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到1973年夏天,被稱為“貧瘠甲天下”的甘肅省定西地區連續22個月沒有下過雨,造成數百萬人缺糧,數十萬人和家畜缺飲用水。周恩來總理聽取了相關匯報后說:“甘肅農村的這些情況,現在知道了就要解決問題。”會后周總理馬上從國務院抽調干部組成了高規格的工作組處理此事,并一直跟蹤監督此事進程。
這就是我們周總理對待問題的態度,反觀現在有的領導干部遇事推諉,互相扯皮,不敢負責。面對復雜事情、矛盾問題總是能推就推、能拖就拖,不主動承擔起解決問題的責任;對于自己職責以外的事情更是能躲就躲,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對問題不發言、不表態,生怕給自己惹上麻煩。
領導干部遇到問題相互推脫扯皮的行為危害著實不小。不僅損害政府形象,而且影響政府工作效率。人民群眾不會喜歡不作為的政府,更不喜歡不做事的干部,領導干部把問題當做“排球”一樣推來推去,會讓人民群眾寒心,嚴重影響政府形象。領導干部把問題推來推去,極易錯過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使問題解決起來更加困難,也可能慢慢拖成“老大難”問題而無法解決。
一些干部為什么會遇到問題相互推諉扯皮呢?部分干部對人民群眾缺少感情,抱著“看客”的心態為官,他們胸無大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對工作極不負責任,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遇到問題能推則推、能拖則拖、能躲則躲。部分干部抱著“過客”的態度為官。他們本位主義思想嚴重,責任意識,服務意識淡薄。工作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不敢主動解決問題,生怕犯下錯誤影響了自己的政治前途。
領導干部應向周總理學習,不計個人得失,心中裝著的永遠是人民群眾,認識到國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和群眾同甘苦,共命運,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群眾遇到了困難,要像自己遇到困難一樣,主動想辦法解決問題。屬于自己分管的問題要主動解決,做到不躲、不推、不拖,不屬于自己分管的問題也要積極主動的建言獻策,用積極主動的態度對待工作。
(摘自《中國共產黨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