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得第一次接觸西沙是在2006年下半年,當時我還在海口工作。那一次,西沙清澈的海水,蔚藍的天空,更有駐島官兵那火一般的熱情,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讓我久久難忘那片土地。之后因為工作關系,我四次來到西沙,每次到島上,都會有新的感受,我發現自己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愛上了西沙。終于,一次工作調動,我如愿以償地成為西沙人。
時間過得真快,一晃,我來到西沙有兩年多了。通過這兩年多的“零距離接觸”,我的感觸很深,而且跟以前來西沙執行任務的心情完全不同,畢竟這次我是以西沙人的身份來體驗這片土地,有太多的東西值得我去思考、回憶、記錄……
眾所周知,西沙是地處南中國海的“璀璨明珠”,由大大小小三十多個島礁組成,有豐富的漁業資源和礦產,有美麗的海島風情,其戰略地位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守住了這里,就守住了祖國的南大門;控制了這里,就能為祖國海洋利益的拓展提供重要保障。但說起來你肯定想不到,西沙的風是多么的與眾不同,圍繞著西沙的風又發生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可以說,西沙人與風有解不開的情結。
西沙的風很大,很少有微風拂面的感覺,大風吹動海面,形成巨大的浪峰,使勁地拍打著海岸,濺起層層浪花,讓人充分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狂野,有時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提起西沙的風,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起“臺風”這個詞,地理原因使得每年都有很多在南海形成的臺風與西沙群島“擦肩而過”(甚至就是“穿過”),而且這里臺風來得早,有時三四月份就開始了,到了下半年,天氣更是惡劣,七八月份更是臺風的多發季節——往往就像事先約好了一樣,臺風一個接一個地來,三四個臺風接踵而至是常事。
每次臺風來臨之前,西沙的風就會變得“溫柔”起來,柔柔的,細細的,帶著海水的氣息,像少女細膩的小手,海面也變得異常平靜,甚至有時絲毫無風,整個海面看起來就像一面光滑的鏡子,天氣也開始變得有點悶熱起來,使人明顯感到躁動不安。
突然,天氣開始變化了,烏云越來越多,越來越厚,黑壓壓的,仿佛要從天上蓋下來。西沙的風也隨之變了,臺風來得很快,說“翻臉”就“翻臉”,開始還有點斜風細雨的感覺,突然變得狂暴起來,常常是一下子達到十級以上。島上的椰子樹完全沒有了平時婆娑優雅的身姿,在肆虐的狂風中不得不左右搖擺。狂風令海面掀起層層巨浪,隨著風力加大,白色的浪花越來越多,慢慢霸占了視野所及的海面。巨浪騰空時,突然被狂暴的海風撕裂,看起來空中形成一種野馬飛鬃般的感覺。平時軍艦用來停靠避風的港灣里,巨浪一次次想撞擊進來,拍打著礁石,發出“嘭嘭”的令人恐懼的聲響。
狂風來了,暴雨就不遠了。雨滴從云端分離,陸續墜落,在狂風的裹挾下,如同萬箭齊射一般。倘若雨滴無情地打到人的身上,即便隔著厚厚的雨衣,你仍然能感受到它的狂野與力量。雨還是一陣一陣的,站在碼頭上望著海面,你會發現海上不遠處有一陣“白霧”飄來,頃刻之后,這陣“白霧”就會化作傾盆大雨。所以說,烏云、疾風、暴雨大概就是對西沙的臺風最簡要的概括了。
一般來說,臺風中心距離西沙群島600海里的時候,上級就會發布三級防臺部署,島上的人們就開始忙碌起來:籃球場要放倒固定,門窗要關緊閉嚴甚至釘上木條,車輛要入庫鎖好,艦艇也要開始補充油水給養,并進行必要的壓載,做好隨時出動避風的準備,接著就要發動預熱,趁著海面的浪還不是很大,趕緊向防風港機動。偏偏臺風非常“狡猾”,有時只是嚇唬嚇唬你,做出一副“我要來了”的架勢,讓你白忙一場,但是你也必須做好充分準備。
雖然臺風中心還離得很遠,但海上的浪已經開始大了起來,就像小山一樣壓過來,弄得艦艇上下左右搖擺顛簸,搖擺幅度最大可以達到40度,又是一個海浪打過來,可以將整個船都蓋住。如果這時你站在岸上看艦艇,就會發現整個甲板似乎都貼著海面,簡直隨時都有被淹沒的危險。由于風浪太大,很多人都暈船了,趴在舷邊嘔吐的人不在少數。然而,該值班的還是要值班,所謂“一個蘿卜一個坑”,艦艇要保證航行安全,少了誰都不行。
就這樣,我們的艦艇經過驚險的航行后,來到了防風港。這時,你會發現附近的漁船早已成群結隊來到這里,正在忙碌著防風準備。我們也開始忙碌起來,做動員,發部署,準備防碰墊,系好纜繩,簡直就是把整艘艦艇像包粽子一樣包嚴實。
一切都準備好了,就等著臺風快來快走了,這個過程似乎是漫長的,因為外面是狂風暴雨,人根本沒法活動,只能靜靜地待在封閉的艙室里,覺得生活一下子少了太多樂趣,心里更悶得慌。這時你往往不自覺地感嘆,人類在暴躁的大自然面前,顯得多么渺小!
