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力在《山高水長:回憶父親聶榮臻》一書中寫到一個細節:上世紀50年代初,有一天,幾位老總在中南海居仁堂開會,彭德懷、陳毅同志批評總參的某些問題。事實證明,那不能算是總參的問題,都怪到總參頭上,是不對的……散會了,幾位同志圍著父親,怪他為何不聲辯一下。父親說,彭總、陳總都在氣頭上,沒必要頂牛嘛。再說,我們的工作也不是十全十美的,聽聽人家的不同意見,有好處嘛。個人受點批評誤解,算不了什么。(據《人民網》)
不是自己的問題,不是自己的過失,但是面對別人的批評、指責時,不是據理力爭,而是默默承受,反思不足,沒有顧全大局的意識,沒有豁達大度的胸襟,是做不到的。
在筆者心里領導二字代表著一種“權威”,一種“威信”,一種不可侵犯的力量,正因為這種權威和力量,使得領導干部備受尊敬,從而使某些領導干部養成了“唯我獨尊”、“老子第一”的“霸氣”,甚至是“匪氣”。所以當面對批評時不管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有的是口服心不服,有的是心口都不服,更有甚者直接暴跳如雷,事后報復等過激行為,導致忠言沒人敢說,致使溜須拍馬盛行,整治環境“烏煙瘴氣”,最終使得民意傳達受阻,民情了解膚淺,民事擱置不前。
這種自倨自傲反對批評的態度和行為,成為某些領導干部心中普遍的“疾病”,筆者認為,領導干部應從聶榮臻身上看到、學到面對批評的正確態度。
無論是面對群眾的批評還是面對領導的批評,都應該正確面對,不要強調客觀理由,尋找對自己有利的借口,首先要做的就是靜心聽完,然后反思不足。如果是正確的批評,要以其為戒,力爭做得更好。如果是錯誤的批評,要需要合適的機會解釋或者用行動證明,那是對自己的誣陷,只有這樣才能夠使更多的人建言獻策,集思廣益,民意傳達暢通無阻,政策制定符合民情,貫徹落實順理成章。
(摘自《中國共產黨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