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抗日烈士、香港中國新聞學院杰出校友陳冠時,1921年出生于廣東省新會縣外海鎮一個富裕的鄉紳之家,書香世代,家境殷實。其父親是廣州、香港、新會三地頗有聲望的愛國教育家、中國共產黨的重點統戰對象、著名民主人士陳照薇先生。解放初期,廣東省人民政府葉劍英主席在廣州親切接見了當選為廣東省首屆人民代表的陳照薇,勉勵他在新社會新中國努力繼續做共產黨的好朋友,做一個“現代李鼎銘”;陳冠時烈士的長兄陳冠芳(又名陳莘丁),很早就參加革命活動,廣州藝專學校畢業后接受地下黨組織的派遣,先后在新會外海、百頃等地開展地下工作,解放后擔任廣州市郊區鐘落潭區區長,遭到極左路線的迫害,英年早逝,“文革”后得到平反昭雪。在粵贛湘邊縱隊直接領導陳冠芳的老首長、原廣州市政協羅培元主席,于《南方一首報春歌》一書序言中給予陳冠芳“他的文藝活動和政治能力都強,表現一貫都很好,是一位好黨員,優秀的領導干部”、“他在革命隊伍中英勇表現,赤膽忠心,也是十分值得我們學習的”的高度評價。
陳冠時烈士就是在這樣一個進步、開明的家庭中長大,他自幼受父親、兄長愛國情懷的熏陶和影響,少懷壯志,憂國憂民。少年時代的陳冠時就矢志追求進步,青年時代的他更立志做一名維護社會正義、推動國家進步的新聞記者。后來他在父親的大力支持下,考進著名的香港中國新聞學院深造。
香港中國新聞學院是一所專科學校,在此任教的多為當時知名的報人與進步文化人士,其中包括郭步陶、梁若塵、劉思慕、喬冠華、范長江、胡愈之、徐鑄成等著名進步學者。學院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青年記者學會香港分會主辦。首任校長郭步陶先生時任香港《申報》總編輯;副校長金仲華則是《世界知識》雜志和《星島日報》總編輯,還兼任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香港分會會長之職,徐鑄成則是進步報紙《文匯報》總編輯、著名新聞評論家。香港中國新聞學院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團結進步新聞工作者,為培養適應戰時新聞事業需要的新聞人才的新型學府”,是聲名遠播之進步學校。
當年僅18歲的陳冠時考入香港中國新聞學院。在香港中國新聞學院求學期間,陳冠時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國新社進步記者和進步老師的指導下,陳冠時與同學黃建峰(中共地下黨員)組織和領導的進步讀書會——政治經濟研究會,吸收了一批有志革命的同學和社會愛國進步青年入會,學習革命理論,宣傳愛國抗日思想。據當時參加讀書會的香港中國新聞學院同學、現仍健在的老共產黨員鄧汀同志(原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第一軍事研究室主任)在回憶文章中寫道:“按分工,黃建峰負責與會員聯絡,主持會議等方面工作,陳冠時則負責學習輔導、推薦書刊、解答理論問題等工作。由于他倆積極負責,把讀書會搞得有聲有色,使會員們感覺到參加讀書會是很榮幸的事,在思想上、學習上都得益匪淺。”
與此同時,政治經濟研究會還經常對設在香港彌敦道中央書店的國民黨右翼分子所散播的反動言論,進行針鋒相對、堅決的斗爭。在日軍侵占香港的前夕,他們還舉行了一個時事座談會,分析和討論“美日談判”的形勢。豈料這個座談會結束后的第二天(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轟炸了香港深水埗欽州街兵房和啟德機場。12月25日香港淪陷。
放下筆拿起槍,投奔抗日前線
此時的中國,已是山河破碎版圖變色,外敵入侵遍地狼煙。寧靜的香港不再寧靜,這個南方小島再也容不下一張專心讀書和求學的書桌了。陳冠時是富家子弟,其家族又是廣東新會地方名門望族,當時他如果馬上想辦法返回家鄉,在父親幫助下,遠離戰場,在廣東大后方當一名新聞記者,這也是一個不錯的前途和選擇。但是在外敵入侵、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陳冠時沒有選擇后退、沒有選擇安逸,而是毅然選擇留在香港參加抗日、笑對死神,身體力行地努力踐行作為一名中國新聞工作者的責任和承諾。
與陳冠時一道目睹國土淪陷、耳聞民眾呻吟的許多香港中國新聞學院的同學,聯合其他一些困守在香港的愛國進步青年,商議大家前面的道路應該怎么走:因前往延安的通路已被堵塞,奔赴抗日前線的道路暫時走不通,陳冠時和他的同學們于是紛紛投筆從戎,加入到中共領導的廣東抗日游擊總隊港九大隊,轉戰香江,從一名學新聞學專業的大學生轉變成一位堅強的抗日新聞戰士。
