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彰風 (1913-1970) 是20世紀30-50年代中共華南地區統戰工作的重要干部,他先后擔任廣東省委宣傳部部長兼統戰部長、東江特委宣傳部部長、粵北省委統戰部部長、新華南通訊社社長、東江縱隊駐香港辦事處主任、新華社新加坡分社社長、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統戰部副部長、中共廣東省委統戰部部長等重要職務,活躍在廣東、香港、東南亞的統戰第一線,建立了卓著的功勛,被黨內外人士盛贊為“統戰工作的能手”①。
一、運用媒體傳播,推動統戰工作
饒彰風長期從事宣傳工作,先后擔任多份進步報紙、革命刊物和文藝團體的負責人,非常善于利用各種媒體開展有效的大眾傳播,提升中共在民主人士、華人華僑中的知名度、美譽度,增強凝聚力,進而推動統一戰線的發展。
早在中山大學讀書期間,饒彰風就于1932年夏與幾位志同道合者創辦了名為《小小》的進步刊物,后因為揭露國民黨統治的陰暗面而被查禁。同年冬,他又創辦了進步刊物《天王星》。為了解決經費問題,饒彰風在廣州的同鄉中募捐,終于籌措到了100多塊銀元,這也反映了他出眾的溝通能力。《天王星》共出版3期,由饒彰風(以蒲特、追光為筆名)、杜埃、蔡雨村、鄺達芳等為主要撰稿人,積極宣傳革命思想,號召青年勇敢地追尋正確的人生道路。《天王星》在社會產生很大反響,也引起國民黨有關機構的注意,最后遭到封殺,饒彰風等人也不得不躲避香港。
1936年,饒彰風加入中國共產黨,負責中共南方臨時委員會機關刊物《大路》的編輯發行工作,及時轉載延安《解放》周刊、《救國時報》和其他進步報刊的重要文章,并秘密發行革命書刊,宣傳中共的抗日主張和政策,擴大政治影響。這一時期,饒彰風與新聞界、文化界的聯系不斷密切,積累了媒體運作、大眾傳播的經驗。1938年4月,中共廣東省委員會成立,饒彰風任宣傳部長兼統戰部長。這時,抗日戰爭爆發不久,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剛剛建立,斗爭十分尖銳復雜,尤其是國民黨統治下的廣東,黨的宣傳工作尤為繁重、復雜和艱巨。當時,作為省委宣傳部長的饒彰風,領導《救亡日報》、《新華日報》廣州分館、統一出版社、中心出版社、《抗戰大學》等抗日報刊和新聞出版機構。他尤其重視《抗戰大學》的編輯和發行工作,在極困難的條件下,把這個半公開的刊物發展成為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面目出現的公開刊物。他還經常同編委一起研究出版事宜,常常親自審定版面、審閱修改一些重要稿件,還經常以追光、蒲特、饒可飛、可飛等筆名為《抗戰大學》撰寫文章。該刊物經常刊登有關青年學生到陜北學習鍛煉的大量通訊、照片和招生廣告等,提升中共和革命圣地延安在公眾尤其是青年學生中的知名度,引導他們投身于抗日戰爭的洪流,走上革命道路。1938年夏,國民黨政府成立“審查圖書委員會”,開始查禁抗日救亡書刊。對此,饒彰風予以反擊,他以追光的筆名在《抗戰大學》發表《關于議查禁救亡圖書與審查原稿》的評論文章,指出查禁救亡圖書和審查原稿是“公開的違反政府法令”。這種措施“束縛了人民言論出版的自由,破壞了全國的團結,破壞各抗日黨派以及全國人民的團結。……對于抗戰的前途是非常有害的”。②盡管刊物最終遭到查禁,但他的文章在社會各界產生了積極的反響。
1945年,中共廣東區黨委決定派饒彰風、楊奇等同志前往香港,與南方局派來的廖沫沙等同志一起重新建立宣傳據點,開展港澳和海外宣傳工作。1945年9月下旬,饒彰風抵達香港,創辦了《正報》,有力地揭露了國民黨統治集團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同時,為團結和爭取中間力量,擴大中共的影響,饒彰風等人籌備復辦《華商報》、創辦有利印務公司和新民主出版社。《華商報》是中共在香港的重要宣傳陣地,創刊于1941年4月8日,立足港島,影響輻射到東南亞,后由于香港淪陷而停辦。抗戰勝利后,經過緊張的籌備,《華商報》于1946年1月4日復刊,由薩空了任總經理,陳東任經理,總主筆先后由狄超白、夏衍擔任,劉思慕為總編輯,社委會成員還包括連貫、張鐵生、千家駒、喬冠華等人。③而真正代表黨主持工作的是饒彰風。《華商報》的主要職責就是向港澳民主人士以及東南亞的愛國華僑宣傳中共的思想和政策,報道解放區情況,揭露國民黨的陰謀,提升中共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爭取中間力量。