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浪縣蘋果園,大多立地條件差,土壤瘠薄,有機質含量低,水土流失較重,不利于蘋果生產。為了從根本上解決果園有機肥不足、地面蒸發量大、養分留失多、土壤管理費工等實際問題,近年來,我縣對大多蘋果園的土壤地面管理改傳統的清耕制為非清耕制,其主要模式有以下幾種。
一是生草。除樹盤外,在果樹行間播種禾本科、豆科等草種,這種土壤管理方法叫生草法,在土壤水分條件較好的果園采用。生草后,土壤不進行耕翻,可覆蓋土壤,減少土壤沖刷,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理化性狀,使土壤保持良好的團粒結構。果園采用生草法管理,一年內可割草4~6次,每次667 m2施氮肥5~10 kg,并酌情灌水,可解決與果樹爭水、爭肥的矛盾。草種分1年生和多年生、豆科與禾本科。在生草果園中,當連續生草多年或出現有害草種草害時,須及時翻耕重播。
二是秸稈覆蓋。在山區無灌水條件或比較郁閉的果園推行覆草制。每667 m2用作物秸稈、雜草等有機物1 000~1 500 kg,進行全園覆蓋,覆蓋厚度15~20 cm,2~3年秸稈充分腐熟后進行深翻還田,再重新覆蓋。
三是覆沙。沙田栽培是我縣傳統的栽培模式,每667 m2用干凈河沙20~25 m3,全園覆蓋厚度3~5 cm。幼齡果園需進行間作時,以覆沙為最好。
四是覆膜。采用地膜覆蓋,就會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不僅保持了土壤中水分的含量,而且還會提高地溫促進根系的吸收。現在應用較多的是黑色地膜。在幼園果樹的兩側順行各起60 cm寬、10 cm高的壟,要求壟外高里低;在掛果園中,在果樹的兩側順行各起1.2 m寬、10~15 cm高的壟,要求壟面里高外低,呈馬鞍狀。覆膜后雨水能集中到吸收根系范圍內,起到保溫、保濕、集雨的作用。
五是間作。在幼齡果園中,可以在果樹行間種植間作物。果園種植間作物可起到覆蓋土壤、防止土壤沖刷、減少雜草危害的作用。同時可合理利用土地,增加收入,達到以短補長的目的。適宜種植的間作物有豆類、薯類和中藥材等。
實施地面覆蓋措施,具有增溫、保墑、減少蒸發、改良土壤理化性狀、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肥力、防止雜草滋生、減少中耕次數的顯著效果,并能有效地促進樹體生長和果實的發育,提高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