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我曾經在超市門口看到過這樣的一幕:一位年輕媽媽從超市采購了不少東西,裝滿了好幾個方便袋,看樣子每個袋子都不輕,她自己拎著,三四歲的孩子跟在她旁邊,孩子一邊走一邊喊:“媽媽,我要拎袋袋。”
媽媽制止:“袋袋很沉,你拎不動的,別鬧。”
孩子一心想拎方便袋,媽媽不同意他就動手從媽媽手里搶,一邊搶一邊喊:“寶寶就要拎袋袋,寶寶就要拎袋袋。”
媽媽煩了,罵:“你個小屁孩,還沒袋袋高呢,媽媽拎袋袋都拎得費勁,你哪里會有力氣拎這么重的袋袋?凈添亂,一邊去。”說著,隨手一撥拉,把孩子撥拉到一邊去了。
孩子希望拎方便袋,做些力氣活,卻被媽媽無情地制止了。愿望得不到滿足,孩子頓時委屈得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大哭起來……
看到這一幕,我在心里責怪這位媽媽太粗暴,也為這個孩子打抱不平。其實大人應該滿足孩子想做力氣活的愿望,我家兒子如果對力氣活有興趣,我總是十分樂意滿足兒子的要求,因為我發現,讓孩子做些力氣活是一件很有益的事情。
有一次,我在家里挪沙發,沙發很沉,我一個人在房間里推來推去,沙發摩擦地面發出“吱吱”的聲響,引來了兒子。兒子見我推沙發,就跑到跟前跟我要求:“爸爸,我也要推沙發。”
“好啊。”我當即爽快地答應了兒子的要求。雖然我知道兒子根本推不動很重的沙發,會給我幫倒忙甚至添亂,但我覺得推沙發能給兒子帶來勞動的體驗甚至快樂,我不應拒絕。
于是,我推沙發的這一端,兒子推沙發的另一端,沙發被我倆推得更是“吱吱”響個不停。兒子一邊推一邊聽著沙發的“吱吱”聲笑個不停——推沙發在他看來不像是一種勞動,倒更像一種游戲,他從中體會到了快樂。
我們常教育孩子,要熱愛勞動,可對于一個城里的孩子來說,勞動的機會卻少之又少,日常生活的一些力氣活,對他們來說其實就是勞動,如果不抓住這樣的機會讓孩子體驗,教育孩子“熱愛勞動”顯然就變成了一句空話。所以,只要我兒子想“干活”,我立馬就會同意,一來是為了讓孩子變得熱愛勞動,二來是因為這些力氣活給孩子帶來快樂的同時還能帶來自信。
我從糧店里買回一袋大米,到了我家樓下,我正要拎著上樓,恰好碰見兒子正在樓下玩。
兒子見我拎了一個米袋子,立即跑過來要幫我拎:“爸爸,讓我拎回家。”我知道兒子拎不動,但我沒有嘲笑他,也沒有罵他幫倒忙,而是把米袋子往地上一放,熱情地對兒子說:“兒子真懂事,知道幫助爸爸干活了,來,你拎吧!”
兒子興沖沖地用一只手抓住了袋子的一角,學著我的樣子想拎起來,可使盡了全身的力氣,米袋子紋絲不動。
感覺一只手拎不動米袋子,兒子便用兩只手,仍舊是用盡了全身的力氣,米袋子還是一絲不動。顯然,兒子碰上困難了。兩次試拎米袋子都以失敗告終,兒子有點兒氣餒,自信心大受打擊。我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兒子“敗”給米袋子,便給他出主意:“兒子,你抱著米袋子試試。”
兒子經我這么一指點,頓時來了精神,只見他稍稍彎下腰,然后張開雙臂,把米袋子環抱起來,用力,你猜怎么著?居然把米袋子晃晃悠悠地抱了起來,我立即給予鼓勵:“兒子力氣真大。”
兒子抱起了米袋子,臉上頓時生出大力士的豪情,嘴里還有了大力士的壯志,非常自信地喊道:“爸爸,看我把米袋子抱上樓。”
“好的。”我答應著,并且在旁邊搭一把手——兒子抱著米袋子,我在上面給助力抬著,引導著兒子一步步把米袋子弄回家。
兒子把米袋子抱回家,終于完成了這項艱巨的任務。搬米袋子讓兒子感覺到了力氣的存在和作用,感覺特別爽,特別自信,自信于自己的力量。兒子很牛地沖我喊:“爸爸,我厲害吧!”
我夸獎兒子:“厲害,你真有勁兒。”
兒子不禁滿臉得意——力氣活給孩子創造了快樂,還可以幫助孩子創造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孩子當然會自信滿滿。因此,做父母的千萬不要總是阻止孩子想做力氣活的愿望。
〔編輯:馮士軍〕