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結合某路基公路工程,淺述了路基施工前的準備工作,及施工要求,重點闡述了路基填土與壓實技術,最后提出一些建議或意見。
關鍵詞:路基工程;施工技術;路基填土與壓實;施工技術
中圖分類號:U41文獻標識碼:A
路基是公路工程的主體,它是按照路線位置和一定技術要求修建的帶狀構造物,并承受著來自路面對它的荷載。如果在公路路基工程施工中遇到軟土路基、黃土路基等一些不良狀況,若處理不好,就會直接影響到公路的使用品質和壽命,還會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所以,路基施工應根據施工當地地形、地質狀況、公路等級、所在地區的氣候,結合施工填挖方平衡等具體選擇施工方法。
1.某公路路基工程概況
某公路路基工程建設項目沿線主要土壤類型有水稻土、潮土及黃棕壤。水稻土分布最廣、數量最多,從平原湖區至低山丘陵區均有分布。經過技術人員的仔細分析,該地區主要的耕地土壤質量較高;其它分布較多的是土壤有紫色土和石灰土;局部地段還有少數的軟土、膨脹土。根據施工總要求,全線按雙向四車道公路技術標準建設,主線路基寬度是30.0m;行車道寬是2m×7.5m。
2.路基施工準備
路基工程施工準備是關乎到整個路面使用品質的關鍵性階段,對于從事這方面的施工人員來說是很重要的,要認真對待并做好施工準備工作。施工人員具體要做好以下兩方面的工作:第一方面,施工人員要在工程所在地詳細調查相關情況,制定實際可行的施工方案,防止在施工中出現盲目性,避免走彎路,以保證工程質量和進度。第二方面施工人員要在工程施工開始前要把施工部署、整體安排、施工規范等向施工管理人員、機械操作人員進行全面交底,使全體人員全面了解工程施工的要求和施工重點,也便于施工方案和工期計劃的落實。
除了要做好上面兩方面工作外,施工人員還要做好場地的清理工作,填方路基在填筑前進行壓實;當基底松散土層厚度大于30cm時,應翻挖后再分層回填壓實;在路基施工前,對挖方、取土場和料場用作填料的土取樣進行試驗;做好原地面的臨時排水設施,并與永久型排水設施相結合。排走的雨水不得流入農田、耕地;更不得引起水溝淤積和路基沖刷。
3.路基施工要求
由于路基路面建設項目投資大,其質量要求也很高。施工技術人員在路基槽底處理后及每層回填土施工完成后須報監理工程師檢驗合格后,才可以可進行下一層的施工。在壓實厚度每層不少于15cm,不超過20cm,其松鋪系數一般在1.3~1.4之間,具體根據各標段土質情況,自行做試驗段確定。路基兩側各加寬30~50cm超寬填筑。同時,施工人員根據料場集料的含泥量和所用運料車輛的噸位,計算每車料的堆放距離,根據石灰穩定土層的厚度、預定的干密度及石灰劑量,計算每平方米石灰穩定土需用的石灰重量,并計算每車灰的攤鋪面積,打格上灰。灰劑量不足的地段必須進行返工。
4.路基填土與壓實
實質上,精心設計、精心施工是一個工程質量好壞的根本保障。公路路基的強度和穩定性很大程度取決于路基填料的性質及其壓實的程度。從現有條件出發,做好路基填土與壓實工作是保證公路路基質量最有效和經濟的方法。
4.1 填料層厚度設計。根據當地土層實際,施工人員要根據不同土質填料要分層填筑,且應盡量減少層數,每種填料層總厚度不得小于0.5m。土方路堤填筑至路床頂面最后一層的壓實厚度不應小于100mm。
4.2 路基填方的質量關鍵是填土的質量,需做好以下四點:第一點是不使用淤泥、沼澤土、凍土、有機土、含草皮土、腐殖土、樹根樹枝和鹽漬土;第二點是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數大于26的土不用做填土;第三點是路堤填料的粒徑不得大于15cm,路床填料粒徑不大于10cm;第四點是填筑土方須有足夠的強度,其CBR值需達到:上路床為8%,下路床為5%,上路堤為4%,下路堤為3%。
4.3 分段施工時的處理。因某些情況需要,填土路堤分段施工時其交接處不在同一時間填注則先填段應按1:1坡度分成留臺階;如兩段同時施工,則應分成相互交疊銜接,其長度不小于2m。
4.4 含水量的控制。在施工過程中對土的含水量嚴加控制,應及時測定,及時調整。當用透水性不良的土填筑路基時,要控制其含水量在最佳含水量±2%之內。
4.5一般土壓實后存放12小時以上時,壓實度會明顯的降低。因此,為保證路基壓實質量,對砂礫土,控制壓實度時提高一個百分點。
4.6 路堤填筑臺階時的規定。在路堤填筑時,當地面自然橫坡陡于1:5時(見下圖),應在原地面挖臺階,寬度要滿足攤鋪和壓實機械作業的需要,且不小于1m,臺階頂做成2%~4%內傾斜坡。
5. 路基的整修
路基的整修,在整個公路路基工程施工技術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文章結合筆者工作情況,總結以下幾點整修路基的方法。行文如下:
5.1在填筑至標高后,進行平整和測量。恢復中線,水平測量,施放路基邊樁,修筑路拱,并用光輪壓路機碾壓一遍。
5.2 施工人員在整修需加固的坡面時,應預留加固位置。當填土不足或邊坡受雨水沖刷形成小沖溝時,應將原邊坡挖成臺階并分層填補。
5.3修整的路基表層厚度應該控制在150mm內,同時不應留有尺寸大于100mm的材料。
總結
根據筆者的實際工作情況,理論結合實踐,筆者在此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僅供同行參考。
多年來,我國高等級公路的建設在設計與施工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也出現了一大批用于路基工程的新材料,新技術等,但是因為一些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所致,促使著我國路基在施工方面上出現了不可預測的問題,這就要求在施工技術中,將不斷引用新技術和高效率、高功能的機具設備,借以提高質量、縮短工期、降低造價。路基工程始終是在生產發展與各類科學技術進步的綜合影響下,遵循適用、安全、經濟與美觀的原則,不斷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翟文靜.山區公路路基施工技術及質量控制[J];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11(01).
[2]籍長青.關于公路結構設計的思考[A].公路交通與建設論壇(2009)[C].2010.
[3]唐建濤,羅隆海,謝芳芳.論路基工程質量的成因及處治措施[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05).
[4]肖徽耿.關于對公路路基質量技術控制措施的探討[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9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