為此,饒彰風采用了大量新華南通訊社以及進步人士的稿件,積極擴大中共在港澳和東南亞地區的影響。他還派黨員李門打入香港有線廣播“麗的呼聲”,開辟和擴大了我黨的宣傳陣地。在他的努力下,《華商報》不僅在港澳和東南亞地區產生很大影響,還在廣東、廣西、江西、福建、湖南和重慶等地發行,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除此之外,《華商報》還成為聯絡香港民主人士、接待中共赴港代表的重要基地。新中國成立后,原《華商報》的工作人員回到廣州,成為創建《南方日報》的主要力量。
除了報刊之外,饒彰風還很重視文藝團體的傳播作用。1946年夏,中共領導的第七戰區藝宣大隊第5隊、第7隊從廣州轉移到香港,合并為中國歌舞劇藝社(簡稱“中藝”)。在饒彰風的領導下,“中藝”解決了食宿、排練場地、票務等諸多問題,在香港得以立足和發展。饒彰風了解華人在文化上的共同愛好,積極策劃安排“中藝”在華人華僑中進行演出,通過歌舞表演喚起華人華僑的愛國情懷,推動統戰事業發展。1946年底,“中藝”劇團赴泰國曼谷演出,取得成功。1947年秋,在饒彰風的安排下,“中藝”又赴新加坡、馬來西亞演出,取得更大成功。在饒彰風的努力爭取和華僑的大力支持下,劇團頂住殖民當局的壓力,在檳城一帶連演半年之久,增加了中共在華人華僑中的凝聚力。1949年5月,在饒彰風的運作下,“中藝”以及香港其他進步文藝團體共200余人回到廣東,他們成為日后新中國文化領域的骨干力量。
二、團結各界人士,擴大統一戰線
饒彰風之所以被譽為“統戰能手”,不僅僅是因為他深諳媒體的大眾傳播作用,更重要的是他善于利用各種渠道積極進行溝通,開展有效的人際傳播,積極團結各界人士,不斷擴大統一戰線。
早在學生時期,饒彰風就表現出卓越的社會工作和人際交往能力,前文所提及的發動同鄉募捐開辦《天王星》雜志便是佐證。在東江特委工作期間,饒彰風以開書店為掩護,積極開展統戰工作。他利用同鄉的關系,團結了曹少明、黎雨樓、黎慕堂、傅晉淮、賴德彰等地方實力派,使河源萬泰棧碗店、東江書店、煥然醫社作為地下黨聯絡和活動據點,不少地下黨員在他的安排下,成功打入河源稅務局、古竹警察局。為解決東江特委的活動經費問題,1939年夏,饒彰風受特委的委托,發動各界群眾集資,開辦了古竹民眾合作社,又在古竹的水東開設油坊,并以此為據點,團結各地進步人士,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除此之外,在饒彰風的領導下,先后成立了廣東青年抗日先鋒隊(簡稱“抗先隊”)和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簡稱“服務團”)。前者是團結廣東各界青年的機構,后者則主要針對東江籍華僑開展統戰工作,成效尤為顯著。抗戰全面爆發后,許多港澳愛國人士和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地的華僑紛紛捐款捐物援助抗戰,更有不少熱血青年華僑回國參戰,“服務團”正是針對他們而成立的。在饒彰風等人的努力下,“服務團”很快便初具規模,由葉鋒任總團長,下設六個分團:第一團設在惠陽,團長由葉鋒兼任;第二團、第三團分別設在增城和博羅,團長楊德元;第四團設在紫金,團長黎孟持;第五團設在河源,團長劉宣;第六團設在龍川、和平,團長顏俠明。④抗先隊和服務團活躍在東江各地城鄉,通過夜校、演出、墻報等方式,進行抗日宣傳,團結各界愛國人士。通過這些組織和機構,廣東各地的抗日運動和統戰工作有聲有色地開展起來。1941年春,饒彰風調任粵北省委統戰部長。他到任后,化名黃德慶,經營樟油工業合作社,這里既是粵北省委的活動據點,也是省委的經濟基地,為解決當時省委的財政困難起了很大作用。
抗戰勝利后,黨組織委派饒彰風赴香港開展統戰工作。此間,他先后擔任新華南通訊社社長、香港東縱辦事處主任、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秘書長等要職,充分發揮在社會工作和人際交往方面的特長,廣交朋友,團結各界愛國民主人士。《華商報》在饒彰風的領導下,不僅是宣傳的喉舌,還成為聯絡民主人士的大本營。饒彰風經常以報社的名義邀請各界民主黨派人士召開座談會,傾聽各界人士的意見。如果有重大事件發生,《華商報》還請民主人士撰文表態。通過報紙,饒彰風與在港的民主黨派人士李濟深、沈鈞儒、馬敘倫、蔡廷鍇等民主黨派領袖保持經常性聯系,向他們介紹解放戰爭進展情況,闡述國內外形勢的變化。除此之外,《華商報》還成為一個接待站和聯絡站,無論是撤退到香港的黨內干部,還是遇到困難的黨外人士,都能夠得到《華商報》的幫助。廖沫沙在回憶當時情況時指出:“當時《華商報》就等于一個接待站,‘站長’就是彰風同志。里里外外,他是個‘大總管’。工作量之大,真不可想象。我想,當時如果沒有他,那不知道是什么樣的局面”。⑤