不過,就像魚兒離不開水一樣,西沙的風也是西沙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西沙群島緯度太低,是典型的熱帶海洋氣候,常年的高溫、高濕、高鹽、強日照、少雨堪稱這里最顯著的特征。加上遠離大陸和海南島,油料、淡水、生活必需品的補給成了西沙最大的困難。淡水對于西沙來說,用“滴水貴如油”來形容真是再貼切不過了——由于島嶼面積小,很難自產淡水,島上所有的淡水長期以來都只能靠為數不多的水船從幾百公里外的海南島運過來。平日里,島上的官兵們對淡水格外珍惜,除了煮飯、做菜和日常飲用不得不用淡水外,其余時候用的都是“島水”——說白了,就是島上的井水,色呈淡黃,還帶著海水那苦澀的味道,洗衣服時放進去一大勺洗衣粉,桶里有時不會有一點兒泡沫。所以說,西沙人盼望風的到來,因為風往往意味著暴雨將至,如今西沙每個有人駐防的島上都修建了雨水收集工程,雨水對于我們可以算是最寶貴的資源——不但能讓我們暫時告別酷暑,還能儲備起來,將來“奢侈”地洗個淡水澡。
西沙人盼望臺風的到來,卻又盼望臺風早點離去。因為遠離陸地,整個西沙群島的物資,大到工程車輛,小到別針紐扣,都必須靠補給船從幾百公里外運過來,而一旦臺風過來了,整個補給線必然中斷。偏偏南中國海的臺風來得很頻繁,持續時間一長,官兵們只能把面條當菜了,尤其是駐防偏遠小島的人,吃到新鮮蔬菜更是一種奢望。
其實,生活物資的匱乏對官兵們來說,早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最難忍受的還要算是人的孤獨寂寞。臺風不僅阻斷了生活物質補給線,同時還阻斷了“情感補給線”。軍嫂們原本就很不容易了,因為自己的愛人在部隊工作,常年不能顧家,家里大小事務都落在她們的肩上:教育小孩,孝敬父母,處理鄰里糾紛,化解家庭矛盾……這些本就屬于男人們的事情,卻不得不丟給了她們。我們的軍嫂們,為我們奉獻了太多,失去了太多,而嫁給我們西沙官兵的軍嫂們更是不容易。因為西沙遠離城市,遠離大陸,來一趟都是很不容易的,但因為妻子思念丈夫,因為孩子思念父親,不遠千里,奔波勞累了好幾天,終于到了海南三亞,等著跟補給船一起上島,不料西沙的風卻好像“喜歡湊熱鬧”,也“擠”了過來。
西沙的風一來,上島補給的船只就不得不將計劃往后推,有時臺風一個接一個,計劃就往后推上一個多月。眼看著時間一天天過去,上島探望自己親人的機會卻越來越渺茫。到最后,軍嫂們只能抱著我們那還不太懂事的孩子,說:“看到了嗎?爸爸就在海的那一頭,和你打招呼呢!”然后,她們轉過身去,含著眼淚,默默地、依依不舍地踏上了返鄉的路……
不錯,西沙的風與西沙人結下了不解之情,西沙的風給島上帶來了雨水,帶來了生命的希望,也帶來了無盡的相思。因為相隔千里,因為大海的阻隔,更因為不期而遇的臺風,我們的親人們在海的那一邊,與我們隔海相望,卻不能相見,只希望思念能化成風,隨西沙的風一起,飄到親人的耳畔!
臺風過去了,海面又逐漸回復了往日的平靜,白色的鰹鳥在天空翱翔,可愛伶俐的海豚在碧海暢游,一切的一切開始慢慢恢復往日的平靜。我們的艦艇解開了防風纜,又開始忙碌地穿梭于小島之間,運輸物資和給養。站在甲板上,任憑風吹著自己的衣裳,遙望遠方,天空湛藍湛藍的,那水天一線更引起無限遐想。我們熱愛這片島嶼,雖然它暫時有點艱苦,但我們相信,這一切必定會走向更美好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