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設施草莓栽培面積逐年遞增,生產效益不斷提高。由于設施栽培形成的高溫多濕小氣候,為病害的發生提供了有利條件,其中灰霉病常造成花及果實的大量腐爛,感病品種病果率可達30%~60%,對草莓的產量、品質影響很大,因此設施草莓灰霉病防治已成為當前草莓病害防治的主要問題。為此,將設施草莓灰霉病的發生及無公害綜合防治措施介紹如下,供參考。
1 設施草莓灰霉病的發生
1.1 發病癥狀
草莓灰霉病以花期侵染為主,病菌侵染花瓣后呈淡褐色病斑,并迅速擴展到全瓣、萼片和幼果,也可侵染葉片。果實(已轉白或已著色)近于成熟時為發病高峰,受害果面出現水漬狀褐色斑點,果肉軟腐,空氣潮濕時果皮表面密生灰霉。葉片感染病后,多在葉片邊緣產生水漬狀褐色病斑,有時略具輪紋,潮濕時產生濃密的灰色霉層,稍有震動時病菌還會呈煙霧狀飛散。染病果柄變紫色,干燥后益縮。
1.2 發病原因
灰霉病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上或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菌核萌發產生的菌絲和分生孢子在空氣中借氣流和雨水傳播。在氣溫18~25 ℃及高濕的條件下利于灰霉病的發生和流行。尤其以溫度18~24 ℃、濕度92%~95%條件下發病嚴重,因此設施草莓栽培中,溫濕度是草莓灰霉病發生的主要原因。有試驗結果表明,當相對濕度為64%時,病果率低于10%;當連續1周相對濕度在80%以上,病果率可高達30%??梢姵掷m低溫和高濕是引起設施草莓灰霉病嚴重發生的關鍵條件。
另外,導致設施草莓灰霉病大發生的栽培因素主要有:平畦臥式栽培,設施內灌溉水分過多或大水漫灌,偏施氮肥使草莓植株徒長,栽植密度過大或通風不及時,室內光照不足,覆蓋的地膜上積水,進行農事操作的工具消毒不及時等。此外,草莓在不同生育期,抗病能力不同,在果實轉白至著色期抗病力弱,容易感病,應注意盡早預防。
2 設施草莓灰霉病的無公害綜合防治
生產中對草莓灰霉病大多采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然而由于化學農藥殘留問題、對環境污染問題以及產生病菌抗藥性問題越來越困擾人們的生活,如何進行病害的無公害防治亦成為生產者關注的焦點。為了有效防治設施草莓灰霉病,實現設施草莓無公害栽培,筆者認為應從加強栽培管理和生物防治兩方面綜合進行。
2.1 加強設施栽培管理
一是合理輪作。設施草莓栽培輪作可減少灰霉病發生。輪作時注意不可與黃瓜、番茄輪作,可與禾本科植物進行輪作。
二是選用抗病能力強的品種。歐美硬果系品種的抗病性強, 而軟果系的品種抗病性較差。所以,生產中應注意選擇適合設施栽培的歐美硬果系草莓品種。
三是采用高壟栽培,合理密植。采用壟寬55 cm、溝深35 cm、溝寬25 cm高壟栽培,每壟栽2行,株距15~18 cm。
四是進行地膜覆蓋。設施草莓采用地膜覆蓋,不僅能夠提高地溫,降低空氣相對濕度,同時還能避免果實與土壤直接接觸,從而減少病原菌侵入機會。
五是合理施肥灌溉。適度施用氮肥,多施有機肥,增施磷、鉀肥。有條件的應選擇節水灌溉,如滴灌、滲灌等,以降低設施內的空氣濕度。
六是調節葉、果比,增強通透性。合理疏花疏果,保持每株2~3個花序,每花序5~6朵花,以利于養分集中,進而提高草莓抗病性。
七是調控溫濕度。及時通風透光,控制設施內溫濕度,防止出現低溫高濕狀態。
八是及時清理病源。及時清除設施內草莓病株、病葉、病果及黃葉,帶出園外深埋或燒毀,以防病原菌再度傳播。
2.2 應用生物防治技術
在加強栽培管理的基礎上,還應重視采用生物防治措施,一般可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一是應用苦小檗堿黃酮水劑防治草莓灰霉病。該產品的作用機理主要是通過提高植物自身抗灰霉病能力來達到抗病目的。苦小檗堿黃酮是從天然植物中提取有效成分的復方制劑,可避免環境污染及病原菌產生抗藥性,是草莓灰霉病無公害綜合防治的理想的生物農藥之一。
二是應用丁香?芹酚防治草莓灰霉病。丁香?芹酚是一種純植物源殺菌劑,具有無殘留、無污染等特點。600 倍的丁香?芹酚對設施草莓灰霉病防治效果可達90%左右,優于某些化學農藥,可用于草莓灰霉病的無公害防治。
三是利用生物農藥多氧清防治草莓灰霉病。生產中用3%多氧清AS 400~600倍液對灰霉病進行防治效果較好,適合設施草莓灰霉病害的無公害防治。
(收稿日期:2012-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