在港期間饒彰風承擔的最艱巨也是完成最為出色的工作就是安排在港的民主人士赴京參加政協會議。隨著解放戰爭的迅速發展,創建新中國已經提上議事日程。中共中央在1948年紀念“五一”節的講話中,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來到解放區,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當時在香港的民主黨派領導人李濟深、何香凝、沈鈞儒、張伯鈞、馬敘倫以及無黨派民主人士郭沫若等人,熱烈響應中共中央的號召。8月1日,毛澤東邀請各民主黨派到解放區共同商討建國大計。這時,香港的情況非常復雜,國民黨特務活動相當猖獗,知名的民主人士均受到監視,把他們安全護送到解放區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任務。為此,周恩來派錢之光到香港,與饒彰風等香港分局、香港工委的同志一同負責這項任務。饒彰風和錢之光等一起,反復研究護送民主人士的路線、批次、安保等問題。每次護送民主人士,特別是一些引人注目的知名人士上船,事先都作了周密安排,沿途經過哪些街道,會遇到什么情況,如何應對意外等都作了詳細的調查和認真的研究。例如民主人士胡一聲就是與其他黨外人士一道乘坐統戰部包租的外國客輪,表面上是開往仁川,實際上到渤海灣后就轉往天津,然后乘坐火車到達北平。⑥
經過周密的安排,各民主黨派負責人和知名人士先后分三批離開香港北上,第一批有沈鈞儒、譚平山、蔡廷鍇、張伯鈞等人,第二批包括郭沫若、馬敘倫、許廣平、陳其尤、沙千里等,第三批有李濟深、茅盾夫婦、朱蘊山、章乃器、柳亞子、馬寅初等人。從1948年8月下旬到1949年初,在港的各民主黨派負責人、知名人士全部安全離港到達解放區并轉赴北平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饒彰風和同志們勝利完成了這一重大任務,受到了周恩來的表揚。
為了進一步團結廣大僑胞,擴大愛國統一戰線,1946年底,我黨決定派一部分同志到南洋去工作。饒彰風派丁波、吳荻舟、陳夏蘇分別帶三批人奔赴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地,在華僑中宣傳祖國的優秀文化,通過創辦華僑學校,團結廣大華僑,在教育工作者和學生中擴大宣傳,出色的完成了任務。1947年4月饒彰風被派往新加坡、馬來西亞開展統戰工作。他非常注重團結華僑中的上層人物,主動同著名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等名流接觸,如實介紹國內情況,指出國民黨反動派倒行逆施的種種所為,闡述我黨的主張和政策,使陳先生進一步認清中國局勢的發展態勢,聯絡其他愛國民主人士積極捐款,支援解放戰爭。饒彰風還十分注意搞好同當地民眾的關系,通過文藝演出、演講等形式,廣泛接觸當地民眾,贏得他們的好感和信任。
1948年2月,黨組織再次派饒彰風赴馬來西亞,建立新華社新加坡分社。他通過統戰關系向新加坡英國殖民當局的政治部注冊,租賃紅燈碼頭國際書店大廈為社址。該社成立后,出版《新華周報》,成為黨聯系僑胞的紐帶。通過新華分社和文化小組,饒彰風和張兆漢、吳荻舟等進一步團結華僑工商界、文化界、教育界、新聞界的知名人士陳嘉庚、莊希泉、李鐵民、張楚琨、陳仲達、劉武丹、王源興、黃復康、胡偉、邵宗漢、洪駿聲等人,加深了中共在南洋華僑社會的影響,推動了華僑的愛國民主運動,使統一戰線得以不斷發展壯大。
三、積極開展工作,鞏固統一戰線
