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調查,張家川縣近年共發展山杏1.7萬hm2,其中有90%種植在退耕還林區和德援項目區,還有少量散生在荒山荒坡上,這些山杏品種低劣,加之管理水平低下,大多沒有經濟效益。為此,于2005年開始進行改造改良,已取得明顯效果,現將改造技術介紹如下,供參考。
1 補稀伐密
根據栽植區海拔、土壤肥力等立地條件,確定適宜的密度,對過密的進行適當間伐,對缺株的要補植優良的鮮食和仁用品種,一般667m2株量控制在56~83株。
2 嫁接改良
對品質劣、經濟效益低下的,用白玉扁、優一、龍王帽等仁用杏品種或蘭州大接杏、金太陽、金媽媽等鮮食品種進行徹底的嫁接改良。嫁接時間一般在“春分”過后,采用單芽切接法,按立地條件的不同情況進行嫁接改良,立地條件較差、密度合理的進行一次性多頭嫁接改造成仁用杏園;交通便利、立地條件較好的,亦可改造成鮮食杏園;密度較大的可隔株嫁接仁用杏或鮮食杏優良品種,隨嫁接樹冠擴大,逐年對山杏縮冠或間伐,最終建成純仁用杏或鮮食杏園。在嫁接改良過程中,應注重配備授粉樹,要求主栽品種與授粉品種的比例為(4~5):1。
3 改土擴穴,反坡集流
山杏園大多種植在荒山荒坡以及25°以上的坡耕地,立地條件差且管理粗放,嫁接改良后,為達到早果、豐產、穩產的目的,結合施肥,可進行擴穴改土,擴穴幅度在40~60cm。同時對反坡梯田,將樹盤修整成半圓形的魚鱗坑,以便集雨,起到保水保肥的作用。
4 修剪
山杏園改造后仍采用自然圓頭形整形,一般大枝多,樹冠郁閉,結果部位易外移,內膛小枝組枯死光禿。所以在修剪上應采取疏、縮等措施,進行改形擴冠,疏除密生大枝,回縮更新結果枝組,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提高結果能力。
5 病蟲害防治
杏樹常見的病害有杏疔病、流膠病、褐腐病、細菌性穿孔病等。其防治措施主要是在發芽前噴5°Be石硫合劑,落花后噴14.5%多效靈1000倍液或8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蟲害主要有潛葉蛾、蚜蟲、杏癭蚊等,可選用滅幼脲1500倍液或一遍凈3000倍液等低毒低殘留的農藥交替防治。
通過以上改造措施和精細管理,迅速恢復了樹冠,達到了嫁接后第2年見花、第3年豐產的目的。低產山杏園改造技術的推廣應用,不僅充分利用了張家川縣的自然優勢、荒山資源和山杏資源,而且提高了杏園的質量、產量和效益,對促進農民增收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帶動作用,值得在張家川縣和同類條件的地區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