我地下黨根據陳冠時在香港中國新聞學院學習過新聞專業、理論水平高、擅長宣傳發動工作的特長,把他分配到港九大隊政訓室擔任宣傳干事。
從此,陳冠時以文弱之軀,和戰友們一起在當時的寶安縣和九龍新界一帶的高山密林中,與日偽軍周旋,并發動廣大中國同胞團結起來奮起抗爭。通過上課、開座談會、個別談話等各種形式,在部隊中進行不怕苦、不怕死和堅持抗戰的宣傳教育。原港九大隊游擊隊戰士、后任廣東省江門市市長的離休干部曾發晚年寫文章回憶:“陳冠時同志對我這個新兵進行誡勉談話,鼓勵我們新兵要堅強樂觀,強調抗日必勝正義必勝,他立場堅定諄諄教誨,我對他印象很深刻終生難忘”。陳冠時還通過原來自己所就讀的香港中國新聞學院同學的關系,介紹了張子燮等一批愛國青年參加抗日部隊,充實抗日部隊力量。
他還多次冒著生命危險,越過有日偽軍和印度巡捕持槍把守的嚴密封鎖線,深入日軍占領區,將包括有毛澤東著作《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等革命的書刊,一批又一批地安全運回游擊區,讓廣大指戰員學習。還有運送藥品和其他給養品等,解決游擊隊所需。
寧死不屈、從容就義的民族英雄陳冠時
據當年曾在港九大隊政訓室當過勤務員的老戰士林傳憶述:1943年春天,政訓室駐扎于晏臺山。因地處高山密林,此地人跡罕至,荒無人煙。當時,共有2個培訓班在此培訓,駐地有20多人。 因時值暮春,陰雨連綿,游擊隊員做飯時的炊煙不易散去。鹿頸村偽村長黃發仔的老婆在附近山上打柴時,望見政訓室駐地附近煙霧滾滾不散,回家后告知黃發仔。黃上山察看后,確認有游擊隊在此駐扎,立即向駐扎在沙頭角的日偽軍告密。
1943年3月3日 (抗日游擊隊稱之為“三·三”事件) ,日寇在民族敗類、偽村長黃發仔的告密和帶領下,兵分幾路,突然包圍了香港沙頭角南涌老龍田晏臺山港九大隊政訓室駐地,占據了周圍的山頭,情況萬分危急。游擊隊立即與敵人開展了激戰,因敵眾我寡,被迫突圍撤退,在戰斗中有的游擊隊員英勇犧牲,陳冠時在突圍戰斗中為了掩護其他同志撤退,奮不顧身,英勇殺敵,不幸中彈受傷被俘。
陳冠時被俘后,敵人把他押往九龍憲兵部,用盡一切酷刑,妄圖迫使他供出游擊隊的活動情況,但一無所獲。據港九大隊革命前輩黃冠芳同志(原中共佛山地委統戰部副部長)說:“敵人為了釣大魚,引誘游擊隊營救陳冠時,曾把陳公開捆吊在彌敦道。” 當時我地下黨派遣潛伏在日寇機關工作的陳亮(解放后出任中國駐加拿大領事館外交官員),在沙頭角日軍駐地,親眼看見日寇兇殘吊打陳冠時的慘況。陳亮動情地回憶道:“陳冠時在牢房里面就認出我,但卻守口如瓶,在敵人酷刑下一個字也不說,真是硬骨頭的抗日英雄啊!”
陳冠時的香港中國新聞學院同學、曾潛伏于日偽組織中的張子燮晚年撰文回憶,他是通過陳冠時那條線參加抗日部隊的,后被分配到新界市區,潛伏于日偽機關中。有一天,一個身穿土布便服、臉龐瘦黑、皮膚上長滿疥瘡的陌生人找上門來,張子燮仔細辨認才看清楚是極度消瘦的陳冠時。張子燮非常高興,決定利用自己的“漢奸”身份之便,在咖啡館里好好招待一下在深山中吃盡苦頭的陳冠時。半小時后,喝完咖啡,吃了兩件西點,陳冠時匆匆道別。
一周后,陳冠時被捕消息傳來。得知陳冠時被捕前曾到過張子燮住處,為了地下黨組織的安全,上級曾打算讓張子燮撤退。
后來組織上經反復考慮,覺得陳冠時對革命忠誠,意志堅強,氣節崇高,叛變投敵根本不可能。于是最終決定讓張子燮等人繼續堅守崗位。事實證明張子燮等人一直是安全的。
在被關押的兩個多月期間,任憑日寇用盡酷刑,陳冠時卻寧死不屈、鐵骨錚錚、誓不低頭,一個字也沒有供出來。用自己21歲的頭顱,換取了潛伏于日偽內部的戰友和同志的安全。守口如瓶的陳冠時,在沙頭角鹿頸村被氣急敗壞滅絕人性的日本鬼子斬首示眾,日寇將陳冠時烈士的頭顱懸掛于路邊一棵榕樹上。陳冠時壯烈犧牲后不久,林傳和戰友們經過嚴密的部署,終于將通敵賣國的漢奸黃發仔處決,為陳冠時和戰友們報仇雪恨。
人民的敬仰與懷念
1984年,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追認陳冠時為革命烈士。
1998年,香港特區政府把陳冠時的名字列于港九大隊115名為保衛香港而捐軀的烈士名冊內,存入香港大會堂側的紀念龕中。
廣東省羅浮山風景名勝區的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紀念館內的烈士名單上,也鐫刻了陳冠時的英名。
2012年初,江門市人民政府在江門市東湖公園內英雄山上新刻的“江門市革命烈士英名錄”,陳冠時烈士名列其中。
