榛子是國際四大堅果之一,是木本油料樹種。榛果富含豐富的營養(yǎng),風味獨特,加工鮮食兼用,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市場供不應(yīng)求,經(jīng)濟價值較高。我國榛子的發(fā)展是從上世紀90年代國內(nèi)育種專家培育出宜于本國較廣地區(qū)栽培的平歐雜交榛優(yōu)良品種(品系)后開始的,近年來分別在遼寧、黑龍江、新疆、北京、河北、山西、安徽等地引種推廣。榛子育苗常規(guī)方法有兩種,即嫁接育苗和綠枝直立壓條育苗(利用根蘗)。由于嫁接育苗成本高,出苗慢,目前國內(nèi)外生產(chǎn)實際大多采用較為先進的綠枝直立壓條法,其出苗快,當年可出成苗,成本較低。采用直立壓條育苗,由于出苗率較低,難以滿足生產(chǎn)規(guī)模發(fā)展的需要。為了快速大量培育良種榛苗,本課題組近年采用平歐榛綠枝直立壓條改良育苗技術(shù),效果良好。現(xiàn)介紹如下,供參考。
1 育苗地概況
育苗地在山西省農(nóng)科院果樹研究所榛子試驗園(太谷),海拔820~900 m,pH值7.8~8.0,有機質(zhì)含量較低,沙壤及粉沙壤土,年平均氣溫10.6 ℃,無霜期160~180 d,最高氣溫38.5 ℃,最低氣溫為-23.6 ℃,全年日照時數(shù)為2 300 h,年降雨量 400~600 mm。母樹為生長健壯、無病蟲危害的4~6年生平歐雜交榛。
2 綠枝直立壓條改良育苗技術(shù)
傳統(tǒng)的綠枝直立壓條育苗方法,主要是在生長季(6月份)利用母樹的當年健壯根蘗(10~15條),直接培土促生根,當年即可獲得同等數(shù)量的苗木。改良育苗法主要是當年不直接培土育苗,而是采取拉枝、刻芽、短剪等一系列措施促發(fā)枝條,到翌年生長季對新生枝培土育苗,秋后每株母樹可獲得200株左右的苗木,出苗效果十分顯著,其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2.1 壓條前促發(fā)枝管理
2.1.1 拉枝、刻芽促發(fā)徒長枝 當根蘗苗長至50~60 cm時(約6月中旬),每株母樹選取生長健壯的10~15條,當年不進行育苗,分別向株間雙向拉取2~3條,向行間雙向分別拉取4~5條,固定拉斜角度近75°,并分別在每條的背上部芽的上方刻芽,深達木質(zhì)部。所拉枝條萌發(fā)枝長至近20 cm時摘心,當年每條即可萌發(fā)15 cm以上的徒長枝5~7條。
2.1.2 短剪促發(fā)叢生枝 第2年春,在葉芽近萌動前(約4月初),短截每條拉枝上的背上徒長枝,靠近母樹的徒長枝留2~3個芽,稍遠的留1~2個芽。同時將所拉枝固定貼近地面,使其短截的徒長枝萌發(fā)叢生枝。
2.2 綠枝直立壓條
當叢生枝長至45 cm以上(6月中旬)、半木質(zhì)化時進行直立壓條苗木繁育,具體方法為:
2.2.1 清除雜草,去腳葉 壓條前先清除地面雜草,再去掉枝條底部的腳葉,高度約25 cm。
2.2.2 橫縊,涂生根劑,培土 培土前,在每條叢生枝距地面5~8 cm處,用細鐵絲緊貼枝條纏2~3圈,在鐵絲以上至少15 cm的范圍內(nèi)及近地面的母枝上細致涂刷生根粉溶液,常用萘乙酸1 000倍液。用已準備好的較細的熟土進行堆培,邊培邊噴已混配好的100倍的多菌靈及1 000倍的生根液,培土濕度為手握緊成團松開可散為宜,高度為28 cm左右,寬度為離壓條枝30 cm左右。沿著所拉母枝方向形成培土帶,并將母枝貼近地面埋土于帶中,這樣每一帶中可培育苗的叢生枝有15條左右,每株母樹則有200條左右。約15 d直立所壓枝細鐵絲上部出現(xiàn)小細毛根,約25 d所壓母枝也出現(xiàn)小毛根。用該方法所育苗木質(zhì)量較好,同時也減輕因育苗對母樹生長發(fā)育的影響。
