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雙矮”栽培是指矮化砧+短枝型品種的栽培模式,是適合海拔適宜和水肥充足地區推廣栽植的一種新型栽培管理制度,是蘋果發展的趨勢。與傳統栽培(喬化或矮化)相比,“雙矮”蘋果具有樹冠矮、易成花、掛早果、易豐產、果個大、品質好、利操作、省勞力、成本低、效益高等優點,是未來蘋果生產發展的趨勢和潮流。與此同時,也應該看到,不少高海拔和土壤瘠薄、干旱缺水地區以及管理粗放的果園,盲目引進推廣蘋果“雙矮”栽培,導致生長結果失調,樹體早衰,形成“小老樹”,抗逆性差,病害滋生,造成不良后果。筆者通過多年實踐和總結認為,要實現“雙矮”蘋果早果豐產、連年穩產、簡便操作、優質高效,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 適地適栽,大苗建園
采用“雙矮”栽培的蘋果建園,應選擇在海拔680~1 000 m,土層深度3 m以上、水肥條件好、土壤有機質含量0.8%以上的川塬地較為適宜。山坡地、灘地、低洼地或土層較淺地方,一般不適宜采用“雙矮”栽培,若確要栽植可根據土質情況,采取換土或起壟栽培。“雙矮” 蘋果苗應選擇優良純正的無病毒苗木,“雙矮”苗繁育至少需要3年時間才能成苗出圃。苗木在苗圃中積累了足夠的營養,栽后“童期”縮短,結果提前,達到大苗進地,帶花栽植,可實現“當年栽植、來年開花、第3年結果”的目的。苗木要求高度在1.5 m以上,干徑為2.0 cm左右,苗木健壯整齊,根系完整,側根發達。
2 行寬株密,立架栽培
現有的傳統栽培蘋果園,行距小,株距不合理,掛果后果園易郁閉,通風透光差,樹體干性不強,管理不便,果園產量低,品質不好。在長期的生產中,果農積累了“不怕樹冠大,就怕密了行”的經驗,如何合理地使單位面積株數增加,增大葉面積,最大限度利用光能,促使植株群體作用增強,又考慮樹體通風透光、便于操作、機械進園等問題,這樣一個寬行密株、立架栽培新的栽培模式就成為最佳選擇。“雙矮”蘋果園密度一般應為(1.5~2.5) m×(3.0~4.5) m。苗木定植后,每苗配置1根竹竿扶直中干(待果樹成形后去除)或者順行設立水泥柱,拉3~4道8﹟~12﹟鐵絲,第1道鐵絲距地面約0.8~1.0 m,然后每隔0.8~1.0 m拉一道鐵絲,用于固定枝條,培養規范樹形。
3 培肥地力,沃土養根
俗話說“管樹先管根”,土肥水管理是果園管理的基礎。“雙矮”蘋果對水肥條件要求嚴格,需“大水大肥”,從建園到掛果,要全面提高土壤有機質和土壤肥力,飽施有機肥,增施化肥,適時灌水。有條件的地方推行果園行間生草,選用三葉草、黑麥草等,在草長到30~40 cm高時刈割后覆蓋樹盤,或建立果、畜、沼、草循環模式。根據果樹需肥規律,采用“三六九”施肥法,即3月份土壤解凍后施肥,花前追肥,以氮磷為主,配合中微量元素;6月份施果肥和花芽肥,以鉀為主,配合氮磷;9月份施基肥,是最重要的一次,施肥量占全年的70%左右,以有機肥為主,配合化肥。推廣精準化施肥技術,有條件的推行節水灌溉和水肥一體化技術。
4 簡化樹形,陽光樹冠
“雙矮”蘋果樹冠緊湊,樹體生長量小,成花容易。與傳統樹形相比,樹上除主干外無永久骨干枝,主枝多,無側枝,級次少,級差大,中心干優勢明顯。應培養紡錘樹形,基本要求為:干高40~50 cm,樹高2.5~3.5 m,中干直立,中干上分布15~25個小主枝,無層間,插空排列,螺旋上升,主枝角度80°~90°,主枝長2.5~3.5 m,做到行間有1.0~1.2 m通道,在小主枝上配置中小枝組,樹上除中干外,無永久枝,動態管理,隨機更新。果園通風透光良好,枝枝見光,果果向陽,葉葉有效,光合效能達到最佳。修剪的方法要以輕剪為主,多疏少截,單軸延伸。幼樹修剪:培育中干,拉大級差,主枝與中干粗度比小于1∶(4~5),主枝延長頭緩放不短截。成齡樹修剪:適時去除主干過粗、過長、過大、過密、過旺的主枝,基本不回縮,及時疏除競爭枝,加速枝組更新,去除大枝時應留小樁,促發平生的中庸更新枝,培養松散、細長、下垂、健壯的結果枝組。
(收稿日期:2012-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