為了宣傳與頌揚抗日烈士陳冠時的英勇事跡和民族正氣,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合總會主辦的《世界華人》雜志、美國的《海外通訊》、夏威夷《百花天地》,香港的《春秋》、《星島日報》、《香港中國新聞學會紀念文集》,澳門的《澳門日報》、《訊報》,以及廣州的《老戰士》、《時代周報》、《源流》、《共鳴》、《珠江時報》、《文史縱橫》;江門的《江門日報》、《炎黃天地》、《五邑鄉情》、《江門文史》,《佛山日報》、《珠海傳媒》等計有二十三家報刊雜志均作了報道。
社會各界人士把對抗日烈士陳冠時的敬仰與懷念之情,譜寫出一首首激情洋溢的頌詞與詩句,敬獻給這位令人愛戴和緬懷的民族英雄、中華驕子。出自肺腑之言的題詞挽聯多不勝數。例如:
為國捐軀 、英名永存——雷潔瓊(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為保衛世界和平、反對日本法西斯侵略 、為保衛香港人民福祉而英勇犧牲 ——陳達明(原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
頭可斷、血可流、英魂光日月、氣節貫千秋——楊奇(首屆廣東省新聞終身榮譽獎獲得者,原香港《大公報》社社長,現任廣東省老新聞工作者協會名譽會長、陳冠時烈士在香港中國新聞學院的同班摯友)
頭顱懸九龍、英名垂祀冊、鐫功刻羅浮 、長眠出生地!魂兮終歸來!——中國新聞學院廣州、香港校友會
熱血青年戰敵寇,香江泣祭英雄頭。英魂榮歸耀故里,烈士英名永不朽——李穎息(新華社事業發展局原局長、原新華社派駐墨西哥首席記者)
為國捐軀、垂范千秋——李鵬翥(原澳門全國人大代表、《澳門日報》社社長)
典型長存——周仲屏(澳門《訊報》社社長)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財政部聯合下發的民發[2011]32號和粵民優[2011]4號文的精神和要求,陳冠時革命烈士紀念建筑物于2011年底完成改建工程。烈士親屬從社會各界敬獻給陳冠時烈士的115幅題詞挽聯中選出53幅,以優質黑金沙大理石刻成紀念碑,立于烈士墓前。從而為五邑僑鄉增添了一個環境優雅、莊嚴肅穆、簡樸大方、具有一定規模、富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特色、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的窗口和陣地。
2012年1月4日,陳冠時烈士親屬與居住在廣州、佛山地區的東江縱隊、粵贛湘邊縱隊老游擊戰士代表以及廣州、佛山、江門等地傳媒共30多人參加了吊唁和緬懷活動。
2012年1月8日,烈士的家鄉外海龍溪詩社成員二十多人,包括多名七、八十歲的老詩人、老畫家和書法家不畏山高路斜,堅持上山瞻仰和拜祭抗日民族英雄陳冠時。
2012年3月31日,澳門江門同鄉會(現有會員三萬七千多人)一行四十多位鄉親,在會長梁伯進、理事長梁耀宗、監事長甄瑞權等帶領下,來到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江海區外海茶庵寺公園后山的陳冠時烈士墓前,默默的追思、致以深深的鞠躬。不少澳門同胞在憑吊活動后紛紛表示:“日本某些軍國主義死硬派政客至今還在臉不改色的否認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歷史、否認南京大屠殺慘案,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所以我們所有中國人更要牢牢記住八年抗戰、牢牢記住那段血淚書寫的歷史。每一個有良心、有熱血、有愛國心的中國人都應該來陳冠時烈士墓憑吊拜祭,感受一下這位骨頭最硬的抗日新聞戰士的氣節和風采,思考一下怎樣才能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富饒更加美好。”
陳冠時烈士墓改建工程質量之優、題詞挽聯數量之多、題詞人與書法家名望之高,是紀念碑中比較罕見的,所以吸引不少人慕名前來參觀。
最后,讓我用陳冠時烈士在香港中國新聞學院的同班摯友張子燮同學的一段話作為本文結束語:“陳冠時的一生是短暫的……,而最可觀的,是最后的一瞬間,如流星殞落,閃爍的火花,噼噼啪啪,劃破夜空,照耀著廣闊的原野。……烈士的英名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