2.3 壓條后的管理
培土后,育苗期為5個月左右,在這一時期的管護工作不可忽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3.1 疏松土壤,清理雜草 壓條以后要保證苗的周圍無雜草。松土可結(jié)合除草進行,但在苗周圍除草時松土不宜太深,以免傷根影響植株的生長。
2.3.2 適量追肥 壓條苗主要是促進苗木根系的生長。可在苗期適量追施復(fù)合肥,方法為在苗的各帶兩側(cè)開小淺穴,將肥料撒于穴內(nèi),每株母樹在各帶的總施肥量約為500 g。施肥后進行覆土,一般每20 d施肥1次。
2.3.3 灌水 在每次施肥后都要灌水,以促進肥料的吸收利用。夏季干旱時也要適當灌水,保證苗健壯生長。一般每月灌水1~2次。
2.3.4 主要蟲害防治 蚜蟲是危害榛苗的主要蟲害,它主要吸取葉片汁液,使葉片萎縮,生長不良,6-8月份是危害最嚴重的時期。要進行綜合防治,化學(xué)防治是在蚜蟲危害期噴灑菊酯類農(nóng)藥2 000~3 000倍液,可以連續(xù)噴灑 3~4次,每半月進行一次即可。
2.4 起苗與假植
2.4.1 起苗 壓條苗在秋季或春季均可起苗。秋季起苗在苗木落葉后到土壤結(jié)凍前進行,最適宜時期是當手輕輕碰觸葉片,葉片便很容易脫落的時期。春季起苗要在土壤化凍后到萌芽前進行。起苗前如遇到土壤干旱,則應(yīng)事先灌適量的水,待土壤濕度合適時便可進行。要準備好小扒子、刀、剪等工具,先要將土從外到內(nèi)一點點扒開,注意不要扒斷須根,直到將培土全部扒開。最后使根部裸露,這時會看到育苗時綁縛的鐵絲,隨著苗木的變粗而緊勒進苗木的木質(zhì)部內(nèi),將苗木在鐵絲處掰斷即可,以減少對苗木的損傷。起苗時如遇部分須根深扎于土中的苗木,可用鍬或鋤等工具直接將須根切斷,將苗拔起即可。
2.4.2 苗木品種掛牌、分級捆綁 所起的苗木,要盡量避免風吹日曬,并及時根據(jù)苗木的大小及質(zhì)量好壞,進行歸類分級。分級標準主要依據(jù)苗的高度、須根的多少以及苗的粗度。一級苗標準為:苗高在80 cm以上,須根在6條以上,根頸直徑1 cm以上,發(fā)育充實。二級苗根頸直徑在0.5 cm以上,高度在60 cm左右,須根在5條以上。根系不好的則為半成品,在生產(chǎn)中,該類苗也可栽植成活,只是苗木要多培育1年。分級后的苗要按照一定的數(shù)量將其捆綁,一般20~50株為1捆,并在每捆上將品種標簽栓掛于其上。
2.4.3 假植 對剛出圃不立即栽植的苗木需先進行假植。假植地塊通常在苗圃地附近,選擇避風、排水良好、土質(zhì)深厚松軟、濕度適宜的平整地塊,先挖假植溝,溝寬30~40 cm、深30 cm。一般溝寬要以苗木的根系大小程度來掌握,溝長在2~4 m之間即可,但一定要南北向開溝。將苗木根部放入溝內(nèi),保持苗木直立,將苗木逐一擺放,同時培土。將一行假植溝都擺滿后,再開啟另一條溝,這時開溝的土也可以覆在第一行上,要邊覆邊輕踩,將覆土滲于苗間,避免發(fā)熱損苗,覆土高度至少要在地面10 cm以上。假植時要將不同級的苗木或不同品種的苗木分別放置,以免混亂。
(收稿日期:2012-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