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寧夏靈武市狼皮梁新開墾的沙荒地上開展靈武長棗密植栽培試驗,試驗設1m×2m、1m×3m、1.5m×3m、2m×3m、3m×4m(對照)5個處理,通過對5種栽植密度棗樹生長量、產量的調查分析,結果表明,密植能達到迅速擴冠、早產、豐產效果,總體表現出栽植越密,單株結果量越大,產量越高,擴冠也較快;開心形、紡錘形、主干形、小冠疏層形4種樹形中,以開心形單株結果量最高,主干形次之,紡錘形和小冠疏層形產量差別不大。
關鍵詞:靈武長棗;密植;沙地
靈武市近兩年及今后新發展長棗基地,主要是在一些地勢相對平整,有補水條件的沙荒地建園,對采用穴灌或滴灌設施進行補水的地段,主要推廣3m×4m的栽植密度,但對于有大水漫灌條件的沙荒地棗園,為充分利用水資源實現早產、豐產,研究了在這種立地條件下利于靈武長棗早產、豐產的栽培密度和樹形。現將試驗結果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園概況
試驗地面積1.3hm2,為新開墾的沙荒地,土壤為風沙土,0~40cm平均pH值8.5、有機質含量1.3g/kg、全鹽含量0.31g/kg,地下水位>8m,有灌水條件。栽植品種為靈武長棗,2009年4月下旬栽植,供試苗木為地徑1cm左右的酸棗嫁接苗。
建園時通過采取開溝換土,栽前培肥灌水,栽時苗木根系浸水,栽后低定干,萌芽后加強抹芽、摘心、追肥及秋季涂白等沙地定植技術的集成應用,栽植當年成活率達95%以上,棗頭平均生長量達47cm。
1.2試驗方法
不同栽植密度試驗設1m×2m、1m×3m、1.5m×3m、2m×3m4個栽植密度,以3m×4m為對照,樹形試驗設紡錘形、開心形和小冠疏層形3種樹形。每個密度2~3種樹形,每處理8株,重復3次,隨機排列,共33個小區。每處理測9株,分別測定各處理根頸粗度、樹高、冠幅、棗頭生長量、二次枝生長量、產量等。根頸粗在距地面5cm處測量。
2010年至2011年,通過采取春季冬剪,生長季節抹芽、摘心、綁枝,適時灌水追肥、防治病蟲害、中耕除草,花期加強樹體管理等綜合技術,試驗地棗樹長勢良好,普遍開始掛果。2011年9月24日,對試驗地不同栽植密度的靈武長棗各項指標進行調查。
2 結果分析
2.1不同栽植密度對靈武長棗年生長的影響
從表1可以看出,不同栽植密度的根頸粗、樹高、冠幅、骨干枝數量均比對照高,說明前期適當密植有利于樹體生長。
2.2不同栽植密度對靈武長棗產量的影響
從表1可以看出,不同栽植密度的株產和667m2產量明顯高于對照,1m×2m、1m×3m、1.5m×3m、2m×3m667m2產量依次分別是對照的30倍、15倍、4倍和3倍。
2.3栽植密度及樹形對靈武長棗單株產量的影響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樹形中開心形樹形株產量高于其他樹形,紡錘形樹形與小冠疏層形株產量差別不大;不同栽植密度紡錘形樹形單株產量顯著高于對照,1m×2m、1m×3m、1.5m×3m密度單株產量差別不大,但比2m×3m單株產量明顯高。
3 小結及建議
在新開墾灌水便利的沙地建立密植棗園,能達到迅速擴冠和早產、豐產目的,試驗地3年生1m×2m和1m×3m的幼齡棗園667m2產量達到495kg和242kg,分別是3m×4m產量的30倍和15倍,前期增產效果十分顯著,總體表現出幼樹期栽植越密,產量越高,擴冠也較快。開心形、紡錘形、主干形、小冠疏層形4種樹形中,以開心形前期單株結果量最高,主干形次之;紡錘形和小冠疏層形產量差別不大,這可能與兩種樹形幼齡期整形技術相近有關系。
生產中,1m×2m的栽植密度,盡管產量顯著高于其他密度,但田間管理比較困難,機械化程度低,生產中建議密植園采用大行距小株距,行距在3m以上,既能實現早產、豐產,也便于田間機械化操作。若株距在1~1.5m的密植園,可選擇采用開心形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