米稈、麥秸、雜草等扎粗度20 cm左右、長比穴稍短些的草把,捆綁結實,在水中浸泡,使其充分吸水,然后放入穴中。在草把周圍填土,同時與土混合施入過磷酸鈣100 g及尿素50~100 g,隨即每穴澆水4~5 kg。穴上覆膜,并在穴洼處的膜上扎一小孔,孔上壓石塊,以利保墑和壓住薄膜。以后視干旱情況,可由膜孔向穴內灌水。
4.5 果園生物覆蓋
推廣果園自然生草、人工種草、覆草和豬沼果三位一體模式,發展生態果園,提高土壤肥力,減少水土流失,降低肥料成本。
4.6 病蟲害綜合防治
加強病蟲害的預測預報,有針對地適時用藥。一般情況下,病蟲的前期預報和防治是做好病蟲害防治最有效、最省錢的措施,抓住最關鍵的防治時期(萌芽前、花序分離期、花后至套袋前、果實膨大期、采收后),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據調查,2007年平川區果園全年打藥次數在7~8次,有的果園10次以上。大部分果園不僅打藥次數多,藥量也大,果園存在嚴重的藥害問題。
4.7 改進果園栽培模式,推行省力化栽培
提高蘋果園機械化作業水平。在生產環境條件較好的地區示范推廣無袋栽培技術,取消果園套袋,節省果袋開支,同時節省了套袋、解袋用工。據調查可降低果園近1/4生產成本。通過綜合運用以上技術可創造一個良好的果園生態環境,減少用工,提高肥料效應,減少用藥次數和用藥量,節約水資源,提高果品產量和質量。據調查,每667 m2地用工量由原來的35~40個減少到25~30個,農藥投資成本減少約1/2,果園單位面積總投資節省1/3,經濟收入增加20%~30%。
(收稿日期:2012-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