新中國成立后,饒彰風先后擔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統戰部副部長、部長,中共廣東省委統戰部長。他同統戰部的同志們一起,富有成效地實施黨的統戰政策,不斷鞏固統一戰線,使建國初期廣東的統戰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建國之初,由于黨內外一些人對民主黨派的關系問題存在著一些模糊甚至錯誤的認識,需要擴大統戰宣傳工作。饒彰風指出,“民主黨派在中國都是新型的政黨,不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只是代表某一階層的政黨,也不是國民黨時代的官僚政客集團……在共同綱領底下,各民主黨派和中共都是一家人。我們的政權是全國四大階級的聯合專政,我們是多黨一派的,就是共同綱領派。”“在黨派關系來說,中共是站在領導地位,中共與各民主黨派的關系便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我們共產黨員,有許多人對民主黨派的認識也不很清楚,有人說民主黨派是可有可無的,于是有些民主黨派人員參加政權工作是有職有權無責,有些是有職無權有責,這是不適當的。我們認為各民主黨派參加到政府的工作部門,也應該是有職、有權、有責才對。”他強調,民主黨派的存在,不但對國內有影響,對世界也有很大的影響,徹底粉碎了帝國主義污蔑我們沒有民主、共產黨一黨專政的謠言。⑦為了做好建國初期的統戰工作,饒彰風一方面要求各級干部幫助民主黨派解決工作及學習問題,對各民主黨派要好好安排工作;另一方面鼓勵各民主黨派人士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克服自身的缺點,共同建設新民主主義社會,實現社會主義。他親自與省民主黨派負責人商量,選定他們的辦公地點,民盟在愛群大廈,民革在原國民黨澳洲總支部辦事處,致公黨在西關的新風路,使各民主黨派及時開展工作。解放初期,民主人士、進步人士約四五百人云集廣州,饒彰風為了使他們發揮特長,每天找他們談話,征詢他們的意愿,根據工作需要及他們的具體情況和要求,逐一安置。
針對建國初期迅速恢復國民經濟的中心任務,饒彰風積極開展工作,動員華僑和港澳愛國工商界人士回國投資,幫助祖國進行反封鎖的斗爭和經濟建設。胡愈之回憶:“彰風能同華僑中的工商界、文化界聯絡得很好,使他們幫我們共產黨的忙。”“他做統戰部長幾年,廣東華僑,包括工商界、文化界,有很多人回來。有的把子女送回來上大學,畢業后成為我們的干部。”⑧在饒彰風的熱情接待下和積極推薦下,葉劍英接見并宴請印尼進步華僑、巨港橡膠廠的經理薛兩清,鼓勵他回國投資。1951年春,薛兩清聯系了王源興、黃潔、李祝朝、施子卿等華僑朋友帶著家眷和資產回到祖國。在饒彰風的幫助和鼓勵下,他們用帶回的幾百萬港幣資金創建了公私合營的“廣東華僑工業建設有限公司”(簡稱“華建”),該公司在廣州辦了麻袋廠,在深圳建華僑招待所,在廣州興建華僑大廈。⑨在“華建”的影響下,海外華僑紛紛回國投資。在這種情況下,饒彰風又會同相關部門,創建了“公私合營華南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企”),由原《華商報》的主要資助人鄧文釗任董事長。這是我國第一家吸收華僑和港澳工商界人士投資的公私合營企業。“華企”利用其特殊的地位和與港澳的聯系,積極參加了為國家搶運物資的工作。經其搶運的物質有交通器材、五金、橡膠、西藥、科學儀器等。該公司還經營廣州南方針織廠、徐聞華南糖廠、廣寧華南松香廠、東莞生粉廠、廣州三聯紗綢行等企業。“華企”、“華建”這兩個企業在支援抗美援朝、反經濟封鎖,促進城鄉互助、內外交流、支援國家建設、爭取華僑和港澳同胞回國投資、參加社會主義建設、擴大愛國統一戰線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除工商界外,饒彰風還動員了呂恩、楊嘉、洪絲絲、張楚琨、陳仲達、胡偉夫、黃朝中等華僑知識分子和華僑文化界人士回國工作,他們大多成為各單位的骨干和領導。
對于遇到困難的華僑和民主人士,饒彰風始終如一地給予關懷和幫助。1955年,有一位姓陳的干部向省委統戰部提出申訴:他原來是馬來西亞的進步華僑,解放后響應號召回國參加工作,后來被懷疑政治上有問題而被撤職。饒彰風對此非常重視,派人專門調查。負責調查人員看到陳家4口人擠在一間1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生活條件極差。當調查人員問他為什么不向馬來西亞的父母求助時,他說:“我在馬來西亞是個有名的進步華僑,回國后又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工作,不好向他們要錢……那會影響共產黨的威信。我們對外通信只是說生活上過得去,從來沒有說過生活有困難。”調查的同志回來向饒彰風匯報,饒彰風聽后沉默了很久,說道:“哪有寧愿挨餓而維護我們共產黨威信的特務?”在他的親自過問下,有關部門重新進行審查,最終給陳平反并安排他在招待所工作,定為行政十八級干部,陳感動得熱淚盈眶。⑩ 類似的事情不勝枚舉。1974年10月,在饒彰風去世4年后,他的家屬和部分生前好友計劃舉行一個簡單的內部告別儀式。消息不脛而走,許多人奔走相告,多達1200人參加告別會,廣州殯儀館常備的300多個花圈被訂購一空,以至于最后只能每個花圈由一二十人聯名敬送,由此可見饒彰風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饒彰風作為長期活躍在統戰第一線的重要干部,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建國初期,在廣東、香港和東南亞,通過運用媒體進行大眾傳播以及運用社會關系網絡和個人卓越的溝通能力進行人際傳播,成功地向廣東、香港的各界愛國民主人士和東南亞愛國華人華僑宣傳中共的政策,塑造黨的良好形象,團結各界愛國人士,使華南地區乃至整個東南亞的統一戰線不斷得以發展、壯大和鞏固。他在統戰工作中運用的許多方法、手段和傳播溝通藝術,都值得我們今天借鑒和學習。
參考文獻:
①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委員會、中共廣東省委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回憶饒彰風》,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89年版,第33頁。
②《抗戰大學》第十一期,1938年9月1日。
③思慕:“饒彰風與《華商報》”,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委員會、中共廣東省委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回憶饒彰風》,第97頁。
④黎孟持:“饒彰風在東江”,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委員會、中共廣東省委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回憶饒彰風》,第165——166頁。
⑤1981年11月12日訪問廖沫沙同志記錄,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委員會、中共廣東省委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回憶饒彰風》,第247頁。
⑥胡一聲:“懷念肝膽照人的饒彰風”,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委員會、中共廣東省委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回憶饒彰風》,第139——140頁。
⑦《饒彰風在中國民主同盟南方總支部暨廣東省支部干部會議上的報告》,1950年8月5日。
⑧1981年11月10日訪問胡愈之同志記錄,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委員會、中共廣東省委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編:《回憶饒彰風》,第263頁。
⑨薛兩清:“彰風永遠活在華僑心中”,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委員會、中共廣東省委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編:《回憶饒彰風》,第118頁。
⑩歐新:“憶彰風在統戰工作中的二三事”,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委員會、中共廣東省委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編:《回憶饒彰